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導航 |
|
|
最新專題視野 |
【時間:2025-5-6】 |
食物與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健康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食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人民群衆營養與健康狀况得到顯著改善。但當前還存在優質食物供給和消費不足、居民合理膳食習慣尚未養成、營養過剩與不足幷存等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爲統籌食物與營養協調發展,支撑健康中國建設,制定本綱要。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消費端引領,依靠創新驅動,推進營養型農業生産、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費,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更加平衡健康的膳食營養結構,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營養與健康需求。
——堅持營養導向。把營養和健康需求貫穿到食物生産、加工、流通、消費和食品研發等全過程,更加注重生産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食物,推動營養化加工。
——堅持綠色發展。統籌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承發展中華優秀飲食文化,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引導形成合理膳食習慣。
——堅持分類施策。加强農村和邊遠地區居民營養改善,强化孕産婦、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營養供給,構建全面創新、精准發力的食物科技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和食物與營養健康監測體系。
——堅持多方參與。完善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機制,加快形成政府指導、市場爲主、社會協同的發展格局,激發全社會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到2030年,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加完善,食物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續提升。食物消費結構向營養健康型轉變,食物與營養攝入更加均衡合理,營養健康狀况進一步改善。在食物消費方面,富含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食物人均年消費量穩步提升,豆類、肉類、蛋類、奶類、水産品、蔬菜、水果分別達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在食物與營養素攝入方面,倡導人均每日能量攝入量保持男性2150千卡、女性1700千卡左右;每日攝入充足的蛋白質,人均每日優質蛋白質攝入量占50%以上;人均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增加到25—30克,食用油攝入量减少到25—30克,食鹽和添加糖的攝入量分別不超過5克和25克。
二、重點任務
(一)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供給和消費
——肉蛋奶。增加優質動物蛋白質供給總量,全面提升肉、蛋、奶營養品質。優化畜禽肉類産銷結構,擴大禽肉消費,加快推行冷鏈配送、冰鮮上市。穩定肉牛基礎産能,引導擴大鮮牛肉消費。促進奶業養殖加工融合發展,優化乳製品結構,穩定發展液態乳製品,修訂滅菌乳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升乳製品加工水平,規範復原乳標識標注。培育低溫乳品市場,促進奶酪等幹乳製品消費。擴大“學生飲用奶”覆蓋範圍,提升居民奶類消費水平。
——水産品。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安全優質水産品養殖,加快品種創新,積極推進水産品加工和冷藏保鮮,有序發展近海養殖和捕撈,穩妥推進遠洋漁業新漁場新資源綠色可持續開發。推廣應用魚刺骨營養化、無害化烹調製作技術,引導中小學生營養餐增加水産類食物。
——大豆。研發高産優質大豆新品種,强化優質大豆供給保障能力。推進傳統豆製品加工營養化改造,鼓勵新型複配豆奶加工和新型蛋白食品開發。加快生鮮、休閑豆製品標準化産業化發展。推進植物芽菜全産業鏈生産。引導龍頭加工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産銷對接,拓展消費場景和受衆。倡導推動豆製品、優質豆奶等進學校、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服務機構等。
(二)促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供給和消費
——大宗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推行全穀物加工,發展口感適宜、易消化的主食産品。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優質薯類和雜豆等,改善燕麥、蕎麥、青稞等雜糧及其製品的風味口感,優化主食産品結構。推廣應用品質調控技術,豐富蔬菜、水果等産品種類。發展高品質薯類專用粉,擴大馬鈴薯主食産品、地域特色産品和休閑食品消費。開發低升糖食品。
——其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加大竹笋、海藻、棗、菊芋、魔芋等富含膳食纖維的特色食物供給,推動産品全産業鏈標準化生産。充分利用玉米、小麥、大豆、甜菜、果品等的加工副産物及菊苣等作物,增加膳食纖維原料供給,促進相關營養健康食品研發和消費。
(三)加快營養型食物研發和加工
加快良種培育和裝備研製。開展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强化品種定向改良,把營養品質改善納入部分新品種培育指標。研製農産品營養品質快速檢測裝備,加强新品種營養價值評定。集成創新農産品營養調控技術,編制生産規程和技術通則,推動營養型農産品標準化生産。
構建食物營養科技創新體系。針對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需要,加强食物與營養健康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加快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構建營養導向型育繁推良種創新體系和高值化加工技術體系。推動食物與營養相關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立食物與營養相關專業和院系,加强食品加工、營養與健康、中醫養生、康復等人才培養。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開發食物與營養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
推進農産品營養化高值化加工。加快創新應用營養保留和富集技術,優化乾果、漿果等保鮮加工新工藝,開發健康食用油品、茶飲品等,鼓勵發展食品個性化定制。研發調節腸道健康的食品,發展發酵型奶制品、豆製品、果蔬飲品以及微生態製劑等,開發健康方便的即食食品。大力發展原産地食材調配、營養均衡的地方特色食品。加大雙蛋白工程實施力度。研發智能化小型食品家用電器。
加快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定向開發。針對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嬰幼兒、兒童、孕産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高原、極寒、極熱、航空航天、深海遠航等特殊環境作業人員的膳食需求,加快開發特殊膳食用食品。開發嚴重燒傷、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下的營養支持及代謝調理食品。通過標準引導和項目扶持,增加富含鐵的食物攝入量,有效降低貧血患病率。研究制定特殊人群膳食營養素推薦攝入量。
推動食藥物質開發利用。加强對食藥物質功能活性物質影響因素的分析、評價。構建食藥物質主要成分和可能有害成分數據庫,建立參比實驗室,完善相關標準規範,推動食養指南指導産品研發和消費,探索推廣食藥物質健康聲稱。擴大食藥同源品種範圍,强化標準引領和質量安全監管,鼓勵道地原料生産加工。開發保健食品,加强食養服務,發展中醫藥膳産業。
(四)傳承和推廣健康飲食文化
推行健康烹飪方式。大力開展减鹽、减油、减糖行動,開發營養健康食譜和配餐技術,推廣鹽、油、糖適量化食用理念和定量化器具。實施營養健康食堂建設,鼓勵有關行業協會依法依規引導建設一批營養健康餐飲門店。引導家庭科學烹飪。鼓勵發展中央厨房,推廣應用智慧儲藏、智能烹飪、厨餘便捷處理等家用厨具。鼓勵餐飲相關機構開發營養健康的菜系菜品。
加强健康消費引導。大力發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推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吃動平衡、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修訂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引導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倡行穀類爲主的平衡膳食模式。圍繞合理膳食、科學飲水、“减油增豆加奶”持續開展科普性、公益性宣傳。制修訂相關食品標準,限制油、鹽、糖的過量使用。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和反食品浪費行動。倡導分餐制和公筷制,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落實“光盤行動”。
(五)加快構建食物與營養供給保障體系
夯實優質糧食和食物生産基礎。順應食物與營養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構建營養型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加强優質糧食生産和營養化加工。實施農業生産和農産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改造提升沿海漁港基礎設施,加强優質農産品基地建設,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建設規模化智能化倉儲加工和物流基地,推動特徵品質保持、提升、調控技術集成和標準化應用。
改善營養健康條件。建設營養與健康學校,將食品營養與健康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繼續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合理調整最低生活保障和高齡津貼標準,確保低收入人口食物供給和營養不斷改善。
深入拓展營養與健康公共服務。推動發展營養健康專業化服務和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加强營養師、營養指導員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有條件的社區、鄉鎮和托育機構、養老機構、兒童福利服務機構等集體供餐單位配備營養師、營養指導員。督促食品生産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加强對從業人員的在崗培訓、考核和指導。
(六)健全食物與營養可持續發展制度體系
推進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完善營養健康標準體系,强化臨床營養工作規範。完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制度,探索食品包裝正面標簽應用。完善食品(産品)與營養成分的營養聲稱、保健功能聲稱標準及規範標識使用。支持開展農産品營養功能品質評價、食物品牌建設和全程質量控制。
提升食物與營養監測能力。加强食物與營養健康長期性基礎性監測評價工作。完善農産品營養品質、食物成分的監測系統,建立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加强食物消費與居民營養健康狀况調查、監測和早期預警,加大對兒童和老年人群的營養監測力度。健全食源性疾病及其相關突發事件應對預案體系。
持續開展食品安全治理。加强全鏈條監管,打擊生産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含食用農産品)、在食品上虛假宣稱“功能主治”等違法違規行爲。加强源頭治理,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减量和産地淨化行動。健全完善畜禽産品檢驗檢疫制度,嚴厲打擊食用農産品農獸藥殘留、生物毒素超標、食品摻雜摻假、食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爲。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嬰幼兒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三、保障措施
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切實做好綱要的組織實施,制定促進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支持保障政策措施。發揮好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的諮詢服務作用。深入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全民營養周、中國學生營養日等主題宣傳活動。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推介地域特色食品、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各地要結合實際,强化對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的組織保障,確保取得實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