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遼寧沿海經濟帶拉動海洋產業加快發展 2011年6月2日,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確立後,已經有效地帶動了遼寧的陸地經濟快速發展。 遼寧沿海經濟帶不僅要實現拉動內陸,同時也要實現拉動外海,促進我省海洋經濟發展。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遼寧的海洋資源,切實使“海上遼寧”戰略向縱深挺進,拓展效益增值空間,對促進我省現代海洋經濟迅速發展、調整我省海洋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轉變海洋產業發展方式、減少經濟發展對海洋非再生資源的依賴和使用量、強化對海洋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持,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此,“十二五”期間,我省應儘快形成以遼寧沿海經濟帶為軸線的海陸雙向牽動、對翼發展的戰略格局。 遼寧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海洋區位優勢明顯,海洋科技實力雄厚,海洋經濟增速顯著。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確立後,已經有效地帶動了遼寧的陸地經濟快速發展。到2010年底,遼寧沿海經濟帶確定開發面積約701平方公里,重點建設造船、石化、先進裝備製造業等產業,已吸引投資項目437個,總投資額達到1265億元。因此,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好我省的海洋資源,切實使“海上遼寧”戰略向縱深挺進,拓展效益增值空間,對促進我省現代海洋經濟迅速發展、調整我省海洋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轉變海洋產業發展方式、減少經濟發展對海洋非再生資源的依賴和使用量、強化對海洋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持,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省海洋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海洋經濟增速快,成為我省經濟加快發展的增長點。“十一五”是我省海洋經濟實現數量積累、領域拓展和規模擴大的成長初期。目前我省已形成海洋漁業、海洋交通、海洋油氣、海洋造船、海洋鹽化工業、海洋旅遊等六大海洋經濟支柱產業,海洋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海洋產業總產值每年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長,從1996年的 207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3000億元,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到16.7%,沿海地區社會生產力、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因此,全省海洋產業發展較快,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經濟在全國舉足輕重,位次亟待大幅度提升。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我省海洋產業產量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省海洋產業產值位次在全國排名中有所提升,但總的來說,變化不大。廣東海洋產業產值一直居於領先地位,浙江、福建、山東、上海等處於第二集團,我省同天津、海南等則處於第三集團。 “十一五”期間我省海洋產業產出量,尤其是水產、造船、港口、海洋運輸、濱海旅遊等實現了加速增長,據2010年數據統計,遼寧省海洋經濟總產值完成3000億元,同比增長20%。主要海洋產業依然是漁業、油氣業、旅遊業、鹽業、船舶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其中水產和造船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但位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造船業,現已跌出全國前三位,位於江蘇、浙江、上海之後。 以科技為支撐的海洋經濟比重需要加快發展。與我國海洋大省廣東相比,我省海洋經濟產值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值空間很大。2010年廣東海洋經濟總產值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7.8%,約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5,連續16年位居全國首位。而我省海洋經濟總量與廣東省差距較大,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我省與廣東省在海洋產業結構上差距很大。2009年廣東省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分別為3.5∶45.8∶50.7,而我省比重分別為13.1∶46.0∶40.9,相比之下,我省第一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並且海洋產業結構變動速度也相對較慢。特別是我省新興海洋產業,除了海洋工程建築業和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有初步發展外,海洋醫藥生物產業和海洋電力產業等新興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我省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海洋產業結構大調整,依託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打造海洋科技產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新興海洋產業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加快我省海洋產業經濟發展構想 確立以遼寧沿海經濟帶為軸線的海陸雙向牽動、對翼起飛發展戰略。 “十二五”期間,我省應充分發揮港口資源豐富的優勢,科學有效地整合全省港口資源,形成群體效應,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重點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等類型的開發區,以港口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綜合運輸體系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支撐、海陸腹地為依託,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東北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在大力發展陸地經濟的同時,逐漸拉動沿海城市港口經濟發展,進而帶動濱海經濟發展,最終拉動海洋經濟發展,實現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 儘快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我省海洋產業結構升級。 一是圍繞我省優勢海洋產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改造,實現產業升級。 “十二五”期間我省要圍繞海洋水產業、船舶修造業、海洋油氣業、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制藥、海洋環保和海洋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海洋高新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借助沿海經濟帶發展臨港產業和資源開發產業的機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海洋產業科技含量,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其中,以技術提升傳統海洋產業的突破口要放在重點提高海洋水產業的技術水平上。海洋水產業是遼寧海洋龍頭產業,在我省海洋經濟中占比重較大,占35%,目前我省海洋水產業的發展態勢表明,在今後較長時間內,其仍然將在我省海洋產值中保持很高的比重。為此,要高度重視人工養殖與淺海生物開發利用的科技含量,努力實現海洋水產養殖的現代化和生態化。 二是大力組織開展海洋科技與經濟的對接活動,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強海洋科技開發企業與國內外、省內外科研單位的聯繫與合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我省要為海洋科技成果孵化提供相應的政策和環境,加強產學研合作,從而充分發揮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整合海洋科技力量,創辦海洋工程技術中心。 三是根據全省海洋經濟發展區域佈局的要求,重點建設省級科技興海示範基地。突出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快海洋高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基地真正成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集中區域。培育一批海洋科技企業,並使之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四是加快發展海洋教育事業,提高我省海洋科技的總體素質和水平。積極培養引進海洋科技人才,建立海洋研發中心,強化和擴大各綜合大學涉海院系建設,培養海洋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海洋產業大軍;選派優秀中青年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到國外學習培訓。 大力發展海洋產業集群。依託沿海經濟帶,我省應在沿海地區逐步形成臨港產業集聚帶、資源開發產業帶和沿海旅遊觀光產業帶,使運輸業和沿海旅遊業逐漸成為遼寧海洋產業的主導產業之一。此外,可在有條件的濱海灘塗上建立一些海洋科技產業開發園區,集科研生產、休閒娛樂為一體,建設新興海洋產業的孵化基地和示範基地。 重點突破,加快新興海洋產業發展。 要重點發展以海水養殖業和海洋藥業為內容的現代海洋生物產業,定位于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發、應用和轉化,並逐步發展成為海洋生物產業基地,尤其海洋生物藥業發展迅速,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遼寧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蘊藏量以及有別于其他海洋省份的珍稀物種分佈等,為我省大力開發研究海洋藥物奠定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遼寧還擁有40多家醫藥類高校、科研單位,有3000多名產業中高級科研人員,技術力量較為雄厚,醫藥技術創新體系也較為完善。另外,一些新技術的突破,例如,新型海洋生物農藥及植物促生劑產業化,使得我省開發海水中的新能源成為可能,也必將使之成為新興主導產業之一。 加速發展海洋能源產業。海洋風電產業是國際化朝陽生態產業,“十二五”期間我省應率先搶佔發展海洋風電產業的戰略制高點。目前我省在海上風電領域要實現技術突破,提升風機製造企業的整機製造能力,將會極大提高我省在國內的風電產業競爭力,也必然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我省作為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需求量很大,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大連、錦州、營口等沿海城市,能源缺口將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發展海上風電將是我省沿海城市的一個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