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國際視點

全球醫藥消費近1.1萬億美元 新興市場八成為仿製藥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6-9

全球醫藥消費近1.1萬億美元 新興市場八成為仿製藥

        2011年6月8日,IMS醫療健康信息學院最新研究報道顯示,至2015年,全球藥品消費將達到1.1萬億美元,這項數據反映出全球藥品消費未來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3%~6%,較之於過去5年6.2%的增長相對緩慢。

        根據《全球藥物使用:2015展望》研究,美國藥物消費的低增長水平、成熟市場專利過期的持續影響、新興醫藥市場需求的持續堅挺以及若干國家的政策導向變化等,都將成為影響未來增長的關鍵因素。

        “未來藥品消費水平對成熟以及新興市場的醫療保障系統和政策制定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知名專家Murray Atiken指出,“以往的消費模式對2015年預期增長水平的指向性是有限的。成熟和新興醫藥市場動態的驅動,正使患者及消費者在品牌藥品和仿製藥的消費結構上發生著快速轉變。”

        全球醫改令品牌藥降價

        2010年全球發佈的一系列政策都將對未來5年的醫藥消費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包括:美國通過的平價醫療法案把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擴大了2500萬至3000萬人;中國的藥品價格控制政策用以確保醫療普及可持續發展性;日本在創新藥物的保護政策下首次推出降價政策;西班牙和意大利對仿製藥和專利過期藥物進行降價;以及德國的新藥品強制成本效益評價。

        仿製藥或將全面越升

        據統計,2005年至2010年品牌產品的專利過期令消費者節省了540億美元。與此同時,至2015年,該項淨節省將逾980億美元;加上在仿製藥上220億美元的花費,2015年專利過期將為消費者節約總計1200億美元。隨著大批品牌藥的專利過期,仿製藥在一些疾病治療領域裏將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以仿製藥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為例,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的增長則將放緩至2%~5%;血脂調節劑的支出可從2010年的370億美元下降到現今的310億美元。

        不過2010年直至2015年,品牌產品在成熟市場上的銷售表現依然可基本持平,但縱觀全局,全球品牌藥物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70%跌至了2010年的64%,且這個比例估計在2015年仍將繼續下降至53%。儘管新興市場中品牌產品增長態勢穩健,而到2015年新興市場80%的藥品消費屆時將轉移到仿製藥上。

        此外,生物仿製藥發展也十分迅速。據統計,至2015年,每年消費者在生物仿製藥上的花費將會超過20億美元,或者占到全球生物製劑總支出的1%左右。新型生物仿製藥預計將在2014年進入美國市場。歐洲市場也將引入其他生物仿製藥品。這將令生物仿製藥在2010年31.1億美元的消費基礎上加快步伐。

        新療法帶動新興市場

        對於品牌藥生產廠家來說,開發新療法才是制勝之道。近年來,新興市場的迅猛增長也得益於新療法的出現。

        最近發佈的以及即將發佈的新藥將以延長病患的生命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為病患提供重大的、全新的治療選擇。其中包括:多發性硬化症口服藥物,療效更佳且用藥便利;兩項近期推出的心律不齊療法,近十年來首次擴大了該領域的治療選擇;提高了存活率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的療法;個體化醫療的突破性進展:前列腺癌的第一個疫苗等。

        據統計,在2015年,新藥物依然受到歡迎。已被廣泛採用的靶向治療仍然保持著5%~8%的緩慢增長;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斷上升以及新的口服抗糖藥物的出現,糖尿病的開支增長約在4%~7%左右。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新興市場在藥品上的消費預估將達到2850~3150億美元,相較於2010年的1510億美元翻番。這一結果得利於強勁的經濟增長和政府對擴大醫療途徑的扶植。據預測,到2015年,新興市場藥品消費將接近美國的水平,超越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成為第二大藥品消費市場。
打印】【關閉
上一篇:
全球藥用精細化工業市場漸別低迷期
下一篇:
2025年德國汽車貿易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