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噸大船手工造 造船世家傳人張明。 臨高明路造船廠工人正在搬運船板。 兩艘百噸的木質船已初具雛形。 海南島四面環海,船是人們交通與生活重要的工具之一,造船技藝也成為先民嫺熟掌握的實用技藝。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海南的工匠們把船造得結實、實用、美觀;同時為了遠航的需要,船也越造越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木船仍是漁民們普遍適用的生產工具,手工造船這一古老技藝仍在代代傳承。日前,海南日報記者造訪了臨高新盈的造船世家。 “叮叮,咚咚,叮咚……”行走在海南的漁村,常會聽到一種韻律獨特的敲擊聲。 循聲而往,在林間,在海邊,你會發現一個個造船作坊,工匠們在作坊裏用手工,打造出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木船。 百噸大船手工造 休漁期間,臨高新盈漁港裏停著一排排大小不一的漁船,有拖網漁船、燈光圍網漁船、流刺網漁船、繩釣漁船等,漁港這時就變成了一個漁船“博物館”。 新盈是海南省漁業發達的重鎮之一,《海南島新志》記載:“拖網漁業,最盛於新盈、白馬井、海頭、三亞、博鼇五港”。 83歲的老匠人林同曲告訴記者,新盈鎮1000餘艘漁船幾乎都是本地工匠所造。本地漁民對工匠的技術知根知底,工匠也會盡其所能把船造得更安全實用,以免砸自己的招牌。 “這艘漁船噸位是110噸,是目前比較大的手工木船。”雖已到耄耋之年,林同曲的身體依然硬朗,講起“造船經”來頭頭是道。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下到港池,登上船近距離查看造船工藝。 “船頭叫頭蘇,船尾叫尾蘇,中間叫底骨,共同組成龍骨,龍骨就好比人脊椎,是立船之本。”林同曲介紹,龍骨的連接很重要,一是要保持同一直線,二是要堅固,一旦偏差不僅影響操作行駛,還影響船體安全。 “這是橫樑,這是橫柴,這是大斤……”站在駕駛甲板上,林同曲開始給記者介紹漁船的各個部位名稱以及功能,複雜的船體結構在他嘴裏變得簡單、清晰。 林同曲說,以前造船是沒有圖紙的,船東把造船要求告訴工匠後,工匠就在大腦中先構思一艘船,然後根據想像逐步施工,造好後保證讓船東滿意。 林同曲說,手工造百噸大船並不容易,臨高的匠人也是吸取一代又一代老匠人智慧,才形成今天的絕藝。 在林同曲的推薦下,海南日報記者來到與新盈一港之隔的調樓,走訪一個百年造船世家。 造船世家傳絕藝 調樓與新盈之間隔著一條黃龍灣,如果走陸路需要繞道幾十公里,走水路,乘船渡海只要幾分鐘。 乘船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我們也不例外。泊船上岸,遠遠地看到幾艘新船掩映在木麻黃林裏,同行的人告訴記者,木麻黃林下就是造船世家張明的造船作坊。 循著叮咚的敲鑿聲,我們走近這個已有百年歷史的造船作坊。 作坊裏兩艘百噸大船正在建造,工人們分工明確,有的在解木,有的在鑿孔,有的在鋸榫……記者在走了一圈後發現,除瞭解木用的電鋸算現代化工具,其他都是斧頭、墨斗、手鑽、魯班尺、釘送、大鋸、鑿、刨等中國傳統木工工具。 作坊的主人張明告訴記者,自己家世代造船,爺爺就是技藝精湛的造船工匠。 張明介紹,1930年代爺爺張以侃在家鄉學習了造船技藝後,不滿足於造小船,便販運黃牛到馬來西亞,希望利用當地質好價廉的木材造大船。經數年打拼,張以侃攢夠了錢,並買到上好的木料,正當他的大船造到一半時,碰到日本入侵馬來西亞。 船工們都勸他趕快逃,張以侃說自己沒有招惹日本人,日本人不會傷害自己,他選擇留守在半拉子船上。 日本佔領馬來西亞後,一天幾名日本兵到造船工地詢問情況,張以侃惹怒對方,被殘忍殺害。 張明說,爺爺張以侃死時,父親張綏之只有3歲。奶奶把父親拉扯大後,父親繼承了爺爺遺志,跟叔叔們學習造船。 張綏之造了一輩子船,成為遠近聞名的匠人。1960年代後期,為了漁業生產的需要,張綏之開始探索大船的建造,到了1970年代他就可以造30噸的大船。 張明說,父親並不想讓自己再繼續造船,父親希望自己能成為有知識的人。 “我按父親的意思去做了,上了高中,並進入了昌江的一個工廠。”張明說,眼看著自己將遠離祖祖輩輩從事的手工造船業,可世事突然變幻,工廠倒閉了。 張明被迫回到漁村,22歲的他開始跟父親從最基本的手工學起。 好在他對造船也有濃厚興趣,經過3年多鑽研,基本領會了父親造船技術的精髓。在實踐過程中,張明還是感覺到祖傳的技藝裏,經驗的東西太多,要把船造的更安全更大,必須提高理論的學習。 26歲那年,張明有一次到廣東購買木料,與同行交流時發現外面的造船技術更先進,他最終選擇在廣東陽江一家船廠學習,一呆就是一年半,刻意彌補祖傳技藝的短板。 百道工序鑄精品 造一艘船有100多道工序,只有每一道都認真對待,才能造出安全、耐用的船。 張明介紹,選木是造船的第一步,需要樹齡幾十年以上的老樹,以杉木為主。因為杉木木質堅實而輕,浮力大能載重,而且含油足,有耐水浸和不易腐等優點。木材買回後,要放在太陽下晾曬,邊曬邊觀察,等木料幹濕適中時,就開始解木。 張明說所謂解木,就是從木料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種不同形狀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邊、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用幾十種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這些料絕大多數是弧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最是考驗船匠才華。 木料備好了,就可以正式開始造船了。在漁區造船可是件大事,船東和船匠都會隆重對待。一般船東會選擇吉時,帶上豐盛的酒食和鞭炮到作坊,請船匠們立起龍骨。龍骨立起時,鞭炮齊鳴,船家拿出早已準備好紅布和銅鏡以及一些象徵吉祥的物件,請船匠綁在頭蘇上。 非曲直龍骨立起後,船匠們就可以按照四個步驟開始施工,搭骨架、建駕駛樓、打灰和安裝機器。 搭骨架就是在龍骨上安裝橫樑、橫柴,然後把大斤固定在船體側面。 骨架搭起後,接著安裝船板,形成一個完整的船身。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事實上有很大的工作量,方料與方料之間要用梯形榫口連接,板與板之間要鑿孔,並用螺絲固定。張明說,為了節省船家的時間,駕駛樓可以單獨修建,建好後安裝在甲板上。 打灰是一項輕鬆活,但技巧性要求高。張明根據海南的氣候,用桐油、石灰和椰絲按不同比例調出灰漿,把灰漿抹進船縫裏,當縫隙裏的灰漿風乾後,再塗上一層桐油,船就可以入水了。 一舟能行二十載 現在的百噸大船,動力採用的是柴油機,船下水後只是漂浮,還無法航行。“入水確認船體安全後,就可以開始安裝螺旋槳和柴油機。” 由於張明把傳統手工造船技藝和現代造船理論結合得好,2009年張明的造船作坊獲得了國家海洋部門頒發的木船製造許可證。 數十年造船經驗的積累,讓張明對自己造出船格外自信。“別看我造的是木船,使用年限卻是20年,20年後如果經國家檢測船體安全,還可以延長使用5年。” 為了讓船更加安全,張明採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透水的不同艙區,航行時若有船艙意外受損,海水進不到其他艙中,船依然能保持浮力,不會沉沒。 良好口碑讓張明源源不斷地接到訂單,除了臨高地區,儋州、瓊海、陵水等地的漁民也慕名而來,去年他一年造船50多艘,還在昌江開起了“連鎖店”。 張明精湛的造船技藝也得到外國友人的稱讚,巴布亞新幾內亞駐華大使看到他的手工造船工藝後,也提出引進技術的願望。 如今的張明,依然在探索手工造船這門祖傳技藝,一有空就鑽進船艙鑽研。 一身工裝,一臉黝黑,憨笑著,40出頭的張明想把造船絕藝代代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