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九大高架空中網,城市交通跨入立體時代;軌道建設從無到有,1、2、3號綫建設快速推進;開通合肥高鐵南站、新橋機場一期建成投用……十二五期間,在科學規劃的引領下,以綜合交通、市政配套爲主要內容的城市建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十三五期間,合肥大建設將再上新臺階,逐漸成爲比肩杭州、南京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讓市民享受更加宜居美好的城市生活。 十二五成就 規劃引領 “1331”舒展大城筋骨 “全國唯一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會城市。” 2011年8月22日,隨著安徽省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成功實施,合肥人開始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 這一場區劃調整,讓合肥擁湖入懷,同時更是賦予了合肥邁入新階段、謀求新跨越的幅員基礎,迎來了難得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回顧十二五,合肥城市建設取得的各項矚目成就,各項規劃的科學引領也必不可少。合肥市規劃局局長吳愛國表示,這幾年,合肥市堅持規劃理念創新,推進重大規劃編制,成效顯著。 2011年8月,隨著區劃調整,合肥從濱湖之城轉爲擁湖之城。針對新機遇,合肥采用全球招標方式編制《合肥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及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與旅游發展規劃》。本次規劃首開國內先河,將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三規合一”。 爲更好地指導環巢湖地區各類項目建設,2013年6月,合肥市又啓動編制了《巢湖生態文明示範區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成功助力巢湖流域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而《合肥市“1331”市域綜合交通規劃》提出,合肥將被打造成爲國家級樞紐都市、國際水準的公交都市及人性化品質都市。爲做大做强合肥經濟圈,目前已編制完成《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2013-2030)》。 近期,合肥市規劃局還會同合肥市發改委、合肥市城鄉建委編制完成了《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和《合肥市市政基礎設施綜合規劃》。 綜合交通 對外: 放射式交通樞紐 合肥與世界近了 2015年11月12日清晨,倪濤夫婦帶著孩子,拖著旅行箱,走進了合肥南站。“清晨出發中午就能到青島,行程從原先的10多個小時縮短到5個多小時,真的很方便!” 2014年11月12日,合肥南站正式開通運營,高鐵數量由原先的每日14對增至101.5對,每日發送旅客數翻了一番。到去年11月12日,整整一年,合肥南站共發送旅客1020多萬人次,安全接發列車55967列。 其實,高鐵南站只是十二五期間,合肥綜合交通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合肥已由過去的“通過式交通節點”成爲接轉南北的“放射式交通樞紐”。 十二五期間,合寧、合武、合蚌、合福高鐵以及合肥鐵路樞紐南環綫相繼開通運營,商合杭鐵路正式啓動建設,國家中長期鐵路網“四縱四橫”中京台高速鐵路和滬漢蓉客專在合肥鐵路樞紐交匯。合肥承東啓西、連南接北的對外快速鐵路主骨架初顯。 記者從合肥市城鄉建委獲悉,十二五期間新增公路3870公里,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9434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445公里,一級公路總里程達606公里,比十一五時期增長2.7倍,G312合六路、G206合安路、G330合銅路、S105合馬路等骨幹路網竣工通車,覆蓋全市、連接全省的 “一環八綫”高等級普通幹綫公路網基本形成。 除了高鐵和公路,水上運輸與空中交通也不斷有大手筆。合肥港綜合碼頭二期建成營運,新橋國際機場一期建成投入使用,航綫輻射城市由2005 年的43座擴大到2014年的60座,旅客吞吐量由2005年的123萬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597萬人次,年均增長45.3%。 對內: 立體式快速交通 合肥通行速度快了 在市內交通方面, 合作化路、阜陽北路、銅陵路、包河大道、馬鞍山路、裕溪路以及徽州大道等高架建成通車,全市高架路總里程達54.5公里,城市交通從平面跨入了立體時代。 暢通一環完美收官,暢通二環啓動西、南環節點改造,環巢湖大道、方興大道、龍川路等主次幹道相繼建成,“一刻鐘”快速交通網初步形成。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濱湖、高新區、龍崗、北城等重點片區主幹路初具形態;市區道路長度由2005年的1467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2923公里,年均增長9.9%。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間,地鐵也逐漸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如今,軌道交通1號綫已有多列列車出廠下綫,隧道實現洞通,正在加緊鋪軌,站點裝修如火如荼;2號綫隧道挖掘也已經超過了六成,3號綫全面開工。 基礎設施 綜合服務能力中部排名第二 良好的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是城市發展、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十二五”期間,合肥市大力投入水、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新建、改建和升級一大批廠站、管綫和設備,確保市政配套供應安全可靠。 合肥建設了七水廠二期和八水廠,謀劃龍河口引水等保障項目;大力推進“氣化合肥”,加快改造城區老舊管網,僅燃氣管網改造項目就有60個,總長20.2公里。 過去的這五年,合肥公共設施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公共設施綜合服務能力在中部地區排名第2位;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公益性公共設施數量增加,服務能力增强,輻射半徑更合理,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等一大批重大工程,提升了城市面貌。 十二五末,合肥市還啓動了地下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完成城市地下管綫普查工作,幷啓動4個區域地下綜合管廊樣板工程試點建設,其中近期規劃建設46.9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