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國完善全球治理、國家治理、區域治理的重要時間窗口,其中12月9日出爐的天津“十三五”規劃建議頗引人矚目,值得觀察。
在這個規劃出爐之際,正好有機會到天津,近距離的感受了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從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到五大道,從都市核心區到濱海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從天津博物館到紡織博物館,徜徉在天津城市歷史和近現代中國的滄桑與巨變中,特別能够感受到“十三五”規劃透露出的歷史情懷和城市追求。
一百年來,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孜孜以求,無論是製造業、教育、文化乃至政治發展,都可以在天津找到歷史的脉絡,讓人深思,也讓人感慨。如今,在京津冀一體化和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進程中,天津設定的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等戰略框架,已然從全球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中低端開始了向高端邁進的步伐,這無疑對解决困擾京津冀的霧霾等環境治理是根本的利好。污染問題,需要從産業中需求真正的答案,只有來自産業的污染源頭解决了,産業不斷升級了,天津乃至京津冀的生態環境才能根本好轉。
作爲國內高速增長的明星城市,經濟方面,2011年天津GDP總量挺入“萬億俱樂部”,2011-2014年期間GDP年均增速爲13.2%;預計“十二五”年均GDP增長12.3%,將超過規劃目標0.3個百分點,人均生産總值也將超過1.7萬美元,這樣的增長在國內也是挺高的。
在城市方面,人口集聚非常重要,有人氣才有財氣。天津過去五年流入人口288萬人,僅次于上海、北京,超過廣州的275萬人。這顯示出天津巨大的發展潜力和作爲北方經濟中心要素集聚的水平。雖然長了個子,不過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到2020年天津將擁有更多人口。顯然,天津在打造超級城市的進程中,如何在快速城市化中順應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趨勢,同時保持好民衆就業、公共服務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是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一個民衆關心的民生問題,生態瓶頸倒逼創新發展已經是勢在必然,依靠傳統發展路徑已然“壓力山大”。
在高速發展之後,天津面臨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已是必然,天津的區域治理,既有作爲環渤海城市圈打造世界級城市圈的要求,也有京津冀城市群中內部的分工與協調,更有來自城市發展中高速城市化工業化之後的調整與跨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國家治理要求,顯然已經是內在要求,從天津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來看,在這幾個方面著墨甚多,有比較清晰的思路與對策。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發布了當地“十三五”規劃建議,天津“十三五”的增長目標鎖定在8.5%,這也是一個很高的目標了, 比全國的標準高出2個百分點。按照8.5%的年均增速,2020年天津生産總值將達到2.5萬億元,人均2.3萬美元。有體量才有力量,這對增强天津城市聚集輻射功能的意義是重大的。
天津規劃建議認爲有五大戰略迭加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五大,其實這幾大機遇,無不指向開放與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質,是區域一體化,也是環渤海經濟圈生態約束倒逼的結果,自貿區、濱海新區等制度設計和政策工具,重要方向是投資便利化與貿易便利化,爲城市的産業融入全球市場創造與國際接軌的環境與制度産品,爲國家融入全球市場探索經驗;“一帶一路”既是國家大戰略,也是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一次重大融合與聯繫。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以深圳特區、浦東新區、天津濱海爲代表的沿海開放,正好對應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圈的崛起與發展,從“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逐步融入國際市場,開創了中國加工貿易成爲世界工廠的發展歷程,由工業化而城市化,由城市化而城市群,最終形成沿海三大城市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帶來了經濟轉型過程中城市轉型與社會轉型不同步的問題,以及生態的問題。這些問題,顯然需要通過發展,通過繼續擴大開放融入國際國內市場來解决。
天津面對首都功能疏解和全球要素重組的重大機遇,的確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必將成爲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明星城市。不過在“十三五”時期,圍繞“一基地三區”的宏大目標,需要建立與産業、城市國際競爭力相適應的人才體系,無論是從加工貿易到服務貿易的升級,金融、物流、國際貿易、先進製造研發等産業鏈高端環節,都涉及到高素質的國際人才,要建立世界級城市,必彙聚世界級人才,利用京津高鐵的便利條件,發揮好城市的比較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已經成爲下一輪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創新發展的關鍵。天津街頭有一款食品組合叫“大餅+一切”,類似“互聯網+”,有如此包容的日常生活智慧,有面朝大海的地緣優勢與開放胸懷,天津在下一輪發展中必將有更精彩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