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國內法规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6-7-19

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前  言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為統籌「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建設健康中國、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體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和釋放消費潛力、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和「十三五」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體育產業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產業規模逐步擴大。2014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35萬億元,實現增加值4041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0.64%2011-2014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2.74%,凸顯出成為國民經濟新興產業的巨大潛力。二是產業體系日益健全。體育產業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閒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三是產業結構明顯優化。體育用品業穩定增長,體育服務業比重逐步提升,體育產業呈現出多種經濟成分並存,非公有制經濟佔據主體的格局。四是產業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體育產業的地位,指明了發展方向。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取得積極進展,為體育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五是體育產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改革創新取得突破,體育產業統計工作穩步推進,體育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基本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總體實力、產業覆蓋面、社會參與度、市場認可度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還不高,結構不盡合理;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不強,產品有效供給不足,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待推進;公民體育健身意識不強,大眾體育消費激發不夠;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體育產業公共服務水平有待加強,體育產業距離國民經濟轉型升級重要力量還有明顯差距。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為重點,推動體育產業全面健康持續發展,不斷滿足大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和持續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引領。強化改革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大力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強規劃、政策、標準引導,著力破解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的各種障礙。
  堅持市場主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體育市場體系。
  堅持創新驅動。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引導各類主體在組織管理、建設運營、研發生產等環節創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更好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
  堅持協調發展。積極推動體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體育服務業與體育用品業全面發展,推動東、中、西部體育產業良性互動發展、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全面落實《意見》有關要求,為完成《意見》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初步構建結構合理、佈局均衡、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各種經濟成份競相參與、共同興辦體育產業的發展格局。體育供給更加豐富,體育消費不斷擴大,體育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產業總量進一步增長。 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體育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率明顯提升,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0%
  ——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體育產業各門類協同融合發展,產業組織形態更加豐富,產業結構更加合理,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足,層次多樣。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
  ——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 湧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大批富有創新活力的中小企業、社會組織,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設5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10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單位,100個國家體育產業示範項目。
  ——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 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明顯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1.8平方米。居民參加體育健身意識和科學健身素養普遍增強,體育消費額佔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2.5%
  ——產業環境進一步優化。 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增強,體育產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備,標準體系科學完善,監管機制規範高效,市場主體誠信自律。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市場環境

  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體育市場,採取有效措施,切實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著力清除體育產業中妨礙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實施體育產業標準化建設工程,制定體育服務規範和質量標準,提高設施建設、服務提供、技能培訓、人員資質、活動管理、器材裝備等方面標準化水平,推動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體育市場規則。
  激發市場活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幅度削減體育活動相關審批事項,實施負面清單管理,促進空域水域開放。結合行政體制改革、體育行業協會改革,進一步開放體育資源,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產業融合,不斷調動體育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商會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向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體育產品和服務。
  打造服務平台。著力打造體育用品、體育旅遊和體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國體育產業投資項目庫,加強對體育產業項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國性體育資源交易平台建設,推進賽事舉辦權、場館經營權、無形資產開發權等資源公平、公正、公開流轉。完善政府在體育產業領域的管理服務職能,積極為各類體育活動舉辦提供「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完善體育政務發佈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督。
  (二)培育多元主體
  培育骨幹企業。著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骨幹體育企業。深化體育類國有企業改革,提升體育產業領域中國有資產的價值。引導有實力的體育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上市。鼓勵體育優勢企業、優勢品牌和優勢項目「走出去」。積極支持體育產業的海外併購,鼓勵吸引國際性的體育組織、體育企業或體育學校落戶中國。
  扶持中小微企業。全面落實國家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採購、信貸支持、加強服務等多種形式扶持中小微體育企業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群體。鼓勵各類中小微體育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特色經營、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鼓勵成立各類體育產業孵化平台,為體育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良好環境。
  培育體育社會組織。推進政社分開、管辦分離,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運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健全政府向體育社會組織購買體育服務的體制機制,鼓勵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公共體育服務。引導各級運動項目協會積極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產業組織,提高運動項目產業化發展水平。
  (三)提升產業能級
  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用品業升級工程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提升體育用品業發展層次,引導體育用品企業向服務業延伸發展,形成全產業鏈優勢。加快體育產業要素結構升級,培育專業人才、品牌、知識產權等高級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點運動項目為帶動,通過制定發展專項規劃、開展青少年技能培養、完善職業聯賽等手段,探索運動項目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完善產業佈局。圍繞「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國家戰略,合理規劃佈局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峽西岸等體育產業圈建設。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濕地、山地、草原、沙漠、濱海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傳統體育人文資源,研製出台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航空運動等產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冰雪運動、山地運動、戶外休閒運動、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武術運動等各具特色的體育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帶。
  加強示範引領。完善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管理和服務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的體育產業基地。加強對體育產業聯繫點城市和單位的政策指導,督促相關地區和單位切實做好聯繫點組織實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創新成果,為全國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引導經驗。拓寬體育服務貿易領域,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開展體育產業政策創新試點,培育一批體育服務貿易示範區。
  促進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文化、養老、教育、健康、農業、林業、水利、通航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制定體育旅遊發展綱要,實施體育旅遊精品示範工程,編製國家體育旅遊重點項目名錄。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旅遊景區拓展體育旅遊項目,鼓勵國內旅行社結合體育賽事活動設計開發旅遊項目和路線。推動體醫結合,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運動健康服務,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
  (四)擴大社會供給
  加強場地設施建設。統籌體育設施建設規劃和合理利用,適當增加體育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城市空置場所、建築物屋頂、地下室等區域,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場地設施,形成城市15分鐘健身圈。結合智慧城市、綠色出行,規劃建設城市慢行體系。充分挖掘水、陸、空資源,重點建設山地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自駕車房車營地、運動船艇碼頭、航空飛行營地等健身休閒設施。
  豐富體育產品市場。以足球、路跑、騎行、棋牌等為切入點,加快發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運動項目;以冰雪、山地戶外、水上、汽摩、航空、電競等運動項目為重點,引導具有消費引領性的健身休閒項目發展;以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為引領,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
  積極推動「互聯網+體育」。鼓勵開發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體育服務,提升場館預定、健身指導、交流互動、賽事參與、器材裝備定制等綜合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在線體育平台企業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形成體育產業新生態圈。
  (五)引導體育消費
  深挖消費潛力。大力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合理編排職業聯賽的賽程,豐富節假日體育賽事活動供給,發揮體育明星和運動達人的示範作用,激發居民健身休閒消費需求。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業餘運動等級以及業餘賽事等級標準,增強項目消費黏性,提升健身休閒消費水平。加強體育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預測研究,引導體育企業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體育產品和服務。以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為平台,加強資源營銷,豐富體育消費文化內涵。
  完善消費政策。支持各地建立體育消費個人或家庭獎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時間發放體育消費券。加強與金融企業合作,創新體育消費支付產品,試點發行「全民健身休閒卡」,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實施特惠商戶折扣。引導保險公司根據體育運動特點和不同年齡段人群,開放場地責任保險、運動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健全學校體育活動責任保險制度。
  四、重點行業
  (一)競賽表演業

  加強體育賽事評估,優化體育賽事結構,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賽事體系。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單位廣泛舉辦各類體育比賽。探索完善賽事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積極推進職業體育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發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體育明星。加強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職業聯賽建設,全面提高職業聯賽水平。
  (二)健身休閒業
  制定健身休閒重點運動項目目錄,以戶外運動為重點,研製配套系列規劃,引導具有消費引領性的健身休閒項目健康發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各種資本進入健身休閒業。貫徹落實《意見》關於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配套建設體育健身設施的有關規定。支持體育健身企業開展社區健身設施的品牌經營和連鎖經營。
  (三)場館服務業
  積極推動體育場館做好體育專業技術服務,開展場地開放、健身服務、體育培訓、競賽表演、運動指導、健康管理等體育經營服務。充分盤活體育場館資源,採用多種方式促進無形資產開發,擴大無形資產價值和經營效益。支持大型體育場館發展體育商貿、體育會展、康體休閒、文化演藝、體育旅遊等多元業態,打造體育服務綜合體。推進體育場館通過連鎖等模式擴大品牌輸出、管理輸出和資本輸出,提升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運營水平。
  (四)體育中介業
  重視體育中介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積極開展賽事推廣、體育咨詢、運動員經紀、體育保險等多種中介服務,充分發揮體育中介機構在溝通市場需求、促進資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優化體育中介機構的組織結構體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夥制等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格局,培育以專業體育中介公司和兼業體育中介公司為主的市場競爭主體。
  (五)體育培訓業
  大力發展各類運動項目的培訓市場,培育一批專業體育培訓機構。鼓勵和引導各地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創辦一批高水平的國際體育學校。鼓勵學校與專業體育培訓機構合作,加強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的培養,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健身活動。加強不同運動項目培訓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提高體育培訓市場的專業化水平。
  (六)體育傳媒業
  大力開發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傳媒產品,鼓勵開發以體育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綜合內容的組合產品,積極支持形式多樣的體育題材文藝創作。鼓勵發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電視、手機APP等體育傳媒新業態。鼓勵利用各類體育社交平台,促進消費者互動交流,提升消費體驗。創新體育賽事版權交易模式,加強版權的開發與保護,鼓勵和支持各類新興媒體參與國內賽事轉播權的市場競爭。
  (七)體育用品業
  結合傳統製造業去產能,引導體育用品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通過海外並購、合資合作、聯合開發等方式,提升冰雪運動、水上運動、汽摩運動、航空運動等高端器材裝備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採集技術對接體育健身個性化需求,鼓勵新型體育器材裝備、可穿戴式運動設備、虛擬現實運動裝備等的研發。支持體育類企業積極參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提高關鍵技術和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體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與彩票管理體制匹配的運營機制。加快體育彩票創新步伐,積極研究推進發行以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為競猜對象的足球彩票。適應發展趨勢,完善銷售渠道,穩步擴大市場規模。加強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績效評價,不斷提升體育彩票的社會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體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穩步推進體育場館運營、單項體育協會和職業體育等領域改革。對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屬的體育場館,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現代公司化運營機制等,推廣「所有權屬於國有,經營權屬於公司」的分離改革模式。落實《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做好單項體育協會改革試點工作。制定和完善職業體育專項政策,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運動項目探索職業化發展道路。鼓勵發展職業聯盟,逐步提高職業體育的成熟度和規範化水平。
  (二)強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體系
  切實落實現行國家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稅費價格、規劃佈局與土地政策,加大對政策執行的跟蹤分析與監督檢查。進一步與有關部門合作,研究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完善體育產業政策體系。推動社會廣泛關注的賽事轉播、安保服務、場館開放和產業統計等政策創新。加強對競賽表演、健身休閒等市場的引導以及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的監管。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吸引社會投資
  鼓勵有條件的省市設立體育產業引導資金,優化資金使用方向、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設立由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鼓勵各地政府引導設立地方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新中央轉移支付資金支持方向、優化資金支持項目,充分發揮轉移支付資金的槓桿作用。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體育產業領域。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鼓勵金融機構拓寬對體育企業貸款的抵質押品種類和範圍。
  (四)注重人才培養,強化智力支撐
  繼續落實《全國體育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鼓勵校企合作,培養各類體育經營策劃、運營管理、技能操作等專業應用型人才。開展「體育產業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平台」建設,幫助企業、高校、金融機構進一步有效對接。加強從業人員職業培訓,提高體育健身場所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專業技能。完善體育人才培養開發、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支持退役運動員、教練員投身體育產業。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體育產業理論研究,建立國家體育產業智庫體系。
  (五)加強行業管理,推進基礎工作
  完善體育產業相關法律法規,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訂,完善其中體育產業的內容。加強體育產業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加強體育產業統計工作,建立評價與監測機制,定期發佈體育產業及體育消費數據。大力推進體育產業標準化工作,提高體育產業標準化水平。進一步完善體育行政部門的體育產業宏觀管理職能,充實產業工作力量。加強體育行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體育產業環境。
  (六)加強組織領導,保障規劃實施
  建立體育、發展改革、財政等多部門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及時分析解決體育產業發展的情況和問題,落實文化、旅遊等相關政策惠及體育產業。各地要把體育產業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將體育產業工作作為衡量體育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進一步明確「十三五」期間本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工作目標和保障措施,準確把握工作重點,明確職責分工,做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要健全規劃實施的督查落實機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本地區體育產業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監督,確保「十三五」體育產業規劃的順利實施。

 

 

打印】【關閉
上一篇:
塑料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
下一篇:
健康中國行動——慢性呼吸係統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