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繼續溫和復蘇,但復蘇的基礎還不够穩固,仍面臨許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的主要特點
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出現分化迹象
美國經濟穩步復蘇。儘管大雪等極端惡劣天氣對美國經濟復蘇産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幷未改變美國經濟持續改善的基本態勢。在嚴寒天氣過後,美國經濟數據不斷走强。市場調查機構馬基特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美國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由1月的53.7大幅回升至57.1,創近4年來新高,3月小幅降至55.5。同時,1至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總體持續回升,3月大幅回升至82.3,創2008年以來的新高。這表明美國經濟總體上繼續穩步復蘇。隨著經濟持續復蘇,美聯儲3月19日决定從2014年4月起每月將資産購買規模進一步削减到550億美元,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歐元區經濟緩慢復蘇。由于德國經濟的穩健表現以及法國經濟由停滯轉爲小幅擴張推動,歐元區經濟繼續緩慢復蘇。今年1月,歐元區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升至54.0,創32個月以來的新高,雖2月和3月小幅降至53.2和53.0,但仍高于預期。同時,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月份小幅下滑後,3月大幅回升至2007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表明歐元區經濟復蘇的動能可能略有增强。歐央行3月22日表示,歐元區經濟正在溫和復蘇。爲保持金融穩定,支持經濟實現持續復蘇,歐央行繼續維持低利率政策,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環境。
日本經濟復蘇乏力。今年2月,日本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從今年1月的56.6降至2月的55.5,7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回落,且3月進一步下降至53.9。同時,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38.3,連續3個月出現下滑。加之消費稅稅率在4月從5%提高至8%,可能對經濟産生一定的緊縮效應。這預示日本經濟復蘇的動能將有所减弱。爲最終擺脫通縮和促進經濟復蘇,日本央行2月18日宣布繼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同時决定將原本于3月底到期的“融資支援基金制度”延長1年,以鼓勵銀行業繼續向企業放貸。
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面臨不同程度的下行壓力
印度經濟出現企穩迹象。今年1月,印度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回升至51.4,2月進一步升至52.5,創1年來新高,3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雖降至51.3,但仍連續5個月處于榮枯臨界點上方,預示經濟出現企穩迹象。巴西、南非經濟增長乏力。巴西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雖回升至榮枯臨界點上方,但3月份的最高值也僅爲51.0,加之1至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巴西近期經濟形勢不太可能出現明顯好轉。南非2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較1月回升至榮枯臨界點上方,達到51.5,但3月降至50.2,表明經濟回升的動力依然不足。俄羅斯經濟下行壓力明顯。1至3月,俄羅斯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仍然處于枯榮臨界點下方,連續5個月低于臨界值,表明其經濟仍可能繼續下行。
與此同時,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仍面臨較大通脹壓力。俄羅斯1至2月通脹率分別爲6.1%和6.2%,均高于4.5%至5.0%的通脹控制目標。墨西哥1至2月通脹率分別爲4.48%和4.23%,持續高于其央行設定的3±1%的通脹目標上限。土耳其通脹壓力繼續增大。1至2月,通脹率分別爲7.75%和7.89%,連續3個月處于上升趨勢,且明顯高于5%的通脹控制目標。南非1至2月通脹率分別爲5.8%和5.9%,距其央行設定的6%的通脹目標上限僅一步之遙。印度2月份通脹率爲8.1%,較1月份的8.8%有所下降,但通脹壓力仍然較大。發達國家的財政問題有所緩解
美國順利解决了國債上限問題。2月初,奧巴馬簽署了延長政府債務上限法案,將國債上限從今年2月27日延長至2015年3月底。由于共和黨在法案中沒有附加任何條件,該法案順利通過意味著美國將暫時擺脫國債違約風險,短期內掃除了拖累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障礙,也消除了影響金融市場的一個不確定性因素。
爲穩定金融市場和拉動經濟復蘇,歐元區采取了評估銀行業資産質量以及通過歐盟結構和投資基金促進創新和基礎設施升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歐債危機有所緩解。今年以來,歐元區重債國的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下降。3月26日,意大利、西班牙等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降至3.4%左右。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美國加快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再度引發新興市場金融動蕩。隨著美國加快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元升值預期不斷增强,幷吸引國際資本加速回流美國,造成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貶值、資産價格暴跌。與去年12月底相比,阿根廷比索、俄羅斯盧布、土耳其里拉、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對美元匯率在第一季度最大貶值幅度分別爲23.03%、11.20%、8.54%和7.86%;俄羅斯、巴西、土耳其等國股市的最大跌幅分別爲17.73%、12.7%和9.75%。雖然2月下旬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出現暫時穩定,但潜在風險仍不容忽視。
新興市場國家宏觀調控面臨兩難選擇。爲應對匯率貶值、資本外逃和通脹壓力,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不斷收緊貨幣政策。1月29日,土耳其央行將隔夜貸款利率由7.75%提高到12%,以穩定本國貨幣里拉。當日,南非央行上調關鍵利率至5.5%,近6年來首次升息,以免受新興市場債券和貨幣拋售風潮的影響。2月26日,巴西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25基點至10.75%,爲去年4月以來的第八次加息。3月3日,俄羅斯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從5.5%大幅上調至7%,以抑制盧布大幅貶值、資本外逃和平抑通脹。此外,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已多次加息。雖然加息有助于减少資本外逃、穩定匯率和控制通脹,但也會對經濟産生緊縮效應,加大經濟下行的風險,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陷入應對經濟下行和加息抑制資本外逃的兩難境地。如不加快推進結構改革,有效解决經濟中存在的財政和經常項目赤字等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新興市場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保持金融穩定和應對經濟下行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發達國家的財政問題仍將制約全球經濟復蘇。儘管發達國家的財政問題近期有所緩解,但要根本解决財政問題,必須解决經濟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這困難重重,任重道遠。美國至今仍未制定出一個可信的中期整頓計劃,如何解决中長期財政的可持續性問題等尚不確定,且如何解决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有待觀察。歐元區解决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于通過推進結構改革提高重債國實體經濟的競爭力,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生産率差距,完善一體化治理機制,但短期內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導致歐債危機仍可能對未來全球經濟復蘇産生負面影響。日本將消費稅稅率提高3個百分點不足以阻止國債負擔率的持續上升。而一旦日本通脹率持續上升,將對其長期利率産生壓力,幷帶動國債收益率走高,增加國債發行成本。就目前情况看,安倍政府解决結構性矛盾的“第三支箭”恐難射出,若日本無法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復蘇,財政可持續性也將進一步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