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平淡迎來“天氣市” 豆類延續震盪走勢
2011年6月初,豆類先漲後跌,繼續震盪走勢。上周,美豆指數周漲幅約0.55%,大連豆指數周漲幅約0.6%(以收盤價計)。6月6日,美豆下跌回吐前面三個交易日漲幅,跌幅1.95%;端午節後,國內連豆受到美盤影響,承壓低開,回補前面兩個交易日的跳空缺口,減倉震盪,全天圍繞均線上下波動。截至6日收盤,主力1201合約收於4475元∕噸,跌0.53%,持倉約34.8萬張,低於前兩個月的月均持倉量(約38萬張)。昨日減倉約2.9萬張,為近一個多月來單日持倉降幅最大,可見資金有所流出。結合盤面情況,同時基本面消息相對平淡,筆者認為豆類短期內依然維持震盪走勢。
首先,南美大豆豐產依然壓制豆類上漲走勢。巴西大豆收割完成已經上市銷售,目前銷售進度良好。據分析機構Celeres最新消息稱,巴西大豆銷售進度依然快于去年同期水平:截至6月3日,本年度大豆銷售完成69%,高於上年度同期的61%,但符合歷史均值。同時,巴西貿易部6月1日公佈的數據也顯示該國5月大豆出口較上月增加,5月大豆出口跳升至530萬噸,較4月增長5.1%,創下2011年迄今為止最佳月度貿易盈餘。阿根廷大豆收割季節晚于巴西,不過目前阿根廷主要大豆種植帶的大豆種植戶也已經完成2010/11年度大豆收割。據阿根廷農業部在其最新作物報告,截至6月2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南部的Tres Arroyos晚播大豆收割幾乎完畢,收割面積達到播種面積的90%。農戶收割面積占大豆播種總面積的95%,較前一周提高3%。所以,南美大豆的風調雨順為2011年度全球大豆供給產量帶來福音,但是產量的充裕同時壓低了大豆價格。
其次,在南美大豆收割上市的同時,北美大豆又開始了新一年的播種生長。在這期間,“天氣”又將會成為主導市場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前期冰凍和潮濕天氣有所緩解,乾旱天氣籠罩美國中西部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美國上周大豆種植進度加快。據美國農業部(USDA)在每週作物生長報告中公佈,截至6月5日當周,美國大豆種植率為68%,前一周為51%,去年同期為83%,五年均值為82%;生長方面,截至6月5日當周大豆出芽率為44%,前一周為27%,去年同期為63%,五年均值為61%。可見,雖然上周美豆播種生長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依然明顯低於去年同期和5年均值水平,預計美豆預估種植面積的減少、美豆生長情況等因素對於豆價走勢會起到支撐作用。
最後,調控政策繼續影響國內豆價走勢。從去年11月開始的食用油限價令一直壓制著油脂價格上漲。限價措施下,國內豆油壓榨行業生產意願低迷,壓制虧損局面導致整體大豆進口放緩和港口庫存堆積。目前來看,限價令的適時退出會為市場帶來利好。
綜上所述,由於5月份美國農業部(USDA)供需報告缺乏指引,豆類基本面消息較為平淡,利多和利空消息並存,豆類走勢以震盪為主。目前依然維持豆類上漲趨勢、下跌空間有限的判斷。6月以後,豆類預計迎來“天氣市”,繼續震盪築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