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紡織行業將在新常態下做出新貢獻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輕工行業 >> 紡織
【文檔標題】: 紡織行業將在新常態下做出新貢獻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15-4-8】


        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紡織强國建設的外部環境怎樣?紡織、成衣和紡機三大行業發展前景如何?業內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應對辦法是什麽?
        3月31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林毅夫出席2014中國紡織行業年度創新人物表彰活動,就《新常態和中國經濟發展與産業升級轉型》作主題演講。
求解一:“中國經濟唱衰論”靠譜嗎?
        林毅夫:這些年世界上總有一些聲音唱衰中國經濟。我認爲,分析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條件,要看它的內在潜力和外部條件兩方面。
        從2009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美國,近兩年每年GDP的增長不足3%,復蘇反彈應有的6%~7%增速尚未出現。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外部需求可能不太好,但內部需求和提升的空間仍很大。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經濟從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發展的過程中,基礎建設、技術提升、城鎮化等産生的需求提供了廣闊的投資空間。相比發達國家,中國在技術創新和産業提升中,仍有現成的前沿技術和發展模式可借鑒參考、消化吸收。紡織産業創新和勞動效率提升的空間將繼續存在。
        求解二:中國成爲高收入國家後的喜與憂
        林毅夫:有預測認爲,未來兩年,印度GDP增速將超過中國。近年來印度領導人正在强化“印度製造”的發展戰略,加之其國內工資僅爲中國的1/4,因此未來印度有望成爲承接中國産業轉移的最重要的國家。
        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工業總産值和居民收入兩個翻番。届時,中國將快速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以2010年中國居民年均收入4400美元計劃,2020年將達到8800美元。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1.2615萬美元的高收入國家指標。
        由此帶來一個有喜有憂的結果: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新增國家,預計占全球新增市場的20%~30%。但同時,紡織業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工資水平增加。
        求解三:紡織、紡機和成衣企業何覓發展空間?
        林毅夫:2020年,中國一綫工人的月均工資至少將達到1000美元。在這種情况下,紡織、紡機和成衣這三大紡織業主要行業將面臨不同的發展條件。
        相對而言,紡織和紡機行業資本和技術密集度較高,未來10~20年,升級空間較大,尤其是紡機業,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多地轉出去,紡機企業將獲得巨大的需求空間。
        工人工資上漲對成衣業構成較大挑戰,預計勞動力成本在未來6年將翻一番。因此,那些做好品牌、具備微笑曲綫的服裝企業尚有發展空間,而加工型企業則勢必向成本新窪地轉移。
        企業“走出去”前景如何?從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過去多年“走出去”的實例看,製造業轉到中國大陸這一成本窪地,普遍的結果是爲企業發展壯大積累了優勢。形象地說,大企業仍是大企業,小企業已成長爲大企業。
        我個人認爲,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國家,目前工資上漲的速度已非常之快;非洲將是全球勞動密集産業的最後一站。

上一篇:
山東造紙業面臨挑戰 2020年淘汰落後産能300萬噸
下一篇:
寧夏自治區紡織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式出臺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