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動全市中醫藥産業融合創新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産學研醫結合推動現代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面向世界、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現代中醫藥産業集聚區和全球知名中醫藥文旅康養目的地。到2027年,全市中藥材生態化、規範化種植水平穩步提升,中醫藥大健康産業和産品不斷豐富,現代中醫藥産業全面發展,産業規模、集聚效應、創新能力、科研水平、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現代中醫藥産業體系,形成良好的中醫藥産業生態。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中藥材種植業提質增效行動 1.優化空間布局。發布重慶市道地藥材目錄,引導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差异化發展和協同發展。支持建設“大巴山藥谷”“武陵藥都”等重慶道地優勢藥材産業集群,助力鄉村振興。 2.聚力打造“渝十味”。加强“渝十味”中藥材品種培優、品質提升等技術攻關,建立種質資源圃和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渝十味”百萬畝級戰略儲備基地,推進産地加工能力建設,支持全産業鏈發展。到2027年,“渝十味”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 3.推動規範化種植。支持建設一批中藥材“三品一標”和GAP標示基地。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鼓勵建立“定製藥園”,幷以“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方式發展。推進農藥在藥用作物上登記,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安全用藥。到2027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10萬畝以上,産值在130億元以上。 4.加强資源保護利用。加强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推動建設中藥材種質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强化新品種選育和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合理布局中藥材種業基地,建設一批高質量良種繁育基地。支持建立種子種苗商業化平臺。開展珍稀中藥資源調查評估,加强珍稀中藥資源的繁育、仿生、替代等關鍵技術攻關。支持建設人工撫育冬蟲夏草、林麝、梅花鹿、烏梢蛇等珍稀瀕危中藥材種植(養殖)基地。 (二)實施現代中藥振興發展行動 5.打造現代中醫藥産業集群。推動重慶市中醫藥科技産業園、涪陵區現代中藥産業集聚區等中醫藥産業集群建設。支持園區引育中藥提取物、中藥功能食品及用品、中醫藥設備製造等市場主體,建設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産業孵化、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CRO+CDMO/CMO一體化服務平臺。到2027年,全市培育打造2個100億級、4個50億級中醫藥産業集群。 6.大力開展中藥企業引育。支持全市中藥企業建設國家級大基地、大平臺,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互聯互通互補。支持全市中藥企業通過自研、商務合作、利用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盤活中藥批准文號等方式豐富産品管綫。引進中成藥企業來渝布局,開展“一企一策”精准輔導與服務。支持全市中藥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到2027年,全市培育營收規模超過100億元的中醫藥領軍企業1家、50億元的中醫藥企業2家,引育全國中成藥工業百强企業5家以上,中藥工業産值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8%以上。 7.培育“渝産中藥”大品種。發布重慶市中成藥大品種目錄,鼓勵幷支持目錄內産品按規定進入醫療聯合體、醫共體協定用藥範疇。支持推動藿香正氣液、甘桔冰梅片、複方棗仁膠囊、還少膠囊等中成藥大品種實施二次開發。加强老字號中藥企業文化傳承和品牌建設,致力打造“渝産中藥”品牌。到2027年,全市培育産值超過10億元的中成藥大品種5個、1億元的中成藥大品種40個。 8.推動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創新發展。適時發布優勢醫療機構中藥製劑清單。强化知識産權保護,鼓勵中藥企業早期參與醫療機構協方制定和人用經驗收集,促進人用經驗向臨床證據轉化,探索“名醫名方—中藥製劑—中藥新藥”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優化醫療機構中藥製劑注册及備案管理,支持在全市範圍內調劑使用,支持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輸出醫院和項目醫院之間按規定調劑使用。探索建設區域製劑中心,提供委托配製中藥製劑服務。到2027年,全市新增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不少于30個。 (三)實施“中醫藥+”衍生産業拓展行動 9.加快布局食藥物質新賽道。探索制定重慶市食藥物質目錄,推動山銀花、曲莖石斛等進入國家食藥物質目錄。開發一批以黃精、靈芝、天麻等中藥材爲原料的食藥物質産品,建設一批食藥物質産業基地,打造“三誠特飲”“藿香小可樂”等系列食藥物質爆款産品。制定“巴渝一百零八道藥膳”目錄和指南,打造“巴渝藥膳”品牌,舉辦食藥物質飲食文化宣傳活動和藥膳大賽,推動藥膳産業發展。 10.研發“中醫藥+”衍生産品。加快以紫蘇、天麻、木香、佛手等爲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特醫食品的研發應用。支持中醫藥企業開展以中藥提取物爲有效成分的日用品、化妝品研發,培育牙膏、洗髮水等系列産品3—5個。支持中醫藥企業加强以黃連、山銀花、獨活、青蒿、連翹等中藥材及其副産物爲原料的中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的研發生産。 11.發展“中醫藥+”文旅康養。支持南川區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石柱黃水、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城口亢谷等中醫藥康養文旅目的地。加强中醫藥文化宣傳基地、文化場館建設,支持建設中醫藥特色街區(小鎮),推介發布“中醫藥+”溫泉、森林、康養等精品旅游綫路和産品。 (四)實施科技創新賦能行動 12.完善科研體系。積極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機構、醫藥企業構建産學研醫緊密結合的中醫藥科研融合發展體系。建立多學科交叉創新、多部門聯合攻關機制,加强中醫藥基礎研究。支持科研院所開展知識産權使用、科研成果管理、評價與激勵等改革,開展中醫藥科技成果“以權代股”改革試點,建立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風險共擔機制。到2027年,全市省部級及以上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達到45個。 13.强化人才引育。加大對院士、國醫大師、岐黃學者等領軍人才的引育力度,構建中醫藥重點學科、重點領域科技創新人才雁陣。支持中醫藥企業引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創新型團隊。支持高等院校創建中藥學國家一流專業和博士點,打造中醫藥産教融合基地,培養中醫藥複合型人才。加强中藥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選拔和崗位供給,培育一批中藥種植技能型人才、中藥炮製緊缺人才和中藥領域青年岐黃學者。遴選建設一批老藥工傳承工作室。到2027年,全市新增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全國(青年)岐黃學者共計6名以上。 14.强化科技創新。爭創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和中醫藥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强化中藥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研究探索企業主導的中藥重大科研選題機制,積極融入AI技術等,帶動關聯産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中試驗證和産業化能力提升。强化有組織科研,聚焦重點渝産優勢中藥材,加强品種選育培育、高效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抗生素替代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重大慢性病、重大疑難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以及兒童用藥等,大力培育中藥創新藥。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和引進轉化。到2027年,全市研發中藥創新藥1—2個。 (五)實施全鏈條服務優化行動 15.優化審評審批。構建中醫藥“研審聯動”創新服務體系,建立“一品一策”幫扶機制。積極爭創國家藥品審評檢查西南分中心,力爭獲批國家優化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程序改革試點授權。推動人工撫育冬蟲夏草、轉化熊膽粉等珍稀瀕危中藥材替代品研發注册及成果轉化。支持開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研發工作及注册申報。支持特醫食品和保健食品申報注册,優化國産保健食品備案流程。 16.提升質量標準。修訂完善重慶市中藥材標準、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産地加工(趁鮮切制)中藥材品種目錄等,探索制定道地中藥材分級標準。建設渝藥信息與溯源服務平臺,構建中藥全産業鏈全流程質量追溯體系。支持開展已上市中成藥的研究與評價,建立一批中藥快速檢測實驗室和區域性第三方中藥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加大對綫上綫下銷售中藥材的質量監管力度,查處摻雜摻假、以假充真等違法違規行爲。 17.强化流通儲備。支持中藥材主産地建設集倉儲、物流、行情發布等于一體的産地交易中心。探索建設綫上綫下爲一體的數字化交易平臺。推動川渝等地中藥材、中藥飲片標準互認。支持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在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建設中醫藥海外中心,推動渝産中藥國際注册和市場開拓,幷發揮援外醫療隊作用,推動中醫藥産業融入當地國家醫療體系。用好中國西部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平臺,組織召開兩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辦重慶道地藥材交易博覽會。指導企業在大宗中藥材産地建設中藥材儲備庫,推動“豐儲欠補”,保障生産需求和市場供應。 18.支撑臨床應用。强化醫保政策支持,鼓勵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采購可溯源、有GAP標示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推動實現優質優價。促進中西醫協同發展,支持非中醫類別醫師按規定開具中成藥及中藥飲片處方,持續提高中藥製劑、中藥飲片及中成藥在醫療機構的使用占比。組織醫療機構與中藥企業開展陽光推介活動,支持醫療機構開展GCP藥物臨床試驗。開展智慧共享中藥房建設試點幷逐步推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組織保障。加强全市中醫藥産業融合創新發展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强化市級中藥材産業鏈有關指導部門工作力量,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研究重大事項、重大政策,加强督促指導,建立扁平式運行調度機制。各區縣政府嚴格落實中醫藥産業發展主體責任,結合自身實際加快編制本地區中醫藥産業發展規劃幷推動實施。 (二)强化政策支持。統籌多渠道資金,强化中醫藥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中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對中藥材種植、新藥研發的保險力度,支持各區縣將中藥材納入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範圍,加大種植養殖補貼力度。鼓勵市級産業投資基金市場化參與中醫藥産業股權投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豐富專屬信貸産品供給,開展中藥企業倉單質押貸款、中藥産業複合式供應鏈融資,優化貸款及融資流程。 (三)强化宣傳引導。加强“渝産中藥”宣傳,打造“渝見岐黃”文化宣傳品牌,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文旅康養等宣傳推廣。發揮中醫藥行業協會作用,提升行業發展水平。開展中醫藥文化“五進”活動,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健康消費觀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四)强化監測評估。建立健全中醫藥産業統計監測機制,加强對中藥材資源、種植、加工、流通、服務等各環節指標的統計分析,形成統計指標體系。做好中醫藥政策實施績效的監督檢查、量化評估等工作,適時優化完善政策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