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數據中心

廣州餐飲用工缺口達10萬 “用工荒”成常態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6-10

廣州餐飲用工缺口達10萬 “用工荒”成常態

        廣州四萬家餐飲企業正面臨嚴重缺工問題。據廣州市餐飲協會的不完全統計,行業整體缺工數量在三成以上。廣州餐飲協會會長區又生提醒:“餐飲業的缺工是一個導火索,由此產生的種種問題必將導致‘食在廣州’面臨服務危機,廣州餐飲業有萎縮的危險。”

        “用工荒”已成常態

        收入已無吸引力,領班幹的還是服務員的活

        根據廣州市餐飲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11年以來,廣州市4萬多有證餐飲業用工缺口已經達到三成以上,粗略估計最高峰的缺口有10萬人左右。“用工荒”對於廣州餐飲業已經成為常態。

        日前,劉小姐和家人在黃埔大道中的一家中高檔粵菜館吃飯。驚訝地發現大堂裏站著五六名經理,但是服務人員只有四五名,而那間酒樓大廳的餐桌最少有20多張。吃飯期間,服務人員忙不過來,經理們還要幫著上菜、傳菜,等上菜的時間也非常長。“最讓人覺得難受的是,這些服務人員明顯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上菜時手指都伸到菜裏啦,而且打包的時候用手直接擦筷子。”劉小姐過去經常出入中高檔粵菜館,深感現在難尋往日的高素質服務。

        每週都在東山口附近的四川飯店小洞天吃飯的鄭女士一家也發現,近幾個月,飯店裏的人手明顯不夠,經理常常要幫著上菜,收桌子,等菜的時間也比以前長了,服務員還經常出錯。

        廣州酒家集團總經理助理趙利平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一般中高檔的餐飲企業,都有相應的服務人員配置的行業規則,一名大廳服務人員要服務1.5張桌子,房間則是3個人看兩間房。“有的餐飲企業招不夠人往往經理還要幹服務員的活。還有的企業為了留住人,就給服務員升級變成領班之類的工種,他們與服務員穿的衣服不同,讓人看上去好像都是管理人員,其實還是在幹服務員的活。”趙利平說。

        “我們日常所有的人力只能滿足70%的餐桌需求。”一家知名西餐廳的經理說,“招聘信息常年有效。以前我們的服務員和迎賓員要求較高一點,一般是18—25歲的女孩子,但是現在放寬了條件,也難招到人。”

        走在廣州環市東路和體育西路,隨處可見小餐館大門上,都貼著招聘廣告。從字跡的褪色程度看,貼上去的時間應該不算短了。記者現場調查了近百家餐飲企業,每家都在招工。當記者詢問是否要招工時,不少酒店的部長還熱情地留下名片,希望記者能幫忙介紹工人前來,急切之心可見一斑。

        收入已無吸引力

        “招工難”已引發惡性循環

        “目前,廣州餐飲業的普遍月工資在1500元到1800元之間,酒店還會更高一些。但即便如此,當前的不少‘80後’、‘90後’還是嫌收入低,太辛苦不願意幹。”廣州餐飲協會秘書長倪宏分析,一方面內地的城市迅猛發展,不少工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工作,比如在重慶的餐飲業打工的平均工資也有每月1300元,他們自然不願意背井離鄉來廣州打工;另一方面廣州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外來工很難找到負擔得起的房子租住,迫使他們對薪金的要求比較高。兩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令餐飲業這種需要大量普工的行業面臨招工一年比一年難的問題。

        “缺人自然帶來不良的服務,服務差導致生意不好,企業收入少了工資給不起,更難請工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區又生告訴記者,“‘食在廣州’面臨萎縮的危險,而餐飲業的‘招工難’問題肯定會加速這一危機的爆發” 。

打印】【關閉
上一篇:
避免火拼大品牌 定制傢具企業要走特色路
下一篇:
德國預計2025年經濟零增長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