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煤化工「十三五」發展指南
現代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通過技術和加工手段生產替代石化產品和清潔燃料的產業,產品主要包括煤(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甲醇)制芳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及低階煤熱解等。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經過30多年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積累,特別是通過「十一五」以來的工程示範和推廣,無論在產業關鍵技術攻關、重大裝備自主化研製,還是在產品品種開發和生產規模擴大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十二五」期間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
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美國頁岩氣規模化開發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正悄然變化,油氣供應的日趨寬鬆,削弱了現代煤化工的成本優勢,再加之資源環境約束的日趨增強等。面對新的發展環境,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正面臨新的考驗。
為適應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提升我國現代煤化工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特組織制訂《現代煤化工「十三五」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一、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在石油需求快速攀升和國家油價高企的背景下,我國以石油替代產品為主要方向的現代煤化工,隨著一批示範工程的建成投產,快速步入產業化軌道,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大型先進煤氣化、煤液化及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一大批技術難題,開發了一大批大型裝備;園區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均走在了世界前列,現代煤化工已經成為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
(一)產業發展呈現的主要特點
1、產業發展形成一定規模
以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氣為主的現代煤化工項目均打通了工藝流程,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15年,我國煤制油產能達到278萬噸,產量132萬噸;煤(甲醇)制烯烴產能達到792萬噸,產量648萬噸;煤制乙二醇產能達到212萬噸,產量102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31億立方米,產量16億立方米。截至「十二五」末,我國已建成20套煤(甲醇)制烯烴、4套煤制油、3套煤制天然氣和12套煤制乙二醇示範及產業化推廣項目。
2、關鍵技術實現整體突破
近年來,我國先後開發了「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清華水冷壁水煤漿氣化」、「SE粉煤氣化」、「兩段式干煤粉加壓氣化」等一批先進煤氣化技術。針對不同煤種特點,有關企業和科研單位正在開發新型煤氣化技術,為深入開展現代煤化工升級示範提供技術支撐。我國已經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烴、煤油共煉技術,其中,煤直接液化、煤間接液化、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技術均完成了工程示範,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技術在工程示範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還實現了較大規模的推廣;甲醇制芳烴、煤油共煉技術已完成工業性試驗。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整體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煤化工技術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實現石化原料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3、工程示範取得重大成效
煤(甲醇)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工程示範取得重大成效,解決了一大批產業化、工程化和大型裝備製造等難題。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已連續穩定運行5年,年均負荷率達到90%以上。伊泰16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已連續穩定運行6年,裝置負荷一直保持在90%~110%水平。大唐克旗、新疆慶華等煤制氣項目連續運行時間和生產負荷也不斷提高。在國際油價深度下跌的新形勢下,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正在從技術、管理、裝備等多方面入手,積極探索與石油化工競爭的新優勢,努力提升現代煤化工的盈利水平。
4、園區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
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陝西、寧夏、山西、新疆等省區,產業發展的園區化、基地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經初具規模的煤化工基地主要有鄂爾多斯煤化工基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陝北煤化工基地以及新疆的准東、伊犁等煤化工基地。這些現代煤化工基地都建設在煤炭資源地,上下游產業延伸發展,部分實現與石化、電力等產業多聯產發展,向園區化、基地化、大型化方向發展,產業集聚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在快速發展並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制約明顯
我國水資源和煤炭資源呈逆向分佈,西部富煤地區煤炭開採量佔全國三分之二以上,水資源只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等地區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10%左右,且植被覆蓋率低,生態脆弱。寧夏、陝西、內蒙等地區的現代煤化工項目用水主要依賴黃河,一方面黃河總水量有限,另一方面每年還有減少之勢。
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單位水耗較大、規模體量大,平均每噸煤直接制油用水5.8噸、煤間接液化用水6.0~7.0噸、煤制天然氣用水7.0~9.0噸、煤制乙二醇用水25.0噸、煤制烯烴用水22.0~28.0噸,這些項目主要分佈在水資源匱乏的中西部地區。水資源短缺瓶頸將會制約現代煤化工產業的健康發展。
2、環保排放壓力大
現代煤化工主要分佈在西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發展與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煤化工行業固廢、廢氣的處置和排放可以控制,污染排放問題主要集中在:一是廢水排放。廢水的處理難度較大,特別是含有難降解的焦油、酚、多元酚等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採用一般的生化工藝很難處理,暴露出的問題比較多。此外,高濃度含鹽廢水處置也比較難,處理成本高,由於煤化工環保排放標準缺失,在缺少納污條件的區域面臨著「近零」排放的難題。二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問題。目前,處理二氧化碳排放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向地下注入、封存,中國石油、神華集團已經開展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埋存等工程試驗,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如何有效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治理問題,仍然是現代煤化工產業急需解決的一大現實問題。
3、技術裝備仍是制約瓶頸
儘管我國現代煤化工在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技術裝備缺失或低水平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主要表現在:一是許多關鍵工藝技術尚未突破,導致現代煤化工產業鏈短,產品品種少、品質低,同質化現象突出;二是自主核心技術裝備競爭力有待提高,甲烷化等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裝備、材料仍依賴進口,對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建設週期造成了不利影響;三是工藝流程和技術集成尚需優化升級,裝置規模不配套,導致投運的示範工程項目在能源轉化效率、煤耗、水耗等技術經濟指標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四是國內裝備在大型化、過程控制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標準缺失,標準體系亟待建立
從總體上看,現代煤化工標準數量較少且標準體系架構、涉及面較窄,在清潔生產標準、技術安全導則、分類及其命名規範等重要的導向型、規範性基礎通用標準上大量缺失。從具體上看:一是煤基產品標準缺失,影響產品市場定位和銷售;二是在項目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環節因缺少相應標準規範,同一個項目採用多個行業標準,影響建設水平和質量,不利於項目整體優化;三是缺少現代煤化工安全環保標準,導致項目設計、運行、管理的針對性不足,增加了安環工作的難度;四是現代煤化工標準化工作被分割在不同的標委會歸口管理,缺乏協調主體,影響了標準管理體系的形成。
二、發展環境分析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步伐艱難緩慢,全球市場需求總體偏弱,國際原油和大宗原料價格低迷,能源發展呈現新的特徵。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工業經濟深度調整還將繼續,節能減排形勢日趨嚴峻。我國經濟增速雖然較以往有所放緩,但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十三五」時期我國現代煤化工發展面臨環境嚴峻複雜,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相互交織、增長潛力和發展壓力同時並存。
(一)從國家戰略需求看,發展現代煤化工是必然選擇。「缺油、少氣、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煤為主體的能源結構,油氣保障能力較低。首先,現代煤化工產業能夠部分替代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促進石化行業原料多元化,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戰略支撐,為石油安全提供應急保障;其次,是落實國家能源消費革命戰略,保護環境、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第三,能夠有效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帶動煤炭、石化、裝備等相關領域產業優化升級。此外,「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要求充分發揮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裝備、工程和人才優勢,加快現代煤化工產業「走出去」。
(二)從市場需求來看,我國對清潔油品、天然氣及石化基礎原料有巨大的剛性需求。成品油市場要實現供需平衡,汽油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為提高環境質量,油品質量升級刻不容緩,需要煤制油提供清潔優質油品,豐富成品油的多元化原料供應、緩解原油供需矛盾。天然氣市場仍存缺口,需要進口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發展煤制天然氣可作為其有效補充。乙烯、丙烯當量消費仍存在較大缺口,國內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長絕對值依然較大;芳烴,尤其是對二甲苯,市場供應嚴重不足;乙二醇市場缺口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煤制化學品可為石化原料多元化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三)從國際油價波動對現代煤化工的影響來看,全球石油市場呈現供應寬鬆局面,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複雜多變。國內外多家機構預測,國際原油價格可能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低位運行,由於投資及成本構成的差異,低油價對現代煤化工的影響大於對石油化工的影響,會造成煤化工項目經營困難,失去與石油化工的競爭優勢。
(四)從國際能源變化趨勢對現代煤化工的潛在影響來看,頁岩油氣生產成為影響國際石油天然氣市場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低價頁岩油氣及以其為原料生產的低成本化工產品會對我國煤制化學品生產形成一定衝擊;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包括CNG汽車、電動汽車等的發展,會對成品油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但當前煤制油產能僅佔全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的約0.6%,相當一段時間內新能源對成品油的替代傳導到現代煤化工的影響較小。
(五)從環境保護要求來看,隨著新環保法及多項法規陸續出台,現代煤化工項目將執行能源、化工領域現行最嚴格或更高的環保標準。為落實巴黎氣候大會形成的《巴黎協定》,我國實施碳交易或開徵環保稅已是大勢所趨,這將會影響現代煤化工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過高的稅賦將可能對現代煤化工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三、產業發展思路及發展目標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和國家能源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科學謀劃和合理統籌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重大需求,科學規劃,優化佈局,合理控制產業規模,強化生態紅線,加強自主創新,積極開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升級示範,推動產業集約發展、清潔發展、低碳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量水而行,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水資源許可的地區開展示範項目建設,根據可供水資源量的潛力分析和評估,合理規劃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規模,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
2、堅持環保優先,促進綠色發展
堅持嚴格環保標準。在廢水排放方面,制定分區域的環保管理標準,對於缺少納污水體或納污水體不能接受廢水排放的,要嚴格落實水功能區域限制納污紅線管理的要求,做到工藝廢水全部回收利用;對於有納污水體條件的,要嚴格執行污水達標排放標準。
3、堅持科學佈局,促進集約發展
統籌考慮資源條件、環境容量、生態安全、交通運輸、產品市場等因素科學合理佈局示範項目。根據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安排發展速度,按照能源保障、運輸和加工能力安排資源開發規模和產業佈局,推進園區化、基地化可持續發展模式,
4、堅持創新引領,促進自主發展
加大科技投入,積極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依托煤化工示範工程和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核心技術產業化進程,完善技術裝備、標準體系,提升產業自主發展和創新發展能力。
5、堅持產業融合,促進高效發展
堅決破除產業發展條塊分割藩籬,創新發展模式,跨行業、跨地區優化配置要素資源,積極研發和推廣煤基多聯產技術,促進煤化工與電力、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三)發展目標
1、規模目標:
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煤制油產能1200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200億立方米/年,煤制烯烴產能1600萬噸/年,煤制芳烴產能10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產600~800萬噸/年。
2、技術目標:
突破10項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完成5~8項重大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建成一批示範工程;建設一批高水平協同創新平台,大型現代煤化工示範工程項目投產3年內,基本達到設計指標,實現「安、穩、長、滿、優」運行。示範工程和工業化項目的設備國產化率(按設備價值量計)不低於85%。能效、煤耗、水耗和排放等指標全
3、節能減排目標:
到2020年,現代煤化工產業與2015年相比,實現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降低10%,能效水平提高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
四、主要任務
(一)優化產業佈局
「十三五」期間,要堅持「靠近原料、靠近市場、進入化工園區」的基本原則,按照「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環境承載能力而行」的佈局要求,採用「產業園區化、裝置大型化、生產柔性化、產品多元化」的方式,使現代煤化工的發展在總量上得到合理控制,在佈局上更加合理,在技術特色上更加突出,努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化、集約化、上下游一體化,更具環保優勢和管理效率的現代煤化工園區和基地。
完善現代煤化工產業佈局,統籌考慮區域資源供給、環境容量、生態安全、交通運輸、產業基礎等因素,結合國家大型煤炭基地開發,以石油替代產品和石油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為重點,在蒙東伊敏、蒙西大路、新疆准東、新疆伊犁、陝北、寧東-上海廟、雲貴、安徽兩淮等中西部地區建設大型煤化工產業基地,形成與東部石化產業互補的產業格局。
表一:重點發展的現代煤化工產業基地
佈局地區 | 佈局內容 |
能源金三角(蒙西、陝北、寧東) | 依托該地區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形成若干煤化工深加工園區,以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烴為龍頭,合理規劃下游深加工產品方案,建設具有競爭力的煤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項目。 |
新疆准東和伊犁地區 | 合理佈局煤制天然氣和煤制烯烴項目,同步建設外輸油氣管線,形成適度規模的煤基燃料替代能力。 |
蒙東地區 | 重點開展大規模低階煤提質、建設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示範項目。 |
雲、貴地區 | 利用當地豐富的褐煤、水資源建設煤制油等項目,支持當地經濟發展,解決成品油、天然氣長期依靠外調問題。 |
其它地區(山西、河南、安徽、甘肅等) | 靠近煤炭運輸主幹管網或靠近消費中心的地區,結合煉油、石化基地,可少量佈局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和煤制乙二醇項目。 |
(二)深入開展升級示範
深入評估和總結已建示範項目經驗和問題,重點圍繞提高項目能效、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終端產品性能和附加值、加強體系優化集成、降低投資成本等,穩步開展升級示範。升級示範內容主要包括: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系統優化配置、新工藝新技術、環保設施升級及節水措施、裝備大型化與自主化、二氧化碳減排等。
表二:現代煤化工升級示範重點
示範項目 | 示範內容 |
煤(甲醇)制烯烴 | 圍繞節水、環保、碳減排和產品高值化等目標,開展新型高效催化劑、工藝技術及設備、特殊機泵、閥門、低溫/高溫材料以及高端聚烯烴專用料的研發與升級示範,實現產品差異化、高端化,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水平。在升級示範基礎上,適度推廣擴大產能。 |
煤制乙二醇 | 進一步完善工藝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滿足聚酯生產要求,開發高濃度硝酸鹽廢水處理技術,開展升級示範。在實現長週期滿負荷運行的基礎上適度進行推廣。 |
煤制天然氣 | 完成自主化合成氣甲烷化技術工程放大,優化和完善固定床加壓氣化技術,開展組合氣化工藝研究,開發高效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通過示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
煤直接制油 | 圍繞節水、環保、碳減排和產品高值化等目標,開展工藝技術及設備、智能化及數字化控制、特殊機泵、閥門、低溫/高溫材料以及特種油品的研發與升級示範,持續完善技術裝備水平和實現產品的高附加值化。 |
煤間接制油 | 圍繞大型化、節水、環保、碳減排等目標,開展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發與升級示範。同時開展高溫F-T合成工程化研究,針對費托合成油品組成特點和市場情況,實現柴油與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聯產,提高項目的綜合競爭力。 |
低階煤清潔高效分質梯級利用 | 重點研究高溫氣固分離工藝和裝備開發;高效油氣回收工藝和裝備開發;熱解煤氣深度淨化與利用;干法熄焦工藝和裝備開發;煤油氣電多聯產綜合利用開發;配套的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開發;提質煤在高爐噴吹、發電、替代民用散煤及氣化應用適用性研究。適應性廣解決工程化問題、水分回收利用問題、熱解氣的高溫除塵、低階煤高效成型等。建成100萬噸/年工業化示範裝置。 |
煤制芳烴 | 重點以華電首套百萬噸級煤制芳烴工業示範裝置為核心,解決甲醇制芳烴技術反應器設計和放大、系統熱平衡和工程優化等技術問題,打通並優化甲醇制芳烴工藝流程,實現核心技術產業化。 |
煤油共煉 | 開展百萬噸級煤油共煉工業化應用以及煉油與煤制油耦合集成發展模式示範,將傳統煉油技術與煤油共煉技術耦合集成,實現中間產品統一加工轉化、終端產品互補調和提質,開闢一條煤炭轉化與石油深加工相結合的工業發展路線。 |
煤化工廢水處理與利用關鍵技術集成 | 基於煤化工廢水處理與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建立處理廢水500立方米/小時以上規模的示範工程,考察實際工程的運行穩定性和處理效果,實現高效去除有機污染物,緩解多元酚、氰化物對微生物的抑製作用,通過煤化工高酚氨廢水處理及零排放工藝,實現總水回用率達到98%以上,達到廢水零排放。 |
(三)加強技術和裝備創新
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圍繞制約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裝備積極開展科技攻關。開發大型先進煤氣化技術;研發高附加值煤制化學品、特種油品新產品,延伸現代煤化工產業鏈、拓寬產品幅;研究低階煤清潔高效分級分質利用關鍵技術,解決工程化問題;優化現代煤化工關鍵工藝生產條件和流程設計,提高現代煤化工系統集成、分質分級綜合利用水平;研發適用於煤化工「三廢」特點的先進治理和資源化技術。
表三:現代煤化工技術裝備創新重點
創新方向 | 重點技術 |
先進大型煤氣化技術 | 8.7兆帕高壓大型水煤漿氣化技術(單爐投煤量3000噸/日) |
4.0兆帕大型干粉煤氣化技術(單爐投煤量3000噸/日) |
水煤漿水冷壁氣化技術(單爐投煤量2000噸/日以上) |
單噴嘴冷壁式粉煤加壓氣化(單爐投煤量2000噸/日以上) |
關鍵技術及產品高端化、差異化技術 | 費托合成高端化學品技術(單系列100萬噸/年以上) |
煤直接液化制高性能燃料技術(單系列100~180萬噸/年) |
煤油共煉技術(單系列100萬噸/年) |
甲烷化技術(單系列13~20億立方米/年甲烷化反應器及催化劑) |
新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單系列60萬噸) |
大型甲醇合成技術、裝備(單系列100萬噸/年以上) |
甲醇制乙烯、丙烯百萬噸級工程化(國內自主新型催化劑,單系列60~100萬噸) |
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技術(單套20~30萬噸) |
甲醇甲苯制對二甲苯工程化(單系列20萬噸/年) |
節能、節水技術 | 合成反應熱高效利用技術 |
低位能有效利用 |
密閉式循環冷卻技術 |
節水技術 |
環保技術 | 高含鹽濃縮水處置技術 |
酚氨及雜環類降解關鍵技術 |
多種廢氣污染物處置關鍵技術 |
結晶鹽資源化及安全處置技術 |
油灰渣綜合利用及處置技術 |
大規模、低能耗二氧化碳分離與捕集技術 |
安全高效二氧化碳輸送工程技術 |
大規模、低成本二氧化碳利用技術 |
安全可靠的二氧化碳封存技術 |
關鍵單元設備開發 | 空分裝置壓縮機組(10萬~12萬標準立方米/小時等級) |
干粉煤泵、高壓隔膜泵、高壓煤漿泵、煤漿切斷閥等關鍵零部件 |
(四)推進與關聯產業融合發展
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採取煤化電熱一體化、多聯產方式,大力推動現代煤化工與煤炭開採、傳統焦炭產業、鹽湖資源開發、化纖、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集群,減輕煤炭利用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提高資源轉化效率和產業競爭力。
表四: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
融合產業 | 發展內容 |
煤炭開採 | 利用低階煤熱解、褐煤和高硫煤氣化技術,建設以半焦和石油替代產品為主的煤化工項目,延長現役褐煤、高硫煤礦井服務年限。 |
傳統焦炭產業 | 利用現有焦化裝置,採用環保碳基燃料共焦化、化工焦低成本純氧氣化、新型F-T合成技術,生產液化天然氣、苯、乙烯裂解料、高檔溶劑油、高檔潤滑油基礎油等高附加值產品。 |
鹽湖資源開發與氯鹼 | 利用煤制烯烴技術,發展氯化工產品,做好鹽湖資源開發氯的平衡及電石法PVC的改造升級。 |
化纖產業 | 加快煤制芳烴、乙二醇產業化,推動聚酯向西部轉移,優化調整化纖產業佈局。 |
冶金建材產業 | 集中轉化高鋁煤炭資源,推動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產業化,大力發展粉煤灰制建材產品,探索利用合成氣直接生產還原鐵。 |
石油化工產業 | 利用煤化電熱一體化集成技術,建設集發電、制熱、制氫於一體的整體氣化聯合裝置,推動原油加工由脫碳向加氫轉變,推進煤油共煉技術產業化,發揮煤炭液化與原油加工中間產品互為供需的優勢,開展煤炭與原油聯合加工示範。 |
(五)建立標準化技術體系
針對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對標準的迫切需求,結合產業發展趨勢,按照基礎通用、產品、方法和管理分類,突出重點、明確層級、適度前瞻、統籌協調,構建現代煤化工產業技術標準體系。重點開展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和煤制芳烴等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的主副產品、綜合能耗、水耗、安全生產規範等標準制訂。建立標準化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結合標準化體制改革,完善團體標準等標準化建設,提高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表五:現代煤化工標準體系建設的重點
標準類型 | 標準名稱 | 標準級別 |
產品標準 | 煤直接液化石腦油、費托合成石腦油、費托合成汽油組分油、煤直接液化制汽油組分油、甲醇制汽油組分油、醇醚基芳烴、煤基液化氣、煤基精製蠟、煤基混合戊烯、煤基工業酚、均四甲苯、煤直接液化油渣、煤基甲基叔丁基醚、煤基混合醇、煤熱解油、工業用乙二醇(含煤基乙二醇)、煤制烯烴原料甲醇 | 國家標準 |
費托合成熔融鐵催化劑、柴油合成調和組分、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制混合芳烴、煤基氫化油、甲醇制烯烴原料甲醇技術條件、高濃鹽水結晶鹽 | 行業標準 |
煤直接液化副產針狀焦、煤直接液化副產碳纖維、煤直接液化副產碳微球、煤直接液化副產瀝青、煤直接液化副產石墨粘結劑、煤制烯烴副產丙烷 | 團體標準 |
方法標準 | 醇基混合芳烴中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醇基混合芳烴中甲醇、二甲醚和酚類組分的測定、煤制乙二醇中1,2-丁二醇含量的測定氣相色譜法 | 國家標準 |
甲醇制合成油反應產品氣組成的測定氣相色譜法、聚丙烯樹脂灰分的測定X射線螢光光譜法、聚丙烯中二甲苯可溶物含量和等規指數的測定核磁共振法、合成氣中氯化氫含量方法的測定微庫侖法、甲醇制烯烴反應產品氣組成的測定氣相色譜法、煤直接液化工業酚產品組成的測定氣相色譜法、煤直接液化尾氣的測定氣相色譜法、貧甲醇中甲酸的測定離子色譜法、費托合成重質油和重質蠟中總鐵含量的測定鄰菲囉啉分光光度法、頂空氣相色譜法分析N-甲基二乙醇胺脫硫液中的硫化氫和二氧化碳含量、煤直接液化殘渣四氫呋喃不溶物含量的測定 | 行業標準 |
管理標準 | 煤基芳烴單位產品能耗限額、低溫費托合成煤間接液化制油單位產品消耗定額、煤焦油深加工燃動能耗限額、甲醇制汽油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甲醇制合成油單位產品能消限額、煤熱裂解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甲醇制汽油工藝技術標準、取水定額第X部分:煤基芳烴產品、取水定額第X部分:甲醇制合成油、甲醇制汽油裝備國產化標準 | 國家標準 |
(六)穩步推進國際產業合作
結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裝備、工程和人才優勢,積極利用境外煤炭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優勢,採取境外煤炭開採轉化一體化,境內外上下游一體化,境外重大工程技術裝備總承包等方式,深化與沿線煤炭資源國務實合作,通過境外項目合作,緩解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帶動煤化工技術裝備及工程服務「走出去」,促進現代煤化工企業進軍國際能源化工市場。
五、保障措施與建議
(一)政府盡快出台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
政府要盡快出台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統一認識,加強頂層設計,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簡化審批管理程序,引導現代煤化工產業科學有序發展。從項目水平、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產業佈局等方面提出產業規範條件和標準體系,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安全環保等方面的潛在風險。
(二)加強對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的監督和管理
政府應對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進行全過程、多層次監管,在示範項目推進的不同階段,明確監管內容、責任主體和工作機制。建議將監管分為示範項目核准期、建成投產期和商業運行期。特別是在項目投產後,通過組織專家對裝置的建設和運行進行督查、審計和現場測定,嚴格監督安全運行、污染控制、資源消耗以及產品質量,確保項目建設和運行符合規範,符合市場准入條件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政策。盡快建立規範的示範項目成果鑒定與推廣機制,對於示範取得成功的項目給予權威、客觀的評價,為示範成果推廣提供依據,同時,應定期組織召開示範成果推廣會,為示範成果的推廣搭建交流平台。
(三)建立健全現代煤化工技術創新合作體系
建議政府加強對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產學研聯合攻關的組織和支持,整合社會資源,集中攻關制約現代煤化工的前瞻性熱點、難點問題,努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加快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加強新產品開發,延伸產業鏈,促進現代煤化工產品向高端化方向發展。
(四)加強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政策支持力度
對列入國家支持的升級示範項目在土地預審、資源配置、環境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項目融資等方面應給予政策支持。在工程建設中,依托現代煤化工示範工程,鼓勵和推廣使用大型成套國產設備。對於不含多環芳烴、硫含量低、環保指標先進的煤制油產品,建議給予消費稅優惠政策。對於二氧化碳減排等綜合利用項目,建議施行稅收優惠。
(五)建立健全產業發展協調工作機制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繫政府、服務企業、促進行業自律的功能,建立健全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協調機制。通過行業協會宣傳貫徹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及時準確地向企業傳遞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取向。發揮行業協會在信息統計、標準化管理、技術交流、人才培訓、企業維權等方面的作用,推動行業交流與合作。建立完善行業自律性管理約束機制,規範企業行為,防止同業惡性競爭,維護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六)加強現代煤化工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組織實施示範項目,加大對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力度,建設專業技術人才梯隊。抓好高層次骨幹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批處於世界科技前沿、勇於創新的產業發展帶頭人,造就具有宏觀戰略思維、能夠組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科技管理專家,打造跨行業、跨部門、跨單位、強強聯合的優秀團隊。加快制定煤化工人才到邊遠地區就業的鼓勵政策,實現煤化工人才就業的科學化。鼓勵有煤化工人才培養實力的學校細化煤化工專業,加快適應市場所需的煤化工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