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數據中心

5月宏觀數據疑似提前走光 洩密無異於公然搶劫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6-14

5月宏觀數據疑似提前走光 洩密無異於公然搶劫

        除了核心數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加息宏觀決策也被認為是疑似洩密的重災區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國家統計局將按計劃於6月14日公佈5月份中國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前,和以往一樣,5月CPI等核心數據已經在網絡上頻頻疑似提前“走光”。

        有關專家向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相關人員的職業操守建設和輿情監控,對屢屢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調查,切斷數據洩露的黑手。

        5月數據再引網絡集中“走光”

        6月8日,路透社再次搶先發佈我國經濟數據,預測中國5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漲5.4%,將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與此同時,網絡上各位“經濟學家”和各家投資機構乃至網民對於最新宏觀經濟數據的預測也熱火朝天。

        與此類似,彭博也在其終端上發佈稱,經濟學家對宏觀數據的預測值顯示,5月份的中國CPI同比漲幅為5.5%。而根據“中國網事”記者掌握的數據,另有四家國內外證券機構對5月份的中國CPI同比漲幅也為5.5%,高達三家機構對5月PPI的預測為同比增長6.4%。

        新浪微博上,證券市場資深分析師黃碩寫道:“明日上午10點將公佈的5月CPI似乎已經沒有太大懸念——目前市場對於該數據的一致預期是5.5%,高於4月份的5.3%。”

        而上週五A股在最後一個小時的交易時間內“意外”地大幅反彈、上證綜指迅速上漲30餘點也被網民看做是“5月CPI數據外泄”的證據。網易佛山網民說:星期五的股市最後一小時起死回生,估計數據又提前泄了。網民“火花遙遠”表示,自己已經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這次預測得准不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市場“競猜”宏觀經濟數據了,而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外國媒體及相關機構對我國經濟數據的預測準確度相當之高,堪比“章魚哥”。2008年以來,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准地“猜”對了我國的月度CPI數據。

        中國的核心經濟數據屢屢提前“走光”之後,統計局權威發佈的公信力受到極大質疑。網民“Ni”認為,宏觀經濟數據屢屢“被猜中”,可見數據的保密乃至公信力都令人難以樂觀。

        核心數據屢屢提前“走光”令人觸目驚心

        雖然此前傳出“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員已經因為洩露宏觀經濟數據相繼離崗”消息僅僅涉及到國內部分宏觀數據的洩密,但“中國網事”記者的調查顯示,形形色色的經濟數據甚至宏觀決策洩露時有發生。

        比如,一家國內知名券商負責宏觀研究的研究員多次在國家統計局月度宏觀數據公佈的前一兩天,通過短信向“中國網事”記者詳細告知了第二天將要公佈的所有數據,雖然標明“傳言”,但都與之後國家統計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絲毫不差。

        這樣的傳言已經成為市場的一種習慣。每當數據發佈之前夕,各種傳言開始在市場裏散播,而這些傳言的共同出處都是“消息人士”。

        今年年初,由於調整權數,備受市場關注的CPI數據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市場眾多機構預測1月份CPI同比將超過5%,而當時經濟學家們對於1月份的CPI預測均值甚至達到了5.4%。

        當時,隨著CPI數據公佈日子的日益臨近,各種傳聞再次來襲。在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1月份CPI的前一天,“中國網事”記者採訪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時得知:“之前傳聞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現在還有一個版本是4.9%,因為統計局調整了權重。”在第二天公佈的統計數據中,1月份CPI與這位經濟學家所說的傳言完全吻合。

        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加息宏觀決策也被認為是疑似洩密的重災區。從股市的直接反應看,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開啟加息週期以來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隔在春節長假之後,其他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個交易日有所反應。

        “中國網事”記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數據的人士詢問消息的出處,答案均模棱兩可:朋友、同學都有可能成為消息的來源。比如,一位曾經身為某知名大學金融學博士的某研究員,因為有供職於人民銀行的同學,提供的數據也被認為更具有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研究員、經濟學家,更是能準確預測,甚至是提前獲知經過調整的數據。

        除此之外,一些熱衷於出席各個研討會、投資策略會的“國字號”專家學者,有時也會在對媒體的閉門會議上不經意間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數據。

        “數據反腐”已成反腐新課題

        在宏觀經濟數據公信力受到公眾質疑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微博專欄)認為,關鍵經濟數據和決策的洩密不僅會給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國內的經濟研究水平倒退。“從對金融市場的負面影響看,由於各種傳聞、消息人士的出現,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場走勢的宏觀經濟數據,在資本市場中成了信息占優一方獲取利益的籌碼。”

        趙錫軍告訴“中國網事”記者:“以CPI為例,由於這一數據和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收益率密切相關,因此從事債券交易、研究的人員都會緊盯這一數據。大多時候,機構在正式數據公佈之前,就會根據提前得知的消息佈局市場,這也是眾多機構、人員不惜代價提前獲取數據的原因所在。”

        在今年1月份4.9%的CPI數據公佈前一天,一家貨幣經紀商的固定收益市場日評中如是寫道:“今日受CPI低於預期傳聞和資金面寬裕的影響,AA級以上的長期短融交投較活躍,收益率小幅震盪。”而當記者在2月15日數據公佈之後和交易員交流時卻發現,原本應該對債券市場產生明顯影響的低於預期的CPI數據,最終的結果是“跟之前聽說的數據一樣,因為有過準備,對市場影響不大”。

        另一方面,對於看著CPI變動炒股的普通散戶來說,信息的不對稱對他們的心理影響顯然更大。網民“泓旭666”感慨,宏觀數據洩密背後潛規則和利益鏈條令中小投資者有“我為魚肉”的感覺。

        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認為,數據洩露在當前虛擬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會造成市場不公平。“通過這種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所謂信息優勢無異於公然搶劫。”但他也表示,從原始數據,到數據生成,再到數據發佈,整個鏈條的內部周轉時間較長,確實容易出現洩露的情況。

        數據洩密導致國家權威性下降,對於市場的公正性形成挑戰,業內人士應從制度建設和自律要求兩方面著手,加大對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

        中國社科院人民財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國賢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來國家統計局數據不斷發生“未卜先知”的情況,數據反腐已經成為反腐敗的新課題。

        趙慶明認為,制度建設是防止數據洩露的最主要保障,應當通過設立更為嚴格的統計數據發佈制度保證數據發佈的保密、公正。“此外,相關部門通過縮短數據採集、製作到發佈的流程,減少涉密人員的範圍,也可以達到減少數據洩密的可能。”

        市場人士認為,相關工作人員的自律要求也應該更為嚴格。在數據發佈之前,通常可以接觸到數據的都是國家公務員,通過考試、層層選拔的國家公務員,理應在自律方面有著嚴格要求。
打印】【關閉
上一篇:
智能電網“十二五”中國電力市場需求分析
下一篇:
德國預計2025年經濟零增長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