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高速發展中暗藏隱憂 近年來,全球光伏產業保持高增長態勢,光伏產業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佔據越發重要的地位。 在過去15年中,全球光伏產業以25%的年均增長率迅速成長。2008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比2007年增加83%,達到13GW;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增長35%,達到4725MW;光伏安裝量增長35%,達到3962MW。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世界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將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占全球能源結構的10%,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5%,到2100年將達64%。 為此,當前各國政府高度重視光伏產業的發展,並把其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舉措。2004年歐洲市場開始大幅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光伏市場。2008年世界完成的裝機容量中,歐洲占了約80%;2009年全球裝機容量達到8000兆瓦,其中我國約占2%;2010年全球裝機總容量約為13000兆瓦,我國約占3%左右,有逐年增長的趨勢。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猛 在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國76%的國土光照充沛,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每平方米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達3350~8400兆焦,平均為5860兆焦(相當於199kg標準煤),每年我國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於2.4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於2008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28.5億噸標準煤的842倍。 此外,我國光能資源分佈較為均勻,與水電、風電、核電等相比,太陽能發電沒有任何排放和噪聲,應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規模並網發電和離網應用外,太陽能還可以通過抽水、超導、蓄電池、制氫等多種方式儲存,太陽能可以滿足中國未來穩定的能源需求。 在此基礎上,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取得了迅猛發展,競爭力不斷增長,產品出口更是在最近幾年內呈現激增。 2008年,中國成為亞洲吸引可持續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總額達156億美元,較2007年上漲18%,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製造基地。 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全年出口已達154.39億美元,2010年出口320.25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107.36%,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平均單價3.61美元,同比增長110.39% 。其中,2010年太陽能電池出口201.92億美元,占全部光伏產品出口約63.06%。 在太陽能電池生產方面,我國企業優勢也愈加明顯,並呈現國際化發展態勢。10年來,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41.3%,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2010年中國光伏太陽能電池產量約8000MW,占世界生產總量的50%,居世界首位。 據悉,200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僅3兆瓦,2009年已飛速增長到8000兆瓦,居世界第一,8年的時間增長了2000多倍,太陽能電池產量以10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快速增長,連續3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利潤的豐厚促使更多、更大的資金在近兩年迅速湧入光伏電池產業,其中外資投資更佔有相當比例。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實際投資額約570億元,外資、合資企業實際投資額占投資總額的37%。 目前,我國擁有35家海外上市的光伏企業,在全球前10家太陽能電池廠商中,我國佔據4席。光伏產業已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並有望佔據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 而競爭實力的增強則取決於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的穩步提高。當前,我國太陽能電池骨幹企業已經掌握了高性能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的成套生產技術,在商業化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上也取得多項突破,光電轉化效率已提高到16%~18%,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產業技術上與國際同步。 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出口額已連續6年增長較快,進口額波動頻繁(詳情見表1)。從2010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結構分析,太陽能電池和電池組出口額占73.69%,太陽能電站出口占18.9%,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河北省和上海市。 根據2010年出口統計數據,我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57.54%,一般貿易出口占39.3%。出口價格下降很快,低價競銷現象明顯。由於缺乏一些高新製造產業的支撐,我國的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基本依賴進口。許多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全面引進國外生產線或基本採用進口設備。這種現狀導致我國光伏產業被打上“代工車間”的烙印。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現擁有光伏產品出口業績的企業已達萬家,產能過剩明顯,大部分國內光伏企業還不具備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品牌。倘若不努力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創新能力,將很難跟上國際市場標準的發展,而最終可能被淘汰出局。 發展背後暗藏隱憂 毋庸置疑,中國已成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重要生產基地,並逐步形成了高純多晶矽製造、矽錠、矽片生產、太陽能電池製造、光伏組件封裝以及光伏系統應用等環節的產業鏈,一批諸如天威新能源、無錫尚德、英利等大型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自此期間躋身國際領先行列。 然而,在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後,我國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中暗藏三大隱憂。 首先,產業發展“三頭在外”,缺乏自主權。據介紹,我國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來自國外,關鍵技術設備、市場需求、原料“三頭在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晶體矽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的高端設備仍需進口,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生產設備同國外還有較大差距;部分太陽能電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擺脫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同時,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光伏產業領域迅速提升技術和不斷擴大規模。我國若在此關鍵時機稍有耽誤,將會增大差距,面臨更嚴峻的競爭。 其次,環保問題。光伏產業鏈主要涉及多晶矽原料、太陽能電池、集成組件、發電工程四個相關的行業,目前受關鍵技術和工藝技術的限制,其中重點行業多晶矽生產過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 再次,光伏產業鏈結構還不夠合理。光伏產業鏈呈現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因此做強中游、做大上游,尤其是矽材料,將是光伏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同時,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還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對外依存度較高,市場存在較大風險和競爭壓力。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約9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用於出口。一方面,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戰略新能源產業的保護,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在目前多晶矽市場價格仍處於下滑狀態的情況下,國內除個別企業外,大多數多晶矽企業在生產成本、產品質量等方面仍難以與國外抗衡。同時,國外企業紛紛加大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技術持續進步,均對我國產業後續發展形成較大競爭壓力。 二是亟待加快標準質量等體系建設。隨著產業加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逐漸暴露出一系列標準體系建設的問題:多晶矽生產還沒有統一的能耗、占地及環保標準,光伏產品和應用技術標準的制定落後於市場的發展,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尚不完善等。此外,還存在光伏產業內外缺乏有效交流互動、自律能力不強等現象,影響了光伏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雖然全球太陽能技術的專利量近些年總體保持穩定,由於科研機構的推動,近年來自中國的專利量逐漸增加。2000年以來,太陽能專利的大部分權利人來自日本,占45%;美國以21%排名第二;德國、中國緊隨其後,分別為10%和8%。截至2008年,中國太陽能發明專利排名前列的專利權人主要是學術機構,這可能是因為政府將太陽能發電技術方面的研發資金主要投向了學術機構。 四是多晶矽產業出現投資過熱傾向。受市場需求旺盛和對未來市場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判斷的雙重驅動,多晶矽近年來成為國內投資項目的熱點。調查顯示,國內多晶矽產業計劃投資總額達1340億元,實際投資額為470億元;已建成項目設計產能4萬餘噸,在建項目設計產能6萬多噸,合計約10余萬噸(目前業內投資水平約為每千噸8億~10億元)。雖然在建項目設計產能包含了擬分步實施的多期工程建設目標,但若不及時加以規範和引導,資金持續投入、大量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必然出現產能過剩現象。 縱觀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發展,挑戰巨大,但未來發展趨勢向好。應該看到,對於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中國在光伏產業的應用方面發展比較落後。2006~2008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雖然有較大的增長率,但基數很低,2008年新增安裝量只占全球的0.8%(相比中國2008年產量占全球的32.9%)。 隨著《新能源振興與發展規劃》出臺,若真能按預計的2020年目標達到20GW以上,則未來幾年,中國的光伏市場將有翻天覆地的增長,這個數據雖然比德國、美國的預測值要小(德國預測值為44GW,美國風能+太陽能為375GW,中國風能+太陽能為170GW),但卻比日本的14GW要大。 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規範行業發展,我會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著眼未來能源戰略,高度重視光伏產業。縱觀近現代歷史,每次經濟蕭條後的復蘇,都會出現一些新技術、新產業和新觀念,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繼續發展。在本世紀,光伏技術基於其技術先進性、資源無限性和綠色環保性等特徵,無疑是下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核心,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將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國家戰略。 二、迅速制定上網電價補貼細則,啟動“上網電價法”。只有在市場形成的初期打破市場規律,積極對並網電價進行補貼,對國內太陽能企業給予實質性的激勵,才能迅速培育市場,形成有自我完善機制的國內太陽能市場。這不論從我國光伏產業的長遠戰略考慮,還是從順利渡過全球金融危機的短期策略考慮,都是科學、可行的。因此,法規的出臺在當前尤其顯得必要和迫切。《上網電價法》在其他國家應用上具有巨大推動力。 三、加快啟動國內市場,鞏固擴大國外市場。中國必須實現從光伏製造大國向應用大國的戰略轉變。但這對目前的中國來說並非易事。慶倖的是我國出臺的一系列提振新能源產業的政策都讓光伏產業從中受益。其中最為直接的則是,“太陽能屋頂計劃”的實施。太陽能光電建築作為整個光伏產業終端環節,一旦大規模啟動,也將直接影響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矽生產企業。 在國內光伏產業全面發展的同時,光伏市場發展卻嚴重滯後。目前國內生產的95%以上的太陽能電池出口,國內市場開拓十分困難,市場份額提高異常緩慢。近期應在難以建設電網或水電站的無電地區,加快建設光伏電站和推廣戶用光伏系統;中期應隨著光伏發電成本趨近銷售電價,首先擴大建築屋頂和建築一體化並網光伏市場,並穩步建設地面並網光伏系統;遠期應隨著光伏發電成本接近常規發電成本,全面擴大各類並網光伏市場。 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境外上市、並購和建廠等方式,鞏固和發展國際市場;增強產業安全防範意識,密切關注國外政策和市場競爭環境動向,確保我國光伏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四、規劃、管理、技術急需強化。首先,應該提高《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有關光伏產業的發展目標規劃;其次,應該組建更高級別的政府專門管理機構加強規劃和管理;最後,應該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但是要短時間在國內市場立刻啟動也是不太可能的,需要不斷努力。包括提高其在發電總量中的指標比重,同時通過補貼政策支持、鼓勵太陽能發電並網,鼓勵創新等等。 五、增強行業合作與自律。為加強產業協作,促進行業規範發展,建設我國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根據國內光伏企業的意願,機電商會成立了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旨在為行業發展搭建公共平臺,推動產業上下游協作,加強行業內外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促進國內光伏產業的推廣宣傳和政策溝通,共同應對國際產業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