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外資藥企生產轉移 中國亟待提高監管門檻
近年,全球大型制藥企業綜合生產成本、市場增長等因素,不斷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相對而言,外資藥企普遍強調低碳化管理。 生產轉移包括兩部分,一是製劑生產轉移,另外則是化學原料藥生產轉移。在製劑部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RDPAC 37家會員公司中70%以上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基地,工廠數量達到49家。 目前,合資和獨資類醫藥企業數量約占我國醫藥企業總數的30%,銷售額占整個醫藥產品銷售額的26%~27%,是中國醫藥市場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說,除德國、荷蘭、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還保留一些原料藥生產項目外,其他許多企業已不在歐洲本地生產原料藥,特別是青黴素工業鹽類等大宗原料藥。據醫保商會統計的數據,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學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目前可以生產化學原料藥近1500種,總產量約80萬噸,出口比重超過1/2。 RDPAC對8家會員公司進行的《制藥企業質量體系調研》顯示,2006年到2008年期間在新建EHS(環境、安全、健康)基礎設施上,有1家公司投資超過1000萬元,1家公司在500萬到1000萬之間,另外5家公司也各有不超過500萬的投資用於EHS基礎設施建設。同樣8家企業當中,3家每年各投資不超過100萬元維護EHS基礎設施,其餘5家的維護費用都在100萬到200萬元之間。 當大部分內資藥企還在苦惱於如何減少污染排放時,外資藥企卻已經開始提倡“低碳化管理”理念,“在藥品的整個生命週期當中實施節能環保”。 “從重點關注排放達標到強調‘藥品生命週期低碳化管理’,全球大型制藥企業的視角從局部擴大到了整體,從單一環節擴展到全鏈條。”美國強生制藥、RDPAC制藥企EHS小組特別顧問翁福宜說。 “藥品生命週期低碳化管理”強調在研發、生產、分銷、使用和回收(拋棄)各個環節實現低碳、環保。 具有溫室效應的二氯甲烷曾被廣泛應用于藥品包衣的製作當中。現在,制藥企業已用其他環保溶劑替代了二氯甲烷,從源頭上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另外,跨國制藥企業所實踐的“綠色產品”理念,要求其嚴格審查包括原料藥廠家在內的所有外包項目供應商,並確保他們達到與本企業同等的節能環保標準。因此,中國以生產高端原料藥為主的海正藥業、華海藥業以及東陽光藥業等,均需要通過FDA/歐盟國家相關認證才能將產品供應給跨國藥企。 RDPAC期望,中國政府能不斷嚴格相關法規和監管,在政策方面給予相應的鼓勵促使企業主動節能減排,提高環保標準,儘快使藥品低碳化管理的理念能夠深入到制藥產業鏈上的每一家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