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國內法规

中國經編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6-7-19

 
經編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一、前言

  經編產業作為紡織行業的重要支柱,其產品技術含量高,應用範圍廣,市場潛力大,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紡織工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十二五」期間我國經編行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高速增長,中國擁有的經編機數量約佔全球比重的85%,全球經編產業已形成中國一枝獨秀的局面,經編產業已成為戰略新興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橫跨諸多領域的多元化高新技術產業。

  「十三五」是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兩個百年」目標的主要時期,還是紡織業由大變強、建設紡織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世界經濟逐漸復甦,《中國製造業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實施,以及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領域發展的迫切要求,都為經編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了促進經編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紡織工業綜合競爭能力,更好的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特制定《中國經編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二、行業「十二五」時期發展成就

  1、行業生產總值、利潤

  2010年,中國經編產業就實現產值1352億元;2011年,中國經編產業1541億元;2012年,中國經編產業總產值1765億元;2013年,我國經編產業總產值約1950億元;2014年,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編行業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產業深度調整,全行業總產值順利突破2000億大關; 在2005-2015年的10年裡,中國經編產品銷售年均增長超過了10%;出口額年均增長保持在20%以上,截至到2014年底,我國先進經編機擁有數量突破68500台,佔全球經編機械總量的86%以上,占比數量仍在持續提高。

  2、進出口額

  2012年我國經編產品總出口金額127.01億美元,同比下降0.47%,2012年經編產品總進口金額35.84億美元,同比下降1.59%。2013年我國經編產品總出口金額136.12億美元,同比上升7.17%,2013年經編產品總進口金額38.09億美元,同比上升6.3%。2014年我國經編產品總出口金額148.04億美元,同比上升8.76%,2014年經編產口總進口金額35.85億美元,同比下降5.88%。從近3年的進出口數據,特別是近兩年,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濟新常態下,經編產品總出口金額依然保持每年7%-8%的增長率。與此同時,經編產品的進口額,2013年經編產品的總進口額同比上升6.3%,2014年經編產口總進口金額同比下降5.88%。

  經編產品單價方面,2012年經編產品出口均價為1.97美元,同比下降8.37%,進口均價為4.32美元,同比上升7.46%。2013年經編產品出口均價為2.02美元,同比上升2.5%,進口均價為4.42美元,同比上升2.3%。2014年經編產品出口均價為1.93美元,同比下降4.46%,進口均價為4.48美元,同比上升1.36%,以上均價均不包括經編機械。其中,經編產品的進口均價逐年上升。

  3、技術進步顯著、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先進工藝和產品取得突破。突破玻纖、超細金屬絲絲等高性能經編網格結構及特種編織技術,實現太陽能電池基板、星載天線等航空航天材料的應用;通過經編結構與性能基礎與應用研究,拓展了針織產品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超大隔距經編間隔織物增強材料實現產業化;經編結構疝氣補片與軟組織材料為生物醫用拓展了應用空間;針織結構小口徑人造血管進入臨床實驗階段;打破了2兆瓦及以上風電葉片用多軸向經編增強材料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風電葉片材料的國產化;突破了柔性經編紡織結構複合材料系列關鍵技術及產品應用。

  裝備製造水平不斷提高。國產專用碳纖/玻纖多軸向數字化經編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實現突破,可用於碳纖維織物的編織;超大針距雙針床經編機厚度可達650mm的經編間隔織物;突破了三維全成形智能化經編技術及裝備;伺服驅動技術、匹艾州賈卡技術、集成控制技術以及 CAD 等技術在經編裝備上的應用;實現了高端智能經編裝備及互聯網+技術在紡機行業的應用。

  4、產業集群和骨幹企業發展良好

  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截至2015年,我國目前形成了11個經編產業十分集中的產業集群區,分別為:廣東珠三角地區、廣東汕頭地區、福建長樂地區、福建晉江地區、浙江海寧地區、浙江楊汛橋地區、江蘇常熟地區、江蘇蘇錫常地區,以及近期迅速發展起來的浙江長興地區、浙江義烏地區、江蘇吳江地區等,它們是推動我國經編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幾大經編產業集群地呈現出特色明顯,設備先進,產品廣泛,市場競爭力強,效益突出與發展前景好等優點。

  骨幹企業發展良好,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的經編機械生產基地,許多實力強勁的經編機械企業脫穎而出,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到2014年底,行業內銷售10億元以上的企業約10家,比2010年增加一倍;行業20強企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15%。同時行業內湧現一批「專、精、特、優、新」的企業。

  三、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1、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經編的挑戰

  我國經編產業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編產業形成了較為明顯集群優勢,同時,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家的經編產業發展也非常迅速。他們依靠市場優勢、技術優勢、觀念優勢、勞動力優勢等因素,不斷拓寬產品品種,提升技術水平,對我國經編產品的市場份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前世界經濟逐漸復甦,製造業格局加快調整,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佔領了經編高端市場,在基礎研發、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市場拓展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同時,在高端產品領域,我國也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優勢,面臨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市場壟斷壓力。

  2、新常態下我國經編產業面臨的自身挑戰

  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也是經編行業發展的新動力。如何提高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建立和完善經編公共服務平台等等,是今後我國經編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另外,國家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和對外開放格局的重大調整。《中國製造2025》強調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引領製造業由大國邁向強國。這些都有利於推動經編產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全面發展。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很多地區的經編產業一直存在著「中間大二頭小」的不合理結構,產品主要集中在織造領域,而原料、印染、後整理領域的技術和產量明顯不夠。原料生產、專業染整企業、專業後整理的規模與水平無法滿足織造企業的需求。經編後整理能力嚴重不足,後整理自給率不到50%,「短板效應」明顯。

  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我國現階段經編產業產品主要集中在織造和生產環節,產品檔次居中,核心技術不足,後整理技術不足,協同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控制薄弱,產品的附加值低。

  產需銜接不足,部分下游市場拓展困難。經編產品多元化、功能化等使得產品用戶除了在服用領域外,很多產業用經編產品分散在交通運輸、建築土工、醫用衛生、體育休閒、國防軍工等領域,受產業政策和行業標準的影響較大,推廣困難較多,需要國家政策層面推動、行業間協調等多方努力,實現產業持續發展與用戶價值不斷提升。

  人才結構和人才缺乏。產業人才結構還是以製造型人才為主,缺乏創新型的科技人才、工程師、設計師、技師等。經營者特徵文化程度結構不一,大部分企業經營者主要擅長生產和銷售;技術員工大部分沒有接受過專業學歷教育;研發人員綜合能力有待提高。經編人才隊伍變化明顯,結構性矛盾凸顯,主要體現在技能型人才缺乏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標準化工作滯後於行業發展的需要。經編產業中產品多樣性、高性能材料的測試方法和標準缺少,上下游標準銜接困難,應用技術規範缺乏,標準的國際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行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以《中國製造業2025》戰略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建設紡織強國綱要(2011-2020)》,以戰略新型產業和重要經濟發展為契機,以滿足國民經濟相關領域需求為導向,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為主線,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加強自主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產需深度銜接,強化產業平台建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保障行業可持續發展。

  2、基本原則

  需求導向原則。加強國際及國內市場研究,滿足快速市場增長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重點滿足我國發展戰略新興戰略產業及重點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領域需求,滿足「一帶一路」國家重要發展戰略需求等。

  創新驅動原則。把協同創新發在行業發展的核心位置,營造鼓勵創新環境、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基礎和應用研究創新,工藝技術和裝備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促進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製造技術等在經編行業的應用,探索行業發展創新模式。

  智能製造原則。提高經編產業自動化水平、推動信息技術在各個環節的應用,推動 「智慧」工廠打造高效供應鏈,在部分重點領域初步實現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整個行業提質增效不斷增加競爭力的「加法」,更要做好資源節約利用和污染物減排的「減法」,切實滿足環境承載能力。
  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協調、規範和推動作用,通過土地、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和扶持企業發展。強化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地位,通過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利用價格槓桿的調節機制,努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五、行業「十三五」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提升我國經編產業整體競爭力,滿足我國「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區域經濟建設的急需,為我國參與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與競爭提供支撐,實現我國紡織及材料產業由大變強、技術由跟跑型向並行和領跑型轉變。

  2、細化目標

  到「十三五」末,我國經編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產業規模效益保持穩定快速增長,產值達到3500億,年均增長率10%。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產品、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技術和品牌20項,各類創新平台及中心10個。

  培養經編專業本科以上專業人才500名以上,培訓經編技術和設計人員1000名以上,進一步開展各種類型的技術比武競賽。

  經編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品在服用、裝飾用和產業用領域均衡發展。

  經編基礎材料設計開發、製造流程及工藝優化等關鍵技術、智能化國產裝備等取得重大突破。
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得到有效限制和淘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

  建立完備的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建立標準國家和行業標準20項,上下游合作,完善經編產業鏈。
在更高層次上形成以質量、創新和快速反應為主體的經編產業競爭優勢,構築起符合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經編產業發展模式。

  六、行業「十三五」發展主要任務

  1、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投資和要素驅動向轉向以自主創新、協同創新發展為主的發展模式,由規模擴張低成本競爭向市場需求驅動帶動的,以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質量效益式發展模式,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競爭的新優勢。

  2、加快自主創新、推動基礎研究與技術進步

  加快經編產業共性關鍵技術與裝備技術的研究,研究開發碳纖等經編雙(多)軸向升級換代產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滿足新領域、高品質市場的需求;培育和擴大全成形經編產品的市場,使之成為服裝領域的新亮點;進一步開展雙針床經編產品在產業用紡織品及複合材料領域的應用研究,使其在輕質板材等領域佔據一席之地;進一步提升我國經編設備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提高設備的穩定性,進一步擴大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

  3、促進產需深度銜接、完善產業鏈融合

  加強經編產業鏈上下游相互合作,開展差別化、功能性、短纖維經編產品的開發,從原料、織造、染整的工藝和設備等方面突破各自的技術瓶頸,突破後整理技術與各道產業鏈的融合,形成多項創新產品。鼓勵骨幹企業進行多元化發展演示產業鏈,提高終端製品及用戶工程的服務能力。

  4、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經編產業發展呈現出很強的集群化發展特徵,面對嚴峻的世界性經融危機,經編企業需在深化分工、提高效率的同時,優化產品結構、重點提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促進特色產業集群,優化各地區產業佈局,依靠協會、加強合作,鼓勵發展差別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提升品牌價值。

  5、強化標準與平台建設、提升行業服務能力

  強化標準與平台建設,建立經編產業創新聯盟,協同、有效地組織開展經編技術與產品的創新、標準的制定、法規的建立等。

  6、推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
圍繞新型纖維的應用,不斷促進我國經編機械技術水平的提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經編設備不斷湧現,使我國成為世界經編機械強國。堅持低碳、環保、節能的染整工藝生產,使新型經編產品開發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7、推動重大專項和重點方向建設

  專項1: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加強經編高性能纖維可編織理論及性能表徵、增強結構設計理論與應用機理,經編裝備關鍵技術與理論,經編柔性複合材料界面理論、多重複合及界面調控理論研究,經編柔性複合材料表面功能性整理技術,經編材料在應用環境條件下柔性複合材料的服役行為與失效機理研究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

  專項2:「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配套工程

  經編行業「十三五」發展要與國家的戰略相結合,結合「一帶一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沿著「一帶一路」把經編產業發射出去,加強話語權,到「一帶一路」上去發展針織,圍繞國家戰略來發展我國的經編產業,重點推進土工材料、建築膜材料、結構增強材料等在水利、土建、公路、鐵路等領域的配套材料。

  專項3:戰略新興產業配套工程

  新型能源產業配套工程,重點發展玻纖及碳纖多軸向風力葉片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重點發展汽車輕量化用碳纖維、芳綸、天然纖維經編增強複合材料及構件等;新材料產業配套工程,重點發展碳纖、芳綸碳纖維結構件、柔性複合材料膜材、管狀材料,高強抗老化及自清潔多功能篷蓋材料、土工系列產品等

  專項4:健康及養老產業配套工程

  醫療建康工程,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醫用輔料專用材料及製品、新型透析膜材、組織器官修復材料,功能敷料、神經導管、防粘疝修補片、人工韌帶、肌腱、人工血管;老產業配套工程,重點發展間隔織物材料及醫用床墊、可穿戴智能體征監測材料、保健和疾病緩解及功能修復紡織品等。

  專項5:應急和公共安全產業配套工程

  預防和各類自然災害配套工程,重點發展高性能復合救援材料、高性能穩定功能篷蓋材料、災區及險區加固結構材料;公共安全及應急配套工程,重點發展可攜帶充氣天線膜結構材料、高性能防護材料,阻燃抑煙、隱身的高性能紡織柔性複合材料等。

  專項6:國家重大需求及「軍民結合」配套工程

  國家重大需求,重大發展高性能纖維網格材料在電池帆板及衛星天線材料的應用、結構增強材料等;軍轉民技術配套工程,重點發展可充氣天線膜結構材料、各類軍用紡織品及功能材料;民用技術參與軍用配套工程,主要加快經編高性能纖維及製品、多軸向經編、經編塗層膜材料等先進技術和產品,積極參與國防軍工領域配套服務。

  七、政策措施

  1、創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切實引導經編產業健康發展

  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在繼續推進經編工業市場化進程中,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行業的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規定,認真執行《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等產業政策,引導產業走集約化發展道路,防止產業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2、加大技術進步投入,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堅持以政策為手段,市場為導向,信息化為動力,鼓勵企業和社會資金對技術創新投入;通過稅收等手段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鼓勵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支持為廣大中小企業產業升級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公共服務;鼓勵企業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企業和行業的快速反應能力,使經編產業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競爭的新形勢。

  3、積極推進新型經編裝備國產化,增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部門、行業組織要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以自主開發創新為主、具有高技術含量、適應產業信息化要求的國產新型紡織、印染、化纖生產技術設備發展,提高裝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和穩定性。確定的新型成套關鍵裝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工作,為經編工業的持續技術進步提供裝備保障。

  4、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優化創新環境

  政府部門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切實保護企業技術、產品創新和品牌培育的利益、積極性,強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引導企業提高運用、管理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促進我國紡織品原產地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的開發和註冊,塑造和提升我國紡織品原產地形象;研究制定對紡織品服裝產品的登記備案制度,以適應國際化的生產需要,促進新型紡織品及服裝品牌的創新發展。

  5、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行業人力資源素質

  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體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形成有利於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機制;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營造一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公平競爭環境;推進科技人才分配機制改革,為科技人才的成長成才營造更好的環境;引進和培養高素質和適用型的工程技術與設計開發人才、管理與營銷人才、IT與資本運作人才等;充分利用社會辦學機構和企業內部培訓,保證行業整體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

  6、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經編產業發展自律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樑作用,加強行業組織的服務與自律,規範企業行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政府部門要支持行業組織積極開展民間外交,建立與各國同行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及民間對話機制。
打印】【關閉
上一篇: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下一篇:
海關調整進口鐵礦品質檢驗監管方式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組織結構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