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房地産市場總體下行趨勢仍將繼續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研究分析 >> 产业分析 >> 房地產 >> 全國性
【文檔標題】: 房地産市場總體下行趨勢仍將繼續
【搜關鍵字】:
【金牌服務】: 金牌貴賓如欲訂購該産業相關定制報告幷享受金牌服務請直接與我研究院聯繫
【聯繫電話】: 010-84675230
【公司傳真】: 010-84673367
【公司網址】: http://www.zkreport.org
【文檔介紹】
【時間:2015-4-8】


       匯豐中國3月24日發布的匯豐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部門增長降至11月來最低。3月初值的讀數爲49.2,低于2月終值50.7,也低于市場預期的50.7。數據顯示,內需動力不足,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山大。
        4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3月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3月中國製造業PMI爲50.1%,非製造業PMI爲53.7%,經濟下行壓力不改。3月1日起央行[微博]再次下調基準利率,3月30日,出臺下調二套房貸首付比例和二手房免征營業稅由5年改爲2年等措施將刺激商品房銷售政策。
        然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看來,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基本面幷沒有改變。“當前我國經濟减速是趨勢性、結構性的,但不會出現斷崖式下滑。新的增長點正在培育中。速度略降但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等新的經濟特徵正在凸顯。” 一些新興技術、新的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供給創造需求的空間仍然廣闊。
        2014年的幾組數據也印證了李偉的判斷:三産增加值占GDP比重48.2%,高于第二産業5.6個百分點,首次實現了三産比重超過二産的經濟格局;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達到51.2%,超過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4個百分點,增長動能開始從倚重投資拉動轉向消費驅動;中國城鄉收入比13年來首次降到3倍以下;GDP能耗下降4.8%,超出預期0.9個百分點,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以上,超過預期1%。更值得關注的是,勞動生産率去年比前年提高了7%,說明經濟質量和結構正在改善。
        在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增長“大邏輯”下,中國經濟將呈現出怎樣的一幅新圖景?今後幾年將涌現哪些新的增長點?經過了近13個季度PPI連續爲負的“增長中的不景氣”之後,中國經濟是否下行“見底”了?在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時間裏企業將面對哪些投資機會?就“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的諸多問題,《財經》記者采訪了李偉主任。
        經濟“換擋不失勢”
        《財經》:目前媒介對新常態的詮釋觀點紛呈,你怎麽解釋“新常態”,對中國經濟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麽?
        李偉: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經階段。實現這一階段演化的重要標志,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二是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基本形成。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運行度過增速換擋期、轉入中高速增長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符合後發追趕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後發優勢的內涵與强度、技術進步模式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是追趕進程邁向更高階段出現的新特徵。
        根據追趕型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的實踐,可以將追趕進程劃分爲四個階段:起飛階段、高速增長階段、中高速增長階段、中低速增長階段。
        這四個階段的更替是漸進的過程。前兩個階段經濟發展更多依靠數量擴張,後兩個階段則更多依靠質量提升。幷不是所有開啓追趕進程的國家都能完成整個追趕周期。在追趕的道路上,不乏“貧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溝溝坎坎。
        《財經》:經過30多年的快速追趕、我國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後,追趕進程的後發優勢是否已經“失勢”?
        李偉:後發優勢仍然是我國保持較快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發展差距依然很大,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的八分之一,蘊藏著較大後發優勢。比如,雖然新增勞動力數量下降,但勞動力總量豐富、成本相對較低,人力資本提升空間較大,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勞動力供給增加較快;物質型生産資源供應緊張,但資金、知識、管理經驗均明顯增加,供應鏈的效率和覆蓋面具有較大優勢;雖然市場空間有所縮小,但在基礎設施、製造業更新投資、居民物質及文化消費提升等方面仍有較大的需求增長空間;製造業內部具有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産率的潜力,擁有通過模仿創新和應用型創新提高技術水平的空間等等。
        後發優勢的存在,意味著我國具備實現擠壓式增長的條件和空間,能够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中高速水平。
        《財經》:如何理解新常態下,後發優勢衍生的新內涵?
        李偉:進入新常態後,後發優勢的內涵、供給和需求條件將發生變化,經濟結構和增長動力等也將相應轉變。從增長動力看,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本積累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積累轉變;由主要依靠投資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轉變;從比較優勢看,由主要依靠初級資源向更多依靠技術、資本、管理等高級資源轉變;從政府角色看,由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向注重培育、優化經濟環境轉變。
        這些即將發生的變化,表明追趕進程將邁向更高階段,既是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轉變,也是從數量擴張型增長階段向質量提升型增長階段的轉變。
        《財經》:政府工作報告確定2015年GDP增長率爲7%左右,低于去年的增長率。這一增長率背後意味著怎樣的經濟邏輯和考量?
        李偉:GDP增速目標7%左右背後的邏輯,是基于對經濟增長現實的清醒考量,是爲優化發展環境騰出時間和空間,是兼顧了發展需要一定經濟增速與結構調整必須爬坡過坎,也是既考慮了提供充分就業,也顧及十八大確定的經濟翻番目標。
        同時,7%的目標也兼顧了發展與改革,中央認識到今年經濟比去年還要嚴峻,因而寄望通過系列改革提供增長新動能。
        經濟在新常態下提質增效才是核心問題。從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所需要的最低經濟增速的角度來考察,在不考慮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微博]GDP上調的情况下,今年經濟增長7%左右,則“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可達到7.8%,高于7%的預期目標。“十三五”期間只需保持6.5%的年均增長速度,即可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財經》:最近有一種傾向,換擋就是不講速度,不唯GDP至上就是不要GDP了。一些地方在年度經濟發展計劃中下調了今年GDP增長預期指標,把淡化GDP變成了弱化GDP,個別地方甚至乾脆取消了GDP增長的預期指標。
        李偉:那種認爲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生産總值已不再重要,是對新常態的一種誤解。新常態下仍必須使經濟以一定的速度增長,換擋不失速。這種速度是有別于以往傳統增長方式,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是建立在新的增長動力基礎上的速度。也就是說,新常態的核心要求不是GDP增長達到某個具體數字,而是實現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換。
        因此,單純追求過高的速度幷不合適,但速度過低以後,就業問題,許多社會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所以保持7%左右的目標,有助于解决就業,解决相關的社會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來推進結構調整,來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設想。經濟增長目標從7.5%降至7%,是一個完全主動降速的過程,在整體經濟換擋的過程中,經濟增速不再是惟一的績效指標,但也不是單純的將經濟增速慢下來,而是在用降速來實現有質量的增長,也就是經濟換擋不失速、調整不失勢。
        防範和化解經濟風險
        《財經》:進入新常態後,伴隨著增速下行和結構調整,經濟高增長時期被掩蓋的風險可能會逐漸暴露出來,原有的風險化解機制也就搞不下去了。
        李偉:是這樣。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已積累了不少風險。比如,製造業嚴重的産能過剩問題,面臨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不可避免會引發産業更替、企業劣汰、員工轉崗。在地方政府性債務、影子銀行、房地産、企業互聯互保等方面都會潜伏著不少風險,“高杠杆、泡沫化”,最終都會向財政金融領域聚積。
        同時,當經濟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後,不僅經濟問題會更加複雜,政治、社會問題也會更加突出。發展初期當人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决之後,就會對公平、正義提出更高的要求,相應的政治訴求也會不斷提升,而且過去長期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社會信用缺失問題等,都有可能成爲引發社會動蕩的誘因,而一旦社會穩定不能得到有效維持,追趕進程就會放緩甚至中斷。這些都是新常態下必須面對、且需要妥善處理的風險和挑戰。
        《財經》:你認爲,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具體需要防範和化解哪些風險?
        李偉:首先需要研究應對的是財政風險。經濟增速下降時,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財政收入總體放緩是大勢所趨。加之醫療、養老支出將持續增加,房地産市場階段性調整帶來土地收入大幅縮减等因素,都會加劇財政壓力,甚至引發局部風險。2015年,房地産市場階段性調整帶來的土地收入縮减,地方債務償還相對集中,過剩産能逐步退出,以及維持基礎設施投資的需求等,都會加劇財政壓力,特別是地方基層財政壓力。
        其次是金融風險。包括防範地方金融機構風險,以及政府債務的化解。此外,要重視企業效益下降、銀行不良資産率上升以及互保聯保問題。這些均需開展針對性的决策咨詢研究。
        再次是房地産市場風險。房地産市場總體下行趨勢仍將繼續,去庫存任務依然艱巨,市場分化趨勢加劇。同時,一些房地産企業擴張過快、市場銷售不暢、融資能力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弱,違約、資金鏈斷裂等經營風險明顯上升。如何防範風險、保障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亟待良策。
        當然,也要警惕就業風險。新常態下,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部分傳統過剩産業面臨淘汰和轉産,不少職工難免失業或轉崗,因技能短期不適應新崗位、新業態需求,摩擦性失業會有所增加;二是由于與産業升級、崗位需求不匹配問題突出,大學生就業壓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此外,由于二代農民工就業形態和報酬要求發生了明顯變化,原有的土地對就業波動的緩衝作用明顯降低。
        《財經》:你曾經多次闡述在新常態階段,相當一部分企業可能進入的不是“秋天”而是“初冬”,爲什麽?
        李偉:面對更加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經營和盈利水平均難現太大的起色,雖然有一部分企業能抓住機遇,但相當一部分企業要有經受更嚴峻考驗的準備,相當一部分企業要進入“初冬”,經受更加嚴峻的考驗。
        個別國企會進入經營困境。從去年12月國資委[微博]公布的營業收入報告來看總體營收尚屬不錯,但央企的二級、三級以下的子企業虧損面達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5%,今年恐怕有些數字還會上升。其次,一些過去主要依靠規模擴張的民營企業可能會出現更大風險,很可能出現資金鏈綳緊等風險。
        而小微企業面臨勞動力和融資等成本不斷上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得出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達12%-20%,中小、小微企業今後生存環境可能會雪上加霜。中小企業中勞動力成本占比較高,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剛性上升。近年來,無論是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職工工資普遍增長較快,年增長速度超過10%。同時,結構性缺工突出,熟練技工和技術研發人員嚴重缺乏,人才流失等因素,也在無形中推高了用工成本。再有,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更本性緩解。
        面對“寒冬”,中國企業要把握改革、開放和創新三大機遇。面對企業大而不强,傳統製造業比重過大等傳統矛盾,企業家應該更加關注全球技術革命的進展,抓住機遇實現新飛躍。2015年“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實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都爲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新增長點不斷涌現
        《財經》:你認爲目前中國有哪些新的經濟增長點?
        李偉:仔細觀察,目前有不少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不斷涌現。比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重點實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展開和落實等,因此,企業在應對經濟下行挑戰的同時,如果把握住經濟增長轉換大背景下的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和創新紅利,就能抓住新的盈利機會。
        眼下企業也面臨新的機遇:一些傳統産業需求飽和了,面臨轉産調整,但一些新興技術、新的業態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現;國際市場對傳統出口商品的需求增長放緩了,但我國利用裝備能力、産業配套能力和資金輸出等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也將迎來向産業鏈中高端邁進的歷史機遇。
        《財經》:澳大利亞東亞論壇近期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經濟悄然發生“創新革命”》,文章認爲在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評論中,很少有人提到中國企業在新模式的創新,創新對生産力的影響才是一場革命。中國正在迅速成爲一個充滿創新機會的中心。創新如何成爲新的增長動力?
        李偉: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換擋與調整,但本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我認爲,培育增長新動力的關鍵在于創新。除了要進行産品創新、生産組織方式創新和工藝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外,最重要的是要進行科技創新。
        全球正在孕育以3D打印、分布式能源、物聯網爲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也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這也將是經濟全球化一次新的大洗牌。
        在數字機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站在同一起跑綫上,有機會走在創新前列,甚至走在創新最前沿。應統籌配置創新資源,力爭在這些新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財經》:李克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製造2025規劃》,包括大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興産業、生物能源、節能環保等。促進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强國的轉變,具體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推動創新?
        李偉:第一,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在新的技術領域,如增材製造、數字機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電網、物聯網、新材料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大體上在同一起跑綫上,有機會走在創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創新的最前沿。
        第二,要著力推動生産組織方式創新。生産組織方式的調整,有利于在既有的技術條件下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
        第三,要著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擴大既有市場,創造新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生産成本,引導生産更好適應消費。
        第四,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新一輪技術革命既要充分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在創新過程中,也要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絕不能閉門造車,而要以更爲開闊的胸懷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創新成果,擴大合作創新的內涵和形式。第五,要加快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財經》:很多企業抱怨,中國創新的土壤貧瘠,影響了企業家的創新意願。李克强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强調全民創業,草根創業潮,如何培育鼓勵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
        李偉:2014年,伴隨著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總理提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激活了微觀經濟活力。全民創業,草根創業潮,這是中國經濟調結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推手,鼓勵創業就要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因而政府繼續簡政放權,是政府改革重點。
        正像樹木生長離不開陽光雨露一樣,創新也需要適宜的生態環境。構建良好的創新環境,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大學、研發機構和企業四者之間的關係。
        其次要完善國家創新政策體系,把國家有限的政策和資金資源,集中用到决定長遠發展前景的戰略性科技創新領域,貫通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研發成果産業化、創新價值實現之間的鏈條,讓創新成爲生産力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上一篇:
城鎮化新進程下房地産受益城市
下一篇:
房地産2020年軟著陸的理由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