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視野導航
能源電力 | 化工機械 | 醫療衛生 | 醫藥保健 | 
金融經濟 | 交通運輸 | 冶金製造 | 農副産業 | 
裝飾建材 | 電子通訊 | 輕工紡織 | 服裝鞋帽 | 
日用百貨 | 汽車家電 | 房産服務 | 其他行業 | 
聯繫我們
電話:0086-10-84675230
電話:0086-10-84675235
傳真:0086-10-84673367
郵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遼寧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視野 >> 最新專題視野 >> 農副☆加工
最新專題視野
【時間:2017-8-24】

遼寧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爲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切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規劃綜合評價

“十二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精心組織下,遼寧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重要成就,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爲“十三五”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持續提升。

——糧食産量年均超過2000萬噸,保持了全國糧食主産省地位;蔬菜産量4000萬噸以上;水果産量882萬噸。

——全省肉蛋奶産量分別達到423.2萬噸、276.5萬噸和140.3萬噸,飼料總産量1239.4萬噸、總産值437.6億元,産量和産值均列全國第3位;全省水産品供給量523.7萬噸。

(二)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實施千萬畝設施農業建設和提質增效工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發展到1119萬畝,位居全國第2位,日光溫室設施蔬菜面積全國第一。設施蔬菜總産量達3235萬噸、産值超過700億元。

——全省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5%,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人均肉類、禽蛋生産量分別位居全國第2位、第1位;35%的生猪、56%的禽肉、68%的禽蛋銷售到省外。

——實施千萬畝經濟林建設工程和千萬畝水果提質增效工程,完成千萬畝經濟林工程378萬畝;水果栽培面積達到965萬畝。

——“一縣一業”示範縣(市)達到25個,特色産業面積450萬畝,特色農産品在全國影響力全面提升。

——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總數達到14個,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14個,現代農業示範作用不斷增强。

(三)農業産業化發展步伐加快。

——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2390家,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到53家,位居全國前列。

——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以上的農産品加工項目投産53個,完成投資額439億元。

——農産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542億元,實現利稅658億元,農産品加工業出口交貨值942億元。農産品加工業成爲支撑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大支柱産業之一。

——各類農産品交易市場達到88個,農業部定點市場30個。交易市場總占地面積52.9萬畝,年交易額1184.7億元,帶動158.5萬個農戶參與經營。

——積極培育電子商務O2O典型,努力開闢自媒體營銷,大力推動第三方平臺應用,農業電子商務開始起步。全省農産品年網上銷售額近20億元。

——農産品出口總額實現53.4億美元,全國第4位;水産品出口達到28.8億美元。

——建成農産品出口示範區36個,國家級示範區13個,居全國第2位。

——休閑農業加快發展,全省休閑農業主體達到9146家,從業人員29萬人,帶動農戶31萬戶,年接待8911萬人次,年經營收入162億元。

(四)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全面提高。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累計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945萬畝。實施100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其中節水增糧行動600萬畝。

——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5%,農機總動力2886.92萬千瓦;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實施水稻1000萬畝全程機械化建設工程,水稻綜合生産機械化水平90.7%

——實現全省縣以上城市及開發區供水全覆蓋,受益人口達到2300萬人,水資源配置全國領先。除險加固243座病險水庫和16座病險水閘,改造665處(座)大中型灌區和泵站,解决農村飲水安全人口586.73萬人和農村學校師生31.09萬人,治理重點河道、山洪溝151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00萬畝,新增供水能力15.85億立方米。

(五)農業科技支撑和産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强。

——省級以上種植業科技成果112項,31項獲得國家級獎勵。省級以上畜牧業科技成果40項,19項獲得省部級獎勵。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5個百分點。

——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及到位率均達到95%以上,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2%

——每年農民科技培訓200萬人次以上,陽光工程、設施農業科技培訓農民20萬人。

——推廣秸秆還田腐熟、增施有機肥等土壤培肥改良技術867萬畝,畝均增産5%。糧食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9%

    ——省級農業地方標準340項,三品一標産品總數達到3210個,農業標準化生産面積3500萬畝。建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10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縣32個。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農産品抽樣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以“12316”金農熱綫爲平臺的農業信息化綜合建設水平全國領先,協同專家服務農民470萬人,帶動了農村電子商務、農産品市場監測、農業大數據及物聯網技術等快速發展,智慧農業、數據農業格局正在形成。

——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省農業機械化服務、作物統防統治服務、設施農業高效技術服務在全省全面鋪開。

——林業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

(六)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

——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300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5.6%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面積371萬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發展,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3.6萬個,家庭農場3200個。

——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加快,林權管理服務中心達到53個,集體林確權發證率達到98.5%

——農村金融領域不斷創新,新開辦60家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基本實現縣區全覆蓋。農業保險達到3500萬畝。

(七)農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6907.9元提高到2014年的1205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35元。

——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貧困人口從157萬人减少到117萬人,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243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累計完成移民扶貧14836戶。

——農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推廣以“一池三改”、“四位一體”爲主要內容的戶用沼氣工程9.5萬戶、改炕38.4萬鋪、“被動式太陽房”71.9萬平方米、太陽能熱水器40.3萬平方米、大中型畜禽養殖場能源環境工程293處、生物質成型燃料工程108處、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5.64萬戶。

(八)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實施碧水工程,遼河、淩河流域水質及全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實施青山工程,治理礦山15萬畝,坡地還林297萬畝,圍欄封育2萬公里。

——實施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綠化面積3206.25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0.9%,活立木蓄積3.18億立方米,林分蓄積3.06億立方米,國家級公益林保有量3600萬畝。治理沙漠化草原490萬畝。

“十二五”期間遼寧農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依然存在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是農業規模化生産經營水平不高;二是農産品深加工水平還有待提升;三是深化農村改革步伐不快;四是現代農業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健全。

二、“十三五”發展環境

(一)外部環境。

——全球經濟一體化對農業影響加大。截至目前,我國簽署了中韓等14個自貿區協議,這將對國內農産品生産、價格和貿易産生一定影響。同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爲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現代農業具有兼業性,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已成爲共識。“互聯網+現代農業”在生産、經營、管理、銷售、金融等環節提升優化産業鏈,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强。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産品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調整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成爲必然選擇。

——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日益迫切。

(二)內部環境。

——“十三五”是我省全面落實“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攻堅期。

——我省是工業大省,也是農業大省,具備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的先天優勢。實施農業機械化可以提高單位勞動生産率,促進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

——“十二五”期間農業基礎設施、科技支撑能力、國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我省已經具備了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爲導向,以改革創新爲動力,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爲主綫,著力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在加强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糧食生産能力、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力求在農副産品加工、産業結構調整、重點領域改革、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對外合作、生態環境等領域實現新突破,進而帶動農民增收、産業增效、縣域實力增强,幷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爲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强有力的基礎支撑。

(二)基本原則。

——堅持穩糧增效。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産、高效、優質、生態、安全農業,確保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加。

——堅持科技創新。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步伐。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依靠信息化理念和手段謀求傳統産業升級改造與創新。

——堅持改革創新。通過深化農村改革,逐步解决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堅持對外開放。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農業跨國經營企業,逐步建立農産品國際産銷加工儲運體系,加强國際農業科技和農業資源開發合作。

——堅持可持續發展。有效提高水資源、土地資源、農業投入品及農業廢弃物的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農林牧漁結構爲42:3:35:20。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左右,其中畜牧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以上。

——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高標準糧田建設面積達到2292萬畝。蔬菜産量穩定在4200萬噸以上,水果産量達到900萬噸,烟葉種植面積達到28萬畝以上,生産規模達到100萬擔以上。肉、蛋、奶、水産品産量分別達到490萬噸、300萬噸、160萬噸、520萬噸。

——畜牧養殖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35%,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

——發展經濟林675萬畝,新植467萬畝,改造複墾208萬畝。

——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畜産品加工業産值達到6800億元。農産品出口額達到100億美元以上。

——培育壯大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經營規模達到60%左右。全省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

——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3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

——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專業技能人才3萬人;萬名勞動力中有農業科技人員16人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5%以上;農業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48%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92

——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農産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5%,農藥化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

——農作物秸秆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2%,森林蓄積量3.41億立方米。

——重點供水二期工程力爭2019年完工。通過農村飲水工程鞏固提升,改善332.32萬人口飲水條件。

——提升農業、農村的氣象灾害監測預警能力,暴雨預警時效提前至30分鐘以上、暴雨預報落區誤差减小到50公里以內。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與GDP保持同步。

四、發展布局

依據《全國主要優勢農産品區域布局規劃》,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禀賦條件和産業發展現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確定區域産業發展布局。

(一)區域布局。

——中部平原精品農業區:包括瀋陽、鞍山、遼陽等地。該區域地處松遼平原南端。主要發展水稻、蔬菜、畜産品、淡水魚、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等産業。

——遼北糧油和畜牧業區:包括阜新、鐵嶺市等地。該區域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是國家玉米最優産區之一。主要發展玉米、水稻、花生、畜牧業和馬鈴薯等産業。

——遼東林業和特色農業區:包括撫順、本溪、丹東等地。該區域山多地少,是全省天然林資源集中的區域。主要發展林業、食用菌、山野菜、中藥材、休閑農業、森林旅游等特色産業。

——遼西畜牧和設施農業區:包括錦州、阜新、葫蘆島西部、朝陽等地。該區域屬￿半乾旱地區,具有農牧皆宜的自然環境。主要發展玉米、花生、雜糧、畜産品、設施農業等産業。

    ——沿海水産糧果蔬農業産業區:包括大連、營口、盤錦、葫蘆島、丹東、鞍山等地。該區域毗鄰渤海和黃海,海洋資源豐富。主要發展海洋漁業、水稻、園藝産業、農産品加工、休閑農業、濱海旅游等産業。

(二)優勢産業布局。

——糧油産業。糧食産業布局:遼渾太河流域糧食主産區、遼西丘陵糧食産區、遼東山地糧食産區和遼南濱海糧食産區。突出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以優質水稻、玉米及雜糧和馬鈴薯爲主的糧食産業;油料生産布局:遼西北和瀋陽等油料産區,發展以花生和大豆爲主的油料産業。建設瀋陽、鐵嶺、錦州、阜新4個花生生産基地,打造阜新花生生産與加工産業大市。

——蔬菜産業。實施設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以遼西和大中城市近郊爲重點,同時推進東部山區特色型設施農業和沿海地區出口型設施農業發展。

——水果産業。按照遼南和遼西水果産業帶和中北部優勢果品産區的“兩帶一區”總體布局,使水果生産向優勢區域集中。

——林業産業。構建以遼東山地丘陵生態屏障區、遼西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沿海防護林帶、遼河流域生態走廊爲主體的“兩屏一帶一廊”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畜牧産業。在瀋陽、阜新、朝陽、鐵嶺、錦州等市縣,推進猪、鶏、牛、肉羊主導産業示範區和絨山羊、肉驢、鴨鵝特色精品産業示範區建設。加快遼東遼南遼西絨山羊、遼育白牛、遼寧地方優質黑猪産業開發。推進遼西北草原生態保護建設。

——漁業産業:在大連、丹東、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著力打造水産供應基地、人工魚礁區、漁業增殖功能區、種苗生産標準化健康養殖園區和“盤錦河蟹”等漁業品牌建設,推廣淺海生態健康立體養殖模式。打造“多寶魚”全國知名品牌。在遼東、遼北山區建設現代生態漁業養殖示範區,在遼西遼北發展特色生態漁業拓展區和高效立體循環養殖。

(三)特色産業布局。

——花卉産業。在朝陽、大連、撫順重點發展球根花卉種球繁育;在朝陽、瀋陽、大連、撫順、本溪、遼陽、盤錦等地重點發展鮮切花生産及出口;在瀋陽、鞍山、遼陽、丹東重點發展君子蘭、丹東杜鵑等特色花卉生産;在鐵嶺重點發展觀賞苗木産業。

——柞蠶業。建設丹東、鞍山、大連、營口、鐵嶺、遼陽、撫順和本溪等優質柞蠶繭生産基地;建設西豐、鳳城柞蠶良種繁育基地和綏中桑蠶種生産基地。

——中藥材産業。以撫順、丹東、本溪、鞍山、遼陽、鐵嶺等東部山區爲主,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中藥材産業體系。

——西甜瓜産業。以瀋陽、錦州等主産區爲主,打造西甜瓜産業基地。

——食用菌産業。以撫順、丹東、本溪、鞍山、遼陽、鐵嶺等東部山區及莊河市、淩源市、喀左縣、朝陽縣、建昌縣爲主,加快遼寧食用菌産業發展。

——山野菜産業。以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岫岩縣爲發展重點。

——烟草産業。以鳳城、寬甸、開原、西豐、阜蒙、彰武、建平、北票及昌圖縣九個縣爲發展重點。

五、主要任務

(一)加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2010-2020年)任務實施高標準糧田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旱作節水灌溉、設施農業老舊棚室升級改造等建設。

——加强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十三五”期間,規劃項目共64項,其中續建30項,新建34項。按專業分:防洪减灾工程21項,其中續建項目12項,新建項目9項;水資源配置工程18項,其中續建項目7項,新建項目11項;農村水利工程8項,其中續建項目3項,新建項目5項;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態修復工程14項,其中續建項目5項,新建項目9項;其他工程3項,爲續建項目。

——加强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施“糧安工程”,把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納入重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範疇;實施放心糧油工程,建設放心糧油示範店和示範點,建設糧食應急供應網點;每市及縣(市、區)至少保留1-2個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骨幹企業;完成430萬噸“危倉老庫”維修改造任務;構築以“哈大綫”、“鄭大綫”、“東邊道”爲主軸的糧食物流通道,建設20個糧食産業園區和80個糧食物流節點。

——建立動植物疫情阻截帶和應急防控系統。完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網絡系統,建立健全省市縣鄉4級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防控體系。完善獸藥質量安全監管和健全動物衛生防控體系,健全海洋執法監管體系,完善林業綠化和防灾相關法規。提高氣象灾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農業生産氣象灾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建設農情遠程監測及預警系統。在全省50個農業縣(市、區)分別建設300個左右監測基點,每個監測點相應建立氣象墒情、苗情監測終端,以及省、市、縣三級農情監測與預警服務平臺,實現主要作物全生育期動態監測預警和生産調度。

(二)做强農産品加工産業。

——調整優化農産品加工業結構。加快發展農産品産地初加工。大力推進精深加工,在提取蛋白、脂肪、纖維、新營養以及活性物質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農業副産物循環利用、加工副産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廢弃物再利用。

——加快省級農産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全省建設40個以上有規模、特色鮮明、競爭力强的省級農産品加工集聚區,引導農産品加工企業、項目向集聚區集中。

——大力培育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市場主體培育,培育一批農産品加工産業集團。鼓勵大型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緊密聯結機制的專用原料生産基地。支持符合條件農産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增强企業發展實力。

(三)加快産業結構調整。

按照突出區域優勢、産業優勢、特色産品優勢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建立一批優勢農産品原産地保護基地,開發馴化一批特色農産品名優品種,推廣一批優勢特色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儲藏適宜技術,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農産品優勢産區。

——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以發展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畜牧、水産等優勢産業和區域特色産品爲切入點,以現代種養業生産基地建設爲載體,大力推進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帶建設。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帶)50個,現代農業主導産業示範區150個和特色精品示範區200個。

——發展休閑農業。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文化、民俗風情、觀光旅游有機結合。重點打造休閑農業園區500個,培育農業采摘園1000個、休閑農莊1000個和農家樂5000家,吸納100萬人就業。

    ——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大力推廣工廠化蔬菜育苗技術,爭取創建50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建設經濟林標準化示範園290個;建設優質花卉標準示範園50個;建設優質柞蠶繭生産基地50個,標準生態柞園20;建設中藥材生産基地和種苗生産基地100個,示範園20個;建設西甜瓜生産基地50;建設食用菌生産基地5個。加强烟草生産基地設施建設,加强品種選育,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加强墾區示範項目建設。

——加强現代種業建設。建立遼寧省農業高新技術創新中心1個;建立覆蓋全省不同農業生態區域的綜合性品種試驗、鑒定評價站點42個;建立省級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主要農作物品種標準樣品庫、DNA指紋圖譜庫;在主要作物主産區建立新品種展示示範基地31個;建立高標準穩定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25個,省級南繁基地1個;建設省級種子質量監督檢測(DNA、轉基因)中心1個,省、市、縣級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分中心21個;種子備荒儲備中心2個,搭建種子管理信息平臺,加快建立種子可追溯信息系統。

    ——實施果業振興計劃。建設水果高效集約栽培示範園5000畝,改造密植果園100萬畝、老殘果園50萬畝。建設90個省級高效精品示範園,創建50個國家級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15個國家和省級果樹良種繁育中心、20個縣級果樹良種生産基地;建設5個現代果業園區。

(四)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依法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加强農村綜合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重點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平臺,在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鼓勵土地租賃,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一歸口管理機制。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著重提升農技推廣、疫病防控、質量監管的服務能力,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公益性服務。同時,鼓勵政府項目形成的資産交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管護,支持通過訂購、委托、招投標等方式購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性服務。

——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資源性資産重點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非經營性資産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經營性資産,明晰産權歸屬,將資産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增强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建農業信用體系,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建立由財政支持的農業擔保、投資機構,提供多樣化金融産品,增强新型農業主體融資能力,加大融資補貼力度,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提高財政保費補貼比例。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銀行金融機構客戶信用評定範圍,對符合條件的進行綜合授信;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

(五)大力發展畜牧水産業。

——建設種猪、奶牛DHI、絨山羊絨毛等檢測中心各1處;實施定點屠宰廠(點)升級改造;20162017年每年新建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場(小區)50個,畜牧産業化率達到85%以上;實施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畜禽規模養殖場搬遷,二級保護區搬遷或糞污治理設施達標;建設現代草原生態和草牧業示範區;完善監管體系建設。

——新建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5個;建設大宗品種和優勢出口品種的遺傳育種中心,建設省級水産保種場100個,新建國家級水産保種場5個;完善水産動物疫病監控中心體系建設;建成水産品出口示範區、外貿出口示範基地各20個;加强漁港建設,配套完善漁船漁港監控設施。

(六)構築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完善14個市級、44個縣級質檢站建設,市級農産品檢驗檢測機構“雙認證”通過率達到100%,縣級檢測機構通過率達到50%以上;建設700個重點鄉鎮標準化監管站(檢測點)。

——省級農業地方標準達到400項。“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到3500個,生産面積達到3800萬畝。建設國家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縣10個,省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縣20個。

——推進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省級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建設14個市級、44個縣級分平臺。

(七)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

——大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新增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面積1000萬畝;創新農機服務形式,加快促進高質量農機合作社發展,提高精准作業能力。

——加快大型拖拉機、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配備,大力推廣農機保護性耕作。

——大力發展農機裝備製造業。通過創新和引進,提高農機工業自主研發和生産能力,培育自主品牌。

(八)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構建數據農業體系。建立農業大數據中心,推進數據化决策、數據化服務,數據化經營、數據化指揮系統。

——實施智慧農業工程。一是繼續推進12316金農熱綫雲平臺建設,年服務農民達到600萬例;二是大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三是建設農業公共電子商務平臺;四是建立農情、畜情等遠程監測及預警指揮平臺,實現農業生産遠程可視化指揮調度;五是積極推進智慧氣象爲農服務系統建設。

(九)加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加强農業廢弃物資源循環利用。重點實施秸秆還田及綜合利用,全省秸秆綜合利用率達到90%;推廣沼氣生産新技術新工藝和節能生物質爐具示範應用;推廣節能炊事采暖爐25萬戶、對50處新建或改建秸秆成型燃料工程進行建設獎補、改造50個鄉鎮政府部分集中供暖鍋爐、建設秸秆沼氣(氣化)示範工程25處、采取PPP運行模式恢復20處秸秆氣化站運營、對200個(次)沼氣服務網點進行獎補、報廢因灾毀、移民動遷等原因造成無法繼續使用的沼氣池。新建特大及大型沼氣工程25處、對50個(次)運行良好的大中型沼氣工程進行獎補,創建300個農村能源綜合試點。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推進畜禽場糞污綜合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開展農業投入品回收利用體系和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工程建設。

——實施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項目、生態造林示範項目、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綠化工程、村屯綠化、森林撫育、退化林防護林修復等重點工程,實施閉坑礦山生態治理工程;開展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污染治理。

——加强自然保護區晋升和自然保護小區工程建設;建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加快外來入侵生物防除資源化利用示範區建設。

——加强生態治理監測評價。推進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能力建設,建成高分衛星數據應用中心,實時動態監測評估遼寧省濕地、湖泊、森林結構與功能變化,監測評估生態脆弱區土地沙化與水土流失狀况。

(十)組織推進精准扶貧。

推進精准扶貧、幹部駐村、金融扶貧、社會扶貧工作,加强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和考核,推進扶貧機制創新。力爭提前完成國標貧困人口脫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組織保障。

建立目標責任制,成立遼寧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現代農業建設發展的總體指導和協調,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各級政府要把“十三五”農業發展業績納入領導幹部的考核指標,完善考核獎勵機制。各市縣(區)成立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的農業規劃實施機構,制定本地區農業發展規劃幷組織實施。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强綜合協調,强化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提高服務意識,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二)强化政策保障。

堅持市場導向,大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發揮政策支持和引導作用,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各項配套政策,著力解决當前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的矛盾,著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要勇于改革創新,結合本地區實際制訂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堅强的制度保障。大力推進農村資産資本化、農業資産證券化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的林業發展新體制。

(三)創新投入機制。

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堅持把農業農村農民作爲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三農”支出。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及公益性事業建設。加强對社會化服務組織扶持力度。特別要堅持利用市場機制,改革農業補助機制,建立和完善農業融資擔保體系,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鼓勵和大力引導包括金融資本在內的其他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建立政府發起、募集社會資本爲主的市場化運營的投資基金,拓展農業政策性融資範圍。

(四)提供科技保障。

加快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符合支持條件的農業科技項目,可按程序向省科技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申請財政資金支持。繼續深化農技推廣和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按照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整合科技資源,建設一批公共研發平臺和農業科技産學研聯盟,集中開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集成攻關。進一步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和公益性、半公益性的應用研究與技術推廣服務,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形成農業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和可持續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五)提供人才保障。

充分發揮我省科技資源、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建立穩定的培訓經費保障制度。打造多形式、多層次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隊伍,促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健康發展。重點加强優秀村官、創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的培訓,鼓勵支持各類人才進入農村創業就業。探索將職業農業資格認證與農業扶持政策挂鈎的辦法和途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各類農業企業家和農業專業人才,吸攬國內外高端人才,建立穩定的農業和農村人才增長機制。

(六)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努力提高農業國際競爭能力。著力優化農産品進出口結構,完善促進優勢農産品出口政策,擴大農産品出口規模、質量和效益。積極擴大緊缺農産品進口,優化進口來源地布局,建立穩定可靠的貿易關係,提高農業國際化經營水平。抓住東北亞區域合作機遇,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跨國農業發展。

 

上一篇:
「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
下一篇: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