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視野導航
能源電力 | 化工機械 | 醫療衛生 | 醫藥保健 | 
金融經濟 | 交通運輸 | 冶金製造 | 農副産業 | 
裝飾建材 | 電子通訊 | 輕工紡織 | 服裝鞋帽 | 
日用百貨 | 汽車家電 | 房産服務 | 其他行業 | 
聯繫我們
電話:0086-10-84675230
電話:0086-10-84675235
傳真:0086-10-84673367
郵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鄭州市“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視野 >> 最新專題視野 >> 醫療☆衛生
最新專題視野
【時間:2011-4-11】

鄭州市“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第二稿)

        “十二五”期間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攻堅時期。爲促進我市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市委、市政府的總體目標,結合我市衛生事業發展實際,制定鄭州市“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一、鄭州市“十二五”衛生發展規劃背景
        (一)“十一五”期間鄭州市衛生事業主要成就
        1.衛生資源總量明顯增加
        2006~2009年全市衛生總投入144.08億元,其中:醫療機構118.26億元,公共衛生機構25.82億元;全市衛生事業投入 23.44億元,固定資産投入12.64億元;完成了市一院、市中心醫院、鄭州人民醫院、市骨科醫院新建病房樓和市六院呼吸道病房樓,以及市二院整體搬遷項目的建設工作,市七院、市疾控中心遷建項目主體工程已經完成。
        2009年底,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437家,其中醫院162家;病床42971張,比2005年增長46.68%(2005年病床29295張);衛生人員57633人,增長24.66%(2005年衛生人員4623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7004人。2009年平均千人口執業醫師2.11人,千人口注册護士2.44人,千人口擁有病床5.71張。
        2.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服務能力顯著提高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水平顯著提高。成立了衛生應急辦公室,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緊急醫療救援和衛生監督應急專業體系,制定完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及時開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大型演練,應急響應及時有效。圓滿完成“問題奶粉”篩查救治、四川抗震救灾、奧運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衛生應急工作任務。啓動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網絡,提高了應對傳染病暴發等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傳染病病例平均漏報率低于2%。有力推進急救服務體系由城市向農村地區延伸,形成覆蓋全市城鄉的指揮有力、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急救網絡體系。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成效顯著。2009年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任務,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整體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成立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深化“一個機制、三大體系”的工作機制和預防控制體系,成效顯著,使我市艾滋病疫情維持在低流行態勢。地方病防治工作穩步推進,甲狀腺腫大率控制在5%。以社區爲平臺,開展了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試點。健全腫瘤登記報告制度,進一步完善了腫瘤監測、早發現、規範診治等防治策略。
        通過實施“三網”監測和“降消”項目,婦幼衛生工作明顯得到加强,各項任務指標完成情况良好。與2005年相比,全市嬰兒死亡率由 8.95‰下降到5.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10.42‰下降到6.40‰,孕産婦死亡率由40.57/10萬下降到21.27/10萬,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由73.8歲提高到75歲。2009年全市孕産婦系統管理率94.23%,兒童保健管理率爲80.85%,住院分娩率爲99.09%,婦女病檢查率爲49.74%。積極推進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全市出生人口缺陷發生率由2005年的13.80‰降至11.72‰,有力地保障了全市婦女兒童的健康。
        深化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公共衛生監管水平進一步提升。建立市、縣(市、區)獨立的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初步建成功能較完善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强衛生監督制度建設和人員規範化培訓,執法水平和能力進一步提高。依法開展對食品、環境、勞動、學校、放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監測,21類主要食品抽檢合格率爲94.39%,生活飲用水監測合格率城市爲98.66%,農村爲91.36%。
        3.加强醫療服務管理,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堅持“以病人爲中心”,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環境,完善便民措施,規範醫院管理。通過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持續改進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積極開展創建平安醫院活動,實施醫療服務“大會診”制度,加大對醫療機構醫療安全監管力度;推動建立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和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實行處方點評制度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建立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評價公示獎懲制度,規範臨床用藥行爲。在省會推行輔助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减少重複檢查。大力推進無償獻血工作,臨床用血連續10年100%來源于無償獻血。加强城市衛生支援城鄉基層衛生工作,逐步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建立市屬醫療機構領辦社區工作機制,使城市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醫院水平的醫療服務。加强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管理,完成了《鄭州市中心城區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和《鄭州市市域醫療衛生設施布局規劃》的編制。
        4.農村衛生建設進一步加强,社區衛生快速發展
        新建了7所示範鄉鎮衛生院,完成了78所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改造;爲全市96所建制衛生院配置急救車輛和車載急救設備;高標準新(改)建2114所標準化村衛生所,幷爲每所配備價值約2萬元的基本診療和健康教育設備。積極探索城鄉醫療資源一體化管理模式,2007年組建以金水區人民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爲一體的金水區總醫院,率先推行城鄉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初步實現了農村衛生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利用。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累計培訓農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萬人餘次。自2008年開始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對全市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鄉村醫生給予了每人每年補助2400元,充分調動了鄉村醫生的工作積極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不斷發展完善,2006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覆蓋,2010年參合率達到98.08%,籌資標準提高到150元。
        “十一五”期間,鄭州市社區衛生服務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長效協調機制。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71個(服務中心60個,服務站211個),服務人口達到403萬人,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金水區被命名爲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綠東村、南陽路、南陽新村和綠雲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被評爲全省“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008年推出“片醫負責制”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組建片醫小組588個,服務280萬居民,基本實現中心城區片醫全覆蓋,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區居民滿意率達90.78%。2010年底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40%以上。
        5.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
        形成了以市、縣中醫院爲核心,以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爲骨幹,中醫診所爲補充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全市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在建3個,省級重點專科3個、省級特色專科6個,培養了30名“21世紀中醫人才”。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和社區衛生、農村衛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人才培養、醫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成效明顯
        制定了鄭州市衛生科技和人才培養激勵政策,從制度上、經費上、優勢項目上保障衛生人員科技創新的需要。資助醫學博士創業項目19項,選派醫學高端人才培養30名,聘請工程院院士3名,中科院院士2名,建立院士工作站4個,引進博士43人,參加國際培訓和學術交流500人次。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14898人,全科醫師和社區護士崗位培訓1145名。
        5年來,全市開展省市醫學科技攻關計劃項目334項,獲市(廳)級以上科技獎勵196項,發表醫學科技論文7845篇。全市建立了10個省級醫學特色專科、28個市級重點專科、47個市級特色專科,支持建設12個醫學重點實驗室。獲得鄭州市科技創新團隊3個,科技領軍人才3名,申報河南省衛生科技中青年人才12名,申報鄭州市科技創新骨幹347名。
        7.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成績突出
        “十一五”期間,我市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緊密圍繞衛生工作的中心任務,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衛生服務,衛生改革發展相結合,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宣傳媒體,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擴大醫療衛生知識的宣傳。開設“鄭州衛生大講堂”,深入到社區、農村、機關、學校、企業進行巡講,在促進健康教育社會化、大衆化和規範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我市應對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疾病綜合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啓動
        2009年10月,啓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13家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幷進行零差率銷售,其他醫療機構按比例使用基本藥物,幷提高了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比例。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二)鄭州市衛生事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
        公立醫院管理存在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現象;運行機制上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有待健全。基層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收支兩條綫管理機制還有待加强,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需要完善。
        2.衛生投入不足,衛生資源總量有待提升
        鄭州市衛生財政投入雖逐年增加,衛生資源雖有很大提升,但相對同等發達城市仍顯不足,2009年鄭州市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2.45人,武漢、濟南分別爲2.71人和2.73人。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郊區和新建城區分布較少。
        3.醫療衛生服務特色和技術優勢尚顯不足。
        隨著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的實施,二級以上醫院必將面臨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病人數明顯下降的趨勢,“大而全”、“小而全”沒有特色的辦院模式已不能適應醫療服務市場的發展。鄭州市級醫療機構雖然部分有一些特色專科,但缺乏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重點專科。
        4.現代醫療服務業有待加快發展。
        在基本醫療服務得到相對滿足的情况下,居民對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高收入、高服務需求、高醫療保障的群體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精細化、個體化。鄭州市高端醫療服務提供不足,且缺乏提供綜合健康管理服務的健康産業。
        5.衛生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
        鄭州市和各縣(市、區)衛生局、衛生監督、疾病控制等各級管理機構、絕大部分醫院已實現業務覆蓋範圍內的局域網絡建設,但未和二級機構及市、縣(市、區)衛生局的專綫聯接。鄭州市社區衛生系統已初具規模,但社區健康檔案、兒童計劃免疫系統等多個系統之間信息不共享,社區、醫院和管理系統無法互聯互通。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沒有市級統一平臺,服務終端也未延伸到所有村所。鄭州市衛生領域信息化業務不規範、功能不完善,系統分割、相互獨立、連續性和協調性差,信息系統綜合效益難以充分發揮。
        (三)“十二五”期間鄭州市衛生事業面臨的形勢分析
        1.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衛生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的實施,五年後中部地區將得到大發展。隨著中原經濟區的提出和《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的實施,將極大提升鄭州市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推動鄭州的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必將給鄭州市的衛生事業帶來許多問題。首先,城鄉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環境與生態的變化,公共衛生問題將變得越來越突出。其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居民生活、工作方式變化,社會、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將會進一步增加。第三,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念、健康意識的增强,將給衛生資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2.新醫改爲鄭州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我國新醫改方案明確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和基本框架,提出要完善構成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的四大體系建設,且提出要加强與完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八個方面,作爲保證醫藥衛生四大體系有效運行的支撑,幷明確了相關的主要政策措施。新醫改方案不僅爲鄭州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爲鄭州醫療衛生事業的加速發展、布局調整、體系完善和體制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
        3.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鄭州市疾病防控的複雜性與艱巨性
        鄭州位于全國經濟地理腹地,具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戰略作用,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是我國公、鐵、航、信兼具的綜合性交通通信樞紐。國務院原則同意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則進一步强化、鞏固鄭州作爲全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特殊地理位置爲鄭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給鄭州市的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帶來更多挑戰與壓力。過去20年,新發傳染病超過30種,平均每年都要出現一種以上的新發傳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社會的快速發展,交通的快捷和便利,使得疾病傳播速度加快。鄭州不僅是我國重要的鐵路和公路交通樞紐,而且航空發展也很快,因而鄭州市的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複雜而艱巨。
        4.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明顯提高
        城市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變化以及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將會帶來消費結構的變化,對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提出更高的需求。醫療衛生服務既要關注急性傳染性疾病、新發傳染病的預防,又要關注生活方式所導致的慢性病的控制;既要滿足社會各階層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更要關注低收入群體、農村和貧困地區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因此,在加速基本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建設的同時,應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大力發展健康産業,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提升鄭州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滿足人民群衆不斷增加的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需求。
        5.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對衛生服務結構帶來影響
        《2009年鄭州市人口與城鎮化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至2009年末,鄭州全市人口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爲64.6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6%,較2008年上升0.2個百分點,即老齡化率達到8.6%,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老齡化的加劇對鄭州市的衛生事業在慢性疾病、老年保健、社會保障、養老服務等方面將帶來更大的壓力。
        二、鄭州市“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以人民群衆健康爲核心,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著力解决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爲主、以農村爲重點、中西醫幷重的方針,把鄭州市建設成中原地區先進的健康城市。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爲本,以社會需求爲導向
        以維護促進人民群衆身心健康、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爲宗旨,探索人人公平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實現路徑,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
        充分發揮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方面的政府主導作用,强化政府職能。堅持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形成以公立醫療機構爲主體、社會多元化辦醫爲補充的醫療服務體系,在確保基本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努力滿足多層次醫療需求。
        3.實事求是,立足當前與面向未來相結合
        做好實踐總結與調查研究,立足鄭州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發展現狀,結合城市功能和發展定位、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既符合實際,又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衛生事業發展規劃。
        4.改革創新,注重衛生發展方式的轉變
        推進衛生發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式增長向內涵效益型發展轉變,促進衛生服務功能與技術轉型升級。以改革促發展,創新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改革解决發展中的問題,幷爲長期發展創造條件。
        5.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與重點發展相結合
        科學籌劃、兼顧各方,既要全面統籌和整體發展,又要確定重點發展方向和領域,做到重點突破、以點帶面。
        三、鄭州市“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目標和指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完善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在全市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實現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目標和指標
        1.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5.5歲;嬰兒死亡率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孕産婦死亡率20/10萬。
        2.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政府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1.2%;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于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注册護士數增加1/3;每千人口醫院床位數6.5張;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99%;醫療費用個人支付比例不超過40%;醫療救助:低保家庭覆蓋率100%;因病致貧率:農村降到15%以下,城市8%以下。
        3.降低傳染病的危害,提高婦女兒童的保健水平
        重大傳染性疾病(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發病率;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兒童系統管理率85%;孕産婦系統管理率95%。
        四、鄭州市“十二五”期間衛生工作任務
        (一)加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1.推進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完善綜合協調功能
        建立以政府爲主導,集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應急救治爲一體的“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備優良、精幹高效、方便群衆”的區域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幷設立綜合信息平臺,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各級政府要把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規劃納入區域建設總體規劃,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充分考慮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用地需要,保證2015年本轄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成幷投入正常運行。對公共衛生服務實行全額預算管理,推行公共衛生服務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制度,政府全額投入,購買服務。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和業務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按照規定取得的服務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全額返還。
        2.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
        圍繞“一案三制”爲核心的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要求和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衛生應急機制目標,進一步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和法制,健全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到2015年,全面完成市、縣(市、區)、鄉三級衛生應急預案的編制和修訂,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體系和規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處置工作法制體系。繼續加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網絡體系,到2015年,全市重大傳染病監測、公共衛生監測、疾病與症狀監測、實驗室監測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體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進一步完善市、縣(市、區)兩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業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加强應急演練,完善應急物資和裝備儲備。强化應急人員培訓,至2015年應急知識培訓覆蓋率市級>60%,縣(市、區)級>70%,鄉鎮等>80%。積極開展基層公共衛生應急示範區創建活動。
        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啓動程序和分級響應工作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反應級別的科學性和可控性,注重部門間協調溝通,提高工作效率,盡最大可能避免事件發生,减少人員傷亡,保護社會公衆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産安全。
        3.堅持預防爲主工作方針,切實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建立穩定長效的疾控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疾控工作經費投入占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且不低于財政支出增長比例。縣(市、區)級財政要按人均0.5元的標準安排艾滋病防治經費。進一步完善以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爲主體,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爲基礎的疾病防控體系。加快城區疾控機構建設步伐,實現市、縣(市、區)兩級疾控中心“雙達標”。充分考慮本地戶籍常住人口和外來流動人口總數量,科學核定疾控機構人員配置標準。建立疾控人才長效培養機制,切實加强疾控隊伍人才培養。堅持預防爲主方針,嚴格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政策。進一步鞏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加强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等地方性疾病防治,保持防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依法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以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爲重點,强化疫情預測預警和報告制度,落實干預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傳染病發病率。加强慢性病篩查,推行社區重點慢性病規範化管理,加强精神衛生預防體系建設,開展高危人群干預。
        “十二五”期間,法定傳染病總發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水平,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漏報率低于2%。全市適齡兒童(含流動兒童)建證率在95%以上;國家免疫規劃一類疫苗接種率以鄉爲單位保持在90%以上,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在85%以上;維持無脊灰狀態;現代結核病控制策略覆蓋率繼續保持在100%,新塗陽病人發現率70%以上、新發塗陽病人治愈率85%以上;嚴格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如期實現消除麻疹、瘧疾目標。艾滋病防治有效干預措施覆蓋當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動人口;娛樂場所、酒店和社區等人群集中場所安全套可及率達90%以上;100%實施母嬰阻斷;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達95%以上,農村達90%以上;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艾滋病監測哨點、VCT艾滋病初篩實驗室、確認實驗室及定點醫療機構建設100%符合相關標準。碘鹽合格率大于90%;地方性氟中毒病區中小學生和家庭主婦防治知識知曉率分別達到85%和75%以上。
        4.進一步强化衛生監督體系,加强執法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衛生監督經費保障機制,加强衛生監督機構基礎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爭取利用財政資金,按照填平補齊、改擴建爲主的原則,建設1個市級、17個縣(市、區、管委會)級衛生監督機構,合理配置檢測設備、通訊和執法交通工具;加强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功能完備、標準統一規範、系統安全可靠,與衛生改革與發展相適應的衛生監督信息化體系;加强衛生監督隊伍管理,深化在職教育與培訓,對市、縣兩級衛生監督業務骨幹進行衛生監督綜合知識、專業知識和行政管理培訓;以防保隊伍爲依托,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衛生監督網。
        强化政府公共衛生監管職能,依法加强對社會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行業的監督管理。强化職業衛生、醫療市場、傳染病防治、公共場所、飲用水、化妝品、消毒産品等健康相關産品監督檢查,履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群衆投訴處理率達到100%,案件及時辦結率達到95%以上。完善執法工作程序和監督制約機制,依法維護公共衛生秩序。
        5.加强婦幼保健體系建設,提高婦幼保健水平與質量
        加强婦幼保健體系建設,在空白區(鄭東新區、高新區、經開區、航空港區等)新建婦幼保健機構,完善以市婦幼保健院爲龍頭、縣婦幼保健機構爲樞紐、基層醫療機構爲網底的三級婦幼保健網絡。改善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將市婦幼保健院擴建爲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加强基層助産機構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産科服務質量。建設婦幼保健網絡信息平臺,加强婦幼衛生信息的質量控制。强化婦幼專業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組織各學科專家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婦幼保健適宜技術培訓。全面實施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和“降消”項目、農村育齡婦女補服葉酸項目、農村婦女宮頸癌檢查項目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一步降低孕産婦、嬰兒死亡率及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以實施《母嬰保健法》爲重點,加大對從事母嬰保健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從業人員的准入和監管力度,不斷提高婦幼保健水平。
        6.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建立以政府負責、部門合作、社會動員、群衆參與、法制保障爲基礎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制,完善以健康教育專業機構爲中心的服務網絡,創立機構健全,設施配套,經費落實的工作運行機制。建立適應鄭州經濟發展的現代化的鄭州市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健全其技術咨詢與政策建議、業務指導與人員培訓、總結與推廣適宜技術、信息發布與管理、監測與評估職能。健全市、縣(市、區)、鄉鎮、村四級健康教育網絡。以醫院、學校爲重點,以社區爲平臺,推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認真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加强部門協調,充分調動社團、企業、學校、家庭參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成全民參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氛圍,努力提高廣大群衆健康意識和保健能力。全市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繼續保持在75%以上;基本衛生防病行爲形成率保持在65%以上。
        7.加强醫療急救網絡建設
        按照院前救護和院內救治相結合的原則,實現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流程的無縫隙鏈接。在政府主導下,合理布局、規範設置,優化急救資源配置,完成市區5公里設置一個急救站的建設,將急救醫療縱向延伸,形成市、縣(市、區)、鄉三級醫療急救網絡,確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加大行業培訓力度,分階段對全市急救人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醫療救治人員業務水平。建立完善應對傳染病暴發、流行和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專業技術隊伍,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灾害事故等緊急醫療救治救援任務。逐步完成對現有急救醫療單位各種搶救設備和救護車的更新換代任務。開展急救知識進萬家活動,全面普及全民急救知識。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整合醫療衛生資源
        根據鄭州市“一心四城、兩軸一帶”總體發展規劃和《鄭州市域醫療衛生布局規劃》要求,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通過有計劃、按步驟地新建、遷建、整合、轉型和改制,合理調整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構建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到2015年,醫療資源整合利用取得明顯成效,醫療衛生事業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群衆就醫需求相適應、相協調。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分布,合理布局,加快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張,著力支持優勢醫院擴大規模。2015年底,實現鄭州市優勢醫療資源倍增發展目標,打造一批省市領先、國內知名的重點專科。在倍增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强醫院核心競爭力。
        加快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優化三級醫院設置,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分布。在三環以內老城區,重點支持鄭州人民醫院、鄭州市中心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3所三級綜合醫院建設成爲區域醫療中心,各區域醫療中心聯合專科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醫療集團,以提高整體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爲主要方向,將醫院“做精、做强”。在三環外圍的七個城市組團(鄭東片區、經開片區、高新區片區、惠濟片區、須水片區、南部片區、北部片區),通過多種形式在鄭東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航空港區等新建城區和惠濟區等郊區各建設1所三級綜合醫院,以適應城市規劃居住片區人口醫療需求。對不能達到醫院建設標準,且就地改造和發展受到限制的綜合醫院,鼓勵遷至以上區域。中心城區區政府原則上不新舉辦醫院,現有區屬醫院有條件的可轉型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醫療服務量長期不足,難以正常運轉的醫療機構,引導其向康復、老年護理等服務領域拓展,或通過兼幷、撤銷等方式調整。
        加快發展和整合專科醫療資源。完成鄭州市兒童醫院在鄭東新區的建設、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的擴建以及鄭州市精神病醫院遷建。以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爲主體構建心血管病專科醫療體系,以鄭州市骨科醫院爲龍頭構建骨科醫療體系。適應腫瘤發病率上升,醫療需求增加的趨勢,改造建設鄭州市腫瘤治療中心。適應人口老齡化需要,依托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建設1所老年病醫院,開展老年病防治、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滿足康復醫學需求,規劃建設康復醫療健康園。鼓勵大型設備和檢驗資源共享,組建若干臨床檢驗中心。
        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中,給非公立醫院留出足够空間,公開面向社會投資舉辦精神、口腔、康復、創傷、老年病等專科醫院。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進一步加强基層衛生機構建設,提高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1.全面加强農村衛生工作
        建立農村衛生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把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列入區域建設總規劃,拿出專項建設資金幷列入政府經常性財政預算;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後,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力度,完善財政供給機制,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加强鄉鎮衛生院的規範建設,到2015年進一步規範建設鄉鎮衛生院107所,幷提升設備配置水平。
        不斷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保障水平。2015年籌資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50元,參合率保持在98%以上。健全市、縣(市、區)新農合管理經辦機構,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管力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爲,提高服務質量,確保基金安全。進一步推進新農合市級直補及門診統籌,擴大市級直補覆蓋範圍。積極探索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進行試點,2012年開始逐漸推廣,至2015年全市所有縣(市、區)新農合均采用混合支付方式。
        積極推行鄉、村醫療衛生資源一體化管理模式,逐步完善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在政務、業務、藥械、財務等方面的一體化管理。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礎上,2015年鄉村一體化管理覆蓋率達到50%。
        建立完善鄭州 “農村片醫”服務模式。在鄭州市社區“片醫負責制”基礎上,建立推廣鄭州“農村片醫”服務模式。一是開展“六進農村”服務活動(中醫中藥進農村、康復訓練進農村、計劃免疫進農村、健康教育進農村、養老護老進農村、精神衛生進農村),不斷豐富“農村片醫”的服務內涵。二是科學開展健康管理,做到“四個統一”。以健康檔案爲依托,以0~3歲兒童、孕産婦、65歲以上老人、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病人等爲重點,統一方案、統一內容、統一流程、統一標準,不斷拓展“農村片醫”服務新途徑。
        推進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改革。建立完善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制度,深化鄉鎮衛生院改革,激活運行機制。完善全員聘任制及分配制度,積極推行績效工資、崗位工資。加强農村居民健康檔案建設,2015年農村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化建檔率達到95%,全部實現電子信息化管理。
        加强農村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長效機制。對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鄉村醫生按照相關政策標準給予補助,建立鄉村醫生養老制度,落實鄉村醫生養老保險。
        2.完善網絡,創新機制,進一步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
        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重點,加强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按照3~10萬居民或按照街道辦事處所轄範圍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到2015年新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所;使每位居民步行15分鐘均可到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全面落實“片醫負責制”。到2015年,鄭州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開展“片醫負責制”服務模式,按服務人口1000~1500戶配備1名醫生和1名護士,片醫覆蓋市區及所轄縣市城區居民,居民對片醫的知曉率達到98%以上。不斷豐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十統一”、“十進社區”內容,力爭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一輛健康服務車,方便社區居民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探索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機制。成立鄭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改進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制度,把轄區居民滿意度作爲考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工作人員業績的重要指標。對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定編定崗、公開招聘、合同聘用、崗位管理、績效考核辦法。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一體化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機制。
        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促進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抓好居民健康檔案建檔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化建檔率達到95%,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登記管理,提供健康指導。對確診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登記管理,管理率達到30%。加强對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和兒童的健康管理,加快建設全市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社區和醫療機構信息互通。積極與醫保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社區首診制度,提高社區就診的報銷比例,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守門人”的地位,到2015年社區衛生機構門診量提高50%。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合作制度,逐步實行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預防保健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合作制度,將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
        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鼓勵和引導社區醫生向全科醫師方向發展。積極開展全科醫學規範化培訓,加强社區現有醫師和護士的在職教育。鼓勵退休醫護人員按有關規定到社區服務,發展壯大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
        (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衛生事業發展
        1.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到2015年底實現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率達到99%。做好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之間的協調和銜接,對三項醫療保險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在城鄉一體化保障體制下實現各類參保人員相互轉換。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提升報銷比例。全面推進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將參保居民門診小病醫療費用和符合規定的産前檢查費用納入基金支付範圍。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對經醫保報銷後仍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給予補助。
        全面推廣就醫“一卡通”等辦法,到2015年,在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統籌地區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患者只需支付自付的醫療費用。逐步推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門診費用總額預付制和住院費用床日付費制等支付方式。做好醫保關係轉移接續和异地就醫費用結算工作。
        2.優先選擇和合理使用,積極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
        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所有零售藥店和醫療機構均應配備和銷售國家基本藥物。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幷實行零差率銷售,其他各類醫療機構將基本藥物作爲首選藥物幷按規定比例使用。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推廣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基本藥物處方集,確保臨床首選和合理使用。加强用藥指導和監管,保證人民群衆基本用藥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輕人民群衆基本用藥費用負擔。
        規範基本藥物招標配送。非贏利性醫療機構使用的國家基本藥物,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由招標選擇的配送企業統一配送,實現基本藥物全市統一價,保障基本藥物的質量和供應。按照國家基本藥物國家儲備制度進行儲備。加强藥品質量監管,對藥品定期進行質量抽檢,幷向社會公布抽檢結果。
        3.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補償和運行機制
        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爲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一體化管理。加快建成縣鄉兩級、鄉村一體、防治結合、分工合理的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制度,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係。落實好城市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生晋升中高級職稱前到農村服務一年以上的政策。開展縣、鄉兩級衛生機構縱向合作,通過人才扶持、設備支持等幫助鄉鎮衛生院開展基本醫療服務,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政府負責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經費及所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通過定額定項和購買服務等方式補助。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逐步實施收支兩條綫管理。制定分級診療標準,開展社區首診制試點,建立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雙向轉診制度。
        4.强化公益性,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
        明確政府舉辦公共衛生的職責,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面,逐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投入,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每年增加10元,2015年不低于60元,按項目爲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落實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免疫規劃、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産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結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國家免疫規劃。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辦法,提高服務的效率,促進城鄉居民均等享有公共衛生服務。
        5.創新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加强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在制度、規劃、指導、監管、服務等方面的職責。成立醫院管理局作爲國家對公立醫院投資的代理人,依法擁有公立醫院公共財産的所有權。實行公立醫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明確醫院管理局作爲醫院公共財産所有者和醫院法人作爲經營管理者的責權,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行院長負責制。按照醫療服務監管職能與醫院舉辦職能分開的原則,推進公立醫院的屬地化管理。
        優化公立醫院內部治理結構,實行公立醫院人員事業發展計劃管理和績效分配管理,探索職級差异化管理和按生産要素貢獻分配與按勞分配相結合精細化管理模式。以各級各類工作人員所屬專業職務職稱、技術能力、工作業績和醫德醫風爲主要係數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實行崗位聘任績效工資制度。積極探索注册醫師多點執業的辦法和形式。推進醫藥分開,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增設藥事服務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障報銷範圍。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爲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增加政府對公立醫院的預算投入,維護公立醫院的社會公益性質。
        (五)加大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推進中醫藥全面發展
        1.建立有利于中醫藥事業良性發展的管理體制
        建立鄭州市中醫藥工作聯席辦公會議制度,成立市中醫藥管理局,各縣(市、區)衛生局成立有編制的中醫科;各級疾控機構成立中醫藥預防疾病科;各級衛生監督機構成立中醫藥監督科。
        政府負責公立中醫院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給與中醫藥特色補償,安排中醫專項經費,支持中醫專業人才培養、重點專科建設、重點疾病中醫藥防治攻關項目及搶救發掘繼承優秀中醫藥遺産。設立市中藥飲片配送中心,負責全市醫療機構的中藥飲片配送。在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報銷中給予中醫藥傾斜政策。
        2.加强和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
        逐步推行中醫專科集團化發展模式和農村中醫藥工作縣鄉村一體化管理模式。以鄭州市中醫院爲基礎建立中醫醫療集團,優化整合中醫技術力量。縣(市)至少辦好一所公立中醫醫院。至2015年有3~4家縣級中醫院達三級甲等醫院標準,所有縣級中醫院完成急診科達標建設。“鄉鎮衛生院示範中醫科”達標率70%以上。實施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使每位鄉村醫生能運用中醫藥防治當地常見病、多發病。
        3.加强人才培養及專科建設, 提高中醫藥科研水平
        “十二五”期間實施“15156”工程,培養1名國家級名中醫,5~7名省級名中醫,“二十一世紀”中醫拔尖人才暨學科帶頭人100名,對基層醫務人員實行中醫技術輪訓。2015年末建設3~5個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中醫優勢學科,3個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5個省級重點中醫專科。發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診療技術,收集、整理、研究民間中醫診療技術和方法,編撰《鄭州市良醫、良方》。
        (六)全面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提高衛生管理及服務水平
        1.建立醫療衛生一體化信息平臺,規範信息化標準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具有醫藥衛生信息特色的資源數據庫,建設內容豐富、準確及時的醫藥衛生信息碼頭,使之成爲全市人民健康檔案爲核心的,覆蓋全市的數據交換中心。建立數據交換共享支持平臺,實現醫療衛生各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及衛生系統全行業全信息管理。根據國家及衛生行業的一系列標準,結合鄭州情况,制定完整的信息標準規範體系,作爲全系統信息化建設的依據。該體系包括數據標準規範、技術標準規範、管理標準規範和業務標準規範。
        2.實現衛生系統網絡全覆蓋,達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通過各種網絡連接方式(專綫、ADSL、撥號等)實現市衛生局、各縣區衛生局、各級疾病控制中心、各級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室)、健康教育所、衛生監督所等網絡體系與數據中心的網絡連接,建立統一的衛生信息應用系統。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數據保存、統一運行使用、統一維護管理,從大衛生角度建立起一座信息高速公路立交橋,完成各級衛生網絡的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實現公共衛生、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和衛生管理多方業務的協同。
        3.推進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提升衛生行業服務水平
        實現醫療衛生管理體系信息化。開發醫療衛生電子政務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系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衛生監督信息系統、人事管理信息系統、財務統計信息系統等,建立醫療衛生决策信息管理體系,提高各部門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實現電子政務、數字衛生。
        實現醫院醫療工作信息化。建立全面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和臨床信息系統,在完善醫院單體系統兼容和物流自動化的同時,建設互連互通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信息傳輸網絡,構築資源共享的信息體系,實現醫療衛生單位的信息整體運行。改變醫務人員固有的工作模式,倍增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
        實現全民“一卡通”就醫信息化,建立醫療衛生信息服務體系,支持健康檔案查詢,門診信息查詢、電子病歷信息檔案查閱等服務功能。爲市民提供個性化診療服務,優化患者就診流程,改善患者就診體驗。
        (七)加强人才工程建設,積極推進科技强衛計劃
        1.以人爲本發展衛生事業,重視各級人才培養
        在人才隊伍建設中,秉承“帶好路、抓兩頭”的人才工作思路。即用管理人才帶好路,抓住高端人才和基層人才這兩個重點,抓好高端人才和基層人才培養,提升衛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推進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人員職業化建設,開展衛生管理崗位培訓工作,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人員每5年參加一次3個月以上的管理崗位知識培訓,規範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
        大力引進高層次衛生人才,創造高端人才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對博士或副高職稱以上人才在入編、職稱晋升、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生活補助等方面打開“綠色通道”。從現在起到2015年,在市屬醫療衛生單位,引進150名博士研究生。積極推進以“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衛生技術人才”培養爲內容的“雙優”衛生人才工程,構建醫學領軍人才開發體系。培養300名鄭州市衛生科技骨幹人才,培養50名醫學高端人才,10名河南省衛生科技中青年創新人才,5名鄭州市科技創新人才,5個鄭州市科技創新型團隊。
        加强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拓寬基層人才繼續醫學教育和進修學習的形式和途徑,努力做到高層次、多樣化。吸引和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業,凡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醫師和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全國衛生專業技術中級資格考試。用5年時間,爲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和中心鄉鎮衛生院培養研究生50名,本科生150名,爲鄉鎮衛生院培養專科生150名,逐步實現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以本科生爲主、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以專科生爲主的衛生人才結構。鄉鎮衛生院增加執業及助理執業醫師各260人,村衛生所增加執業及助理執業醫師各230人;對全市注册鄉村醫生完成一次輪訓,提升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落實衛生部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總體要求,五年培訓住院醫師不少于2500人。
        2.加强科研和重點學科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技術水平
        以“科技强衛”思想統攬全局,堅持科研與臨床相結合,科研與推廣適宜技術相結合。積極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申報,爭取國家級醫藥類科技攻關項目立項有明顯增加,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達到350項,引進新技術項目50項,資助博士創業項目40項,力爭在重大疾病防治與關鍵技術領域有重大突破,組織開展15項在農村、城市社區推廣應用的公共衛生適宜技術項目。
        以重點學科和院士工作站爲平臺,加强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以完善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結構爲主綫,突出重點,體現特色,促進學科整體學術、技術水平的提高。到2015年,建設10~15個市級醫學重點學科,30個醫學重點培育學科,5個院士工作站,建成1~3個省(部)級醫學重點學科,6~8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實現市級醫院有重點專科或特色專科的發展目標,以重點專科爲龍頭大力提升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八)積極推進鄭州健康産業園建設,打造中原健康之城
        結合我市整體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我市地理、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鄭州健康産業園建設。按照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社會化的總體要求,以健康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爲動力,以發展健康産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爲宗旨,面向健康、亞健康和患病各類人群,與休閑、旅游、文化、體育、傳媒等領域相結合,打造具有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中原一流、全國領先”的“健康之城”,構建起與“健康鄭州”相適應的健康産業體系。
        (九)加强衛生文化建設,增强醫療衛生軟實力
        1.建設思想文化,塑造衛生隊伍良好精神風貌
        堅持思想教育爲先,開展經常化、層次化、系統化的教育和培訓,用先進文化占領思想陣地,打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根基,强化全心全意爲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意識。樹牢“大醫精誠,生命至上”的衛生行業價值觀念。通過創制院(校、所、中心)歌(訓、旗等)方式,積澱衛生單位文化,提升認同感,以文化人、凝心聚力、和諧發展。
        2.建設物質文化,展示衛生環境形象
        醫療衛生單位在新建、遷建和改建過程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營造體現文化特色、職工理念、景象美觀和溫馨舒適的工作、服務和生活環境。强化標示文化建設,規範製作標示牌等,全面展示衛生文化。
        3.建設品牌文化,擴大衛生社會影響力
        大力發現、培養、樹立、宣傳衛生系統各方面的先進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以社會需求爲方向、人民滿意爲標準、健康和諧爲目標,選樹人民群衆認可的行業品牌、單位品牌、科室品牌、專家品牌和服務品牌,全方位提升衛生行業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4.建設制度文化,提升衛生事業管理水平
        緊緊圍繞醫療質量、疾病防控、隊伍建設、科研試驗、衛生安全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突出衛生文化力量,將衛生文化融入各種規章制度、工作規範、行爲守則,形成富有衛生行業特色的管理文化和服務文化,促進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躍升。
        5.建設廉政文化,築牢衛生職業道德防綫
        深入開展宗旨意識教育、黨紀政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倡導廉潔自律風尚,引導職工依法從政、依法執業、依法行醫,創先爭優當表率,建功立業爭做人民健康好醫生。積極參與政風、行風評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升社會公信力和人民群衆滿意度。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職責,加大投入,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政府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逐年增加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增長幅度不低于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比例,逐步調整衛生支出結構,完善公共財政制度,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新增衛生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産投資增量主要用于公共衛生服務、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逐步提高公共衛生支出所占比重。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案,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有效降低群衆醫藥費用負擔,維護人民群衆健康權益,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二)加强部門協調,提供對衛生事業發展的有效支持
        加强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促進各部門對衛生工作的關注與協調力度。集中政府行政資源,組織市發改委、規劃局、財政局、衛生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編辦、藥監局、計生委、民政局、殘聯等部門建立聯繫會議制度,統一制定工作計劃,調配資源;同時,加强與上級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對實現規劃綱要的各項任務給予有效的政策支持。
        (三)動員社會力量,健全社會支持系統
        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依托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普及公共衛生知識。發揮各級預防保健機構、愛衛辦和工、青、婦等群衆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開展群衆性的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和公益活動,不斷提高公衆的公共衛生意識,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和减少疾病發生。
        (四)統一思想,全力推進“十二五”規劃的實施
        明確對“十二五”規劃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加大措施,狠抓落實。把“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進行詳細分解,責任到人。加大督促、協調力度,强化跟踪、服務措施,實行獎懲制度,確保各項規劃目標如期實現。
        (五)實施和評價
        政府負責規劃實施的組織和領導,保證經費,有效協調,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根據規劃要求實施。
        每年年底各相關部門要對規劃實施進展情况進行總結,幷對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對策。
        2013年,由衛生局負責,通過科學設計,做好調查研究,進行中期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析對規劃進行適時調整和進一步的工作安排,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上一篇:
四川省“十二五”期間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年)
下一篇:
寧夏“十二五”衛生事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