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發展鋁鎂合金助力航空產業
曾有著十幾年高新開發區研究與領導經驗的金乾生,對民營企業有著極深的認識,在很多場合,金乾生都是民營企業強力推薦者和鼓吹者。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初級階段,在工業化的開始階段,民間沒有那麼多的資本,也沒有那麼多的力量去建設鐵路、礦山、鋼鐵、電信等基礎工業,所以需要國家支持,所以市場主力一定是國有企業。到了發展的中間,它會逐步走一條路叫國有企業民營化,就是要從國有起步逐步走向民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經濟發展的必然。這已被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和經驗所證明。 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探索、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也一直發揮著非常重大的作用,這些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在航空體制創新當中民企也應該充當先鋒。 業內人士認為,美國和歐盟的成功經驗也都表明,現代航空工業體系,既需要國家的規劃與推動,也必須要有民間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 當民營企業天生的市場活力與靈活機制,在西安航空基地尋找到了適合的環境,資本與技術結合的魔力開始顯現。 西安四方集團是一家有著近20年歷史的電力監測行業知名企業,由於看中了西安航空基地發展環境和看好航空產業的未來,2006年入園,在基地的撮合和幫助下,“輕質高強度鎂鋰合金材料”項目在2010年取得突破。新型鎂鋰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強度、高塑性、抗腐蝕性強等特點,是當今世界上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可替代目前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的鋁材及其他鋁合金材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據介紹,目前,在美國1公斤鎂鋰合金售價在2000美元以上,而該項目生產的鎂鋰合金價格不到其10%。不僅打破了國外同行業的技術封鎖,還填補了我國新材料方面的一項空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家工信部確定為重點產業振興項目。預計達產後銷售額可超過10億元。現在該集團在基地已成立了3家公司並參股多家公司,分別進入了鎂鋰合金、無人旋翼機、航空檢測等領域,集團的發展重點也轉向了航空領域。 西安康鋮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數控機床製造為主導的民營企業,也是沿海航空製造企業向內地轉移的典型案例。康鋮公司投資初期是在“西安航空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獨立廠房進行生產,這是西安航空基地為了解決入區企業前期資金困難,投資建廠房並用較為低廉的價格出租給入區企業。 依託于西安航空基地完善的產業鏈和深入超前的企業服務與信息服務,該公司很快融入了航空產業鏈,通過承接國內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成為西飛公司等國內知名航空企業的配套供應商。2009年11月,康鋮公司追加投資1.2億元在西安航空基地購地建設廠房,擴建生產線,在良好的產業環境中迅速成長壯大。 西安航空基地通過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和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通了一條通往萬億市場的通道,吸引了大批民營企業以及來自英國、德國、韓國、西班牙等國家的知名企業在這裏投資興業。 截至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區內註冊的348家企業中,85%以上是民營和外資企業,這個比例在國內開發區是少見的,在航空類開發區中更是前所未有。航空基地現在正在積極籌建“中小航空企業工業園”,爭取為更多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進入航空產業搭建更順暢的平臺。 目前在西安航空基地,民營企業主要以三種方式涉足航空產業。 第一類,基地聚集了亞洲最大的飛機防冰/除冰液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8萬噸模鍛液壓機、民用飛機飛行模擬器、高性能碳纖維、高強度輕質鎂鋰合金、高性能撓性覆銅板複合材料等一大批這樣技術成熟、質量過硬的大項目,提供飛機零部件、航電系統、航空測控產品等設備,為龍頭航空企業做轉包生產。 第二類,企業的投資人往往具有敏銳的市場戰略眼光,經過對中國航空市場的研判,利用航空基地龐大的航空產業集群和完善的產業鏈,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搶佔通用航空空白。比如目前航空基地已經有十餘家通用航空企業。 隨著市場的發展,下一步將實現零部件的國內配套。陝西九天通用航空服務有限公司投鉅資進行GTGA-K22型載人氦氣飛艇的研究設計和生產,將填補我國多人承載氦氣飛艇的空白,為航空旅遊業提供高端旅遊產品。 第三類,企業是瞄準中國航空產業即將來到的“井噴”,提前著手拓展航空產業鏈,開展飛機維修、飛行員培訓、空地勤人員培訓、航空旅遊博覽、私人飛行服務等配套服務產業。 目前區內已有2家飛行學院、3家通用航空俱樂部在開展飛行員商照和私照的培訓,陝西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商照飛行員將從這裏起飛。另外一批民營投資者正在與航空基地就飛機維修、航空物流、機場建設等配套服務項目進行洽談。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十五屆東西部經濟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西安航空基地簽約總金額達到105.55億元。 當全國各地還正在想佈局航空產業時,人們發現,西安航空基地已經不事張揚、默默前行了6年,悄然間完成了華麗蝶變,國內外各種項目紛至遝來、目不暇接。記者在採訪中不止一次聽到了“航空產業特區”的說法。 特區,這個現在已經被許多國家所仿效創新之舉,對於已走過30多年改革之路的今天的中國大局來說,其整體價值或許不再,但對於30年後才涉“改革深水”、處處凸顯“特性”的中國航空產業來說,一個“特區”的標本實踐或許頗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