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視野導航
能源電力 | 化工機械 | 醫療衛生 | 醫藥保健 | 
金融經濟 | 交通運輸 | 冶金製造 | 農副産業 | 
裝飾建材 | 電子通訊 | 輕工紡織 | 服裝鞋帽 | 
日用百貨 | 汽車家電 | 房産服務 | 其他行業 | 
聯繫我們
電話:0086-10-84675230
電話:0086-10-84675235
傳真:0086-10-84673367
郵箱地址(E-MAIL):
service@zkreport.org
神木縣農業十二五規劃(2011—2015)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視野 >> 最新專題視野 >> 農副☆加工
最新專題視野
【時間:2011-4-8】

神木縣農業十二五規劃(2011—2015)
      
      “十二五”時期,是我縣加快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神木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神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結合我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形勢,制定《神木縣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十一五”農業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緊緊圍繞農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進步爲動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逐步增强,農業呈現穩定發展態勢,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大漠蔬菜爲主的優勢特色産業發展迅速,農産品質量和農業效益顯著提高,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農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1、主要農産品生産能力顯著增强
      糧食生産呈現恢復性增長  “十一五”期間,在耕地面積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現恢復性增長。2009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達到72萬畝,糧食總産15萬噸。糧食畝産達到208公斤,比“十五”末提高了12%,平均增長2.5%。
      蔬菜産業發展較快  2009年蔬菜面積發展到15000畝,總産達到4.5萬噸,比“十五”末分別增長40%和30%,其中溫室大棚蔬菜面積達到1120畝,比“十五”末增長175%,溫室大棚蔬菜總産達到0.6萬噸,比“十五”末增長140%。蔬菜産業在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顯。
      特色産業發展初具規模  根據我縣農業資源優勢,“十一五”期間,積極開展了以玉米、小雜糧、馬鈴薯爲主的創高産活動,區域性特色産業逐步形成規模,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農機化水平顯著提高  2009年農機總動力達到28萬千瓦,完成機耕作業面積22萬畝,機播作業18萬畝,機收面積5萬畝,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0%、120%、260%、150%。
      2、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十一五”期間,我縣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狠抓優勢特色産業,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糧油面積比由“十五”末的14:1調整到12:1。主要農産品向優勢産區集中,産業布局日趨合理,特色産品不斷增加,産品質量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産業布局。
      3、農業科技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優質新品種、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設施農業等技術得到全面推廣,科技貢獻率達到80%,較“十五”末增加15%。
      4、農業産業化經營取得新的進展
      “十一五”期間,我縣圍繞特色産業,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産業化經營有了長足發展。截止2009年底,全縣擁有市級龍頭企業8個,縣級龍頭企業6個,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個。
      5、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間,我縣縣域經濟不斷增强,以工補農力度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術培訓工作,農民的科技素質有效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設施,農業生産能力顯著增强。農業信息化服務手段不斷完善,建立了縣級、鄉鎮級和村級農業信息系統,農業信息的服務、預警系統基本形成。
      6、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農民收入呈現了多元化發展,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223元,較“十五”末增長175%,平均增長35%。
      (二)農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發展農業,必須增加農民收入
      “十一五”期間,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率先取消了農業兩稅,加大了農業補貼政策的落實,多渠道支持農業、發展農業,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發展。
      2、抓好農業産業布局
      “十一五”期間,根據我縣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抓好産業布局,開展創高産活動、一村一品建設,使優勢産業進一步集中,區域布局進一步合理,提高了農産品市場競爭力。
      3、加快科技推廣步伐
      “十一五”期間,我縣進一步加大了良種引進、推廣步伐,進一步加强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改善了農産品品種結構,提高了質量,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促進了農業生産發展,增加了農業發展的後勁和動力。
      4、抓好農業産業化經營
      “十一五”期間,我縣積極扶持和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推進産業化經營,有力促進了農産品加工能力,農業特色産業、區域優勢産業及第三産業不斷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5、加大農業投入力度
      農業是弱勢産業,受自然灾害影響較大,“十一五”期間,我縣加大了農業投入力度,扶持農業産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發展。
      (三)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基礎脆弱,抵禦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農業的投入力度,但基礎依然脆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低,受自然灾害影響較大,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2、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大
      受耕地等資源約束,農民依托種植業等傳統農業增收的潜力不大,糧食生産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穩定增長缺乏制度和利益上的保障。農民科技素質相對較低,經營管理落後。近年來,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多數是老年人,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傳統務農觀念濃厚,思想落後,制約著農業的發展。
      3、産業化水平較低
      我縣農業發展總體上仍未擺脫一家一戶分散生産經營的格局,土地流轉慢,不利于農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有效的中介組織,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强,未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農産品受市場影響較大。
      4、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和市場約束加劇
      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導致耕地面積减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耕地的有效投入和保護不足,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加劇;工農業爭水矛盾和節水技術落後,導致水資源缺乏加劇。
      5、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薄弱
      鄉鎮級農技推廣機構名存實亡,縣級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知識老化。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需求。
      二、“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爲指導,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爲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加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進一步加大惠農政策,推進落實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穩定糧食生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充分挖掘農業資源優勢,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創新爲動力,進一步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行標準化生産,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促進農業産業優化升級,大大發展“高産、高效、優質、生態、安全”農業,重點發展小雜糧、馬鈴薯、玉米、蔬菜産業,加大區域特色産業開發力度,發展特色産業。加强農業支持保障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奮鬥目標
      “十二五”期間,繼續調整農業産業結構,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大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先進適用技術推廣能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大農業灾害防控和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水平明顯改善,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初步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到201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總産3.2億斤以上。“十二五”期間,把爾林兔萬畝科技示範園建成全市一流的示範園,加大“一村一品”和農業園區建設,加快特色農産品基地建設,到“十二五”末,全縣小雜糧面積穩定在40萬畝,優質小雜糧基地面積達到80%;玉米播種面積發展到20萬畝;馬鈴薯面積達到18萬畝;大漠蔬菜面積達到2萬畝。
      三、“十二五”期間,我縣農業重點産業發展規劃
      (一)四大主導産業發展規劃:
      1、小雜糧産業發展
      以花石崖、欄杆堡、喬岔灘、太和寨等中南部鄉鎮爲重點,以橫山大明綠豆、晋谷21和晋穀29穀子、榆糜1號和榆糜2號糜子、鶏腰白大豆、冀紅5號紅小豆等爲主導品種。主推應用良種、旱地雙溝覆膜集雨保墒、壟溝種植、水平溝種植、合理密植、寬窄行種植、配方施肥、輪作倒茬等技術。
      使小雜糧面積達到40萬畝,單産提高50%以上,優質小雜糧總産達到4萬噸,重點扶持4個小雜糧精深加工企業,打造小雜糧品牌,産品的商品轉化率達到85%。
      (1)搞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喬岔灘、太和寨、沙峁等鄉鎮,建立穀子、豆類2大類5種名優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2千畝,生産良種20萬公斤,爲優質小雜糧生産基地提供良種保障。
      (2)建立品種展示園。每年在豐禾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園、花石崖王家窪和解家堡趙家溝建立1個小雜糧品種展示園,開展小雜糧栽培技術試驗探索,篩選名優小雜糧良種,充實小雜糧品種資源庫。
      (3)建立高産示範區。在小雜糧優生區,結合集成技術推廣,每年建立1個萬畝、3個千畝和5個百畝高産示範區,爲基地建設提供經驗和典型。
      (4)建設無公害標準化生産基地。根據全縣小雜糧生産優勢區域布局,按照産業化發展的思路,建設優質小雜糧無公害標準化生産基地,對小雜糧生産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2011年—2015年建設標準化生産基地分別達到15萬畝、20萬畝、25萬畝、30萬畝、35萬畝。加强標準化生産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
      2、玉米産業發展
      我縣玉米産業以井灌區爾林兔、大保當、錦界、中鶏、喬岔灘等鄉鎮爲玉米主産區,主要以糧草實用型玉米爲主,中南部以糧用型玉米爲主。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由目前的18萬畝,到2015年,發展到20萬畝,單産水平由目前404公斤提高到600公斤,總産量達到12萬噸,總産值1.8億元。
      (1)建設重點
      ①、推廣耐密品種
      主要推廣鄭單958號、登海9號、榆單9號等新品種,引進試驗先進玉米335號等新品種,篩選出適合本地的耐密高産品種。
      ②、抓好標準化生産技術推廣
      制訂玉米高産技術流程,抓好技術培訓,重點抓好配套技術措施的推廣普及率。備耕生産做到“四落實”,品種選擇落實、種植地塊落實、資金配套落實、技術培訓落實。生産組織做到種子包衣、合理密植、地膜覆蓋、機械化覆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推廣。
      ③、建立示範區
      創建“百、千、萬”高産示範樣板,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發揮典型示範作用,輻射帶動全縣玉米生産,提高整體生産水平。
      ④、積極實施玉米生産機械化
      充分利用農機具補貼項目的實施,積極推廣玉米耕作、覆膜、播種、病蟲害防治、收穫等農業機械。大力推廣土壤深松耕、精量半精量播種、機械施藥、施肥和收穫技術,提高播種質量和田間管理水平,减少勞動强度,降低生産成本。
      (2)年度計劃
      2011-2013年,在爾林兔、錦界等鄉鎮重點完成玉米高産創建活動。即:全縣完成10萬畝增産基地,平均畝産突破600公斤;建立2個萬畝集中連片高産示範區,平均畝産達到800公斤;3個千畝集中連片樣板田,平均畝産達到900公斤;4個百畝噸産田。
      2013-2015年,在爾林兔、錦界、大保當等鄉鎮新建12萬畝增産基地,平均畝産達到650公斤;建立3個萬畝創高産示範區,平均畝産達到800公斤;5個千畝集中連片超高産噸産田;5個百畝高産核心田,目標畝産1200公斤。
      通過5年示範引導,玉米耐密品種推廣占到播種面積的75%以上;規範化技術普及率達到90%以上。
      3、馬鈴薯産業發展
      到2015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發展菜用型10萬畝,高澱粉型5萬畝,低還原糖型3萬畝。平均畝産達到1560公斤,總産達到28萬噸。馬鈴薯商品率達到88%,轉化率達到45%。年馬鈴薯産值達到2.3億元,産業純收入達到1.6億元,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産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建種薯基地1.5萬畝,實現全縣種薯無病毒化目標。
      北部風沙灘地區,主要推廣費烏瑞特等早熟鮮食品種3萬畝;中南部黃土丘陵山區,主要推廣紫花白等鮮薯食用型品種10萬畝,隴薯3號等澱粉加工型品種5萬畝。
      2011-2012年,以鮮薯食用型商品薯生産基地建設爲重點,采取地膜種植,大壟栽培,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措施,重點在中北部鄉鎮建早熟鮮食商品薯基地6萬畝。引進新品種隴薯3號、脫毒紫花白新建種薯基地0.6萬畝。推廣脫毒種薯6萬畝,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
      2013-2014年,以澱粉加工型商品薯生産基地爲重點,結合農田改造,配套機械化耕作,平衡施肥,地膜種植,大壟栽培等技術措施,重點在中南部山地區新建高澱粉型商品薯基地5萬畝。以澱粉加工型種薯壟薯3號、夏波蒂快餐食品加工薯爲主,新建脫毒種薯基地1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其中,推廣脫毒種薯面積達到14萬畝,新建2000噸貯藏窖1座。同時做好新品種選育、試驗、示範、技術推廣、技術培訓等項工作。
      2015年,以低還原糖型商品薯基地建設爲重點,新建商品薯基地3萬畝。建脫毒種薯基地1.5萬畝。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其中,菜用型面積達到10萬畝,高澱粉型面積達到5萬畝,低還原糖型面積達到3萬畝。實現全縣馬鈴薯脫毒化目標。新建1500噸低溫低濕種薯庫1座,2000噸貯藏窖1座。扶持發展鮮薯加工龍頭企業1-2戶,鮮薯轉化率達到45%。同時做好標準化商品薯基地建設、10萬畝無公害基地認證、病毒檢測、防蟲網室建設、技術培訓及指導等項工作。
      4、大漠蔬菜産業發展
      到2015年,全縣蔬菜面積發展到2萬畝,其中商品蔬菜發展到1.5萬畝,設施蔬菜發展到5000畝。從2011年起每年發展設施蔬菜800畝。
      重點抓好以下幾個基地建設:
      一是圍繞城礦區的大柳塔、中鶏、錦界、麻家塔、神木鎮及兩個示範園,每年抓好800畝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其中日光溫室400畝,塑料大棚400畝。
      二是以高家堡爲中心建成600畝優質山地大葱生産基地,到“十二五”末建成優質山地大葱基地3000畝。
      三是在喬岔灘、高家堡、錦界、大保當建成夏洋芋+秋白菜+蘿蔔的復種基地每年400畝,十二五”期末達到2000畝。
      四是以麻家塔、馬鎮、沙峁、神木鎮爲重點,每年建設1000畝西甜瓜+露地蔬菜的露地瓜生産基地,到2015年末生産基地達到5000畝。
      (二)發展重點
      1、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加强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地整治與保護、農田水利建設,發展保護性耕作,建設穩産高産基本農田。
      加强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增强病蟲害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産模式,加大農産品質量安全生産,確保農産品質量安全。
      提高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優化農機結構,加快糧食機械化生産,加强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
      2、推進農業技術應用
      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投資力度,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新技術,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3、推進農業結構化升級
      加快農作物良種更新換代和推廣步伐,繼續優化農産品結構,不斷改善農産品質量,增强市場競爭力。
      4、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
      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强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戶有機結合的模式,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引導企業創立名牌産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其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産業化水平。
      5、加快農業示範園區和一村一品建設
      進一步提升已經建設的農業示範園區,建一批新的示範園區,探索高效農業生産模式,輻射帶動農業發展。加快一村一品建設,進一步擴張一村一品主導産業規模,推動一鄉一業,使主導産業形成規模,占領市場,提升效益。
      四、實施“十二五”規劃的主要措施
      (一)切實加强對農業工作的領導
      將農業“十二五”規劃,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强領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按照規劃分步實施。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的思想指導農業、發展農業、切實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來抓,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把握農業、發展農業。
      (三)加快土地流轉
      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多種形式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四)加强農業法制建設,推進依法行政
      認真貫徹《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種子法》、《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農業法律法規,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力度,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綜合執法。積極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組織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加大誠信經營管理力度,嚴肅查處違法案件,規範農資經營秩序,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五)加强人才資源開發,提高農業人才素質
      加强農民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重點做好農業系統人才資源開發和培養,開展農業系統幹部培訓工作,提高農業系統幹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爲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提供人才資源保障。
      
      

上一篇:
農業部確定“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下一篇:
農業"十二五"規劃審議通過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