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啤酒瞄準美國式創新
在人們的印象中,談到啤酒大國,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德國,德國擁有精湛的傳統釀酒工藝和無數知名的啤酒品牌,在國際上一直是啤酒輸出大國。但是如今,在德國談論美國精釀啤酒變成了一種時尚。這一現象通常建立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之上———德國人均消費啤酒的數量在日益減少。去年,德國人均喝掉了101升啤酒,這一數字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人均消費130升啤酒的紀錄,無疑是在大大下降。
於是,人們會發出“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的疑問。其中首要的問題是:德國一成不變的啤酒風格已經令人開始厭倦了,因為六大巴伐利亞啤酒生產商幾乎都在生產類似的啤酒。德國人要想重新獲得它曾擁有的啤酒大國的榮耀,恐怕需要通過一些美國式的改革,學習具有美國風格的精釀啤酒。
啤酒純淨令限制發展
不久前,一篇由克裏斯汀•班奈戴提撰寫的名為《啤酒廠的毀滅》的評論文章引述了幾個德國啤酒製造商赴美國從事精釀啤酒學習的情況。
為什麼德國啤酒會在國際競爭中節節敗退呢?班奈戴提認為,也許是因為啤酒純淨令在德國長期推行的結果。在德國推行長達500年之久的《純淨法案》規定,啤酒只能用大麥、啤酒花和水製成,這無疑大大限制了德國啤酒行業的革新和實驗。“這個禁止法令排除了比利時啤酒、法國啤酒和新世界啤酒的釀造方式。”班奈戴提寫道。在文章中他還提到,實際上,一個歐洲法庭在約25年前就在當地廢除了啤酒純淨令。
德美合作任重而道遠
班奈戴提引用兩三個德國啤酒製造商和美國啤酒製造商合作的項目說:“德國啤酒業的改革已緩慢地開始,但需要德國啤酒製造商和喜歡飲用啤酒的公眾積極地支持這種改變,打破德國長久以來的釀酒慣例。盲目遵守實施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啤酒純淨令是毫無意義的。”
班奈戴提最近就美國精釀啤酒的研究出版了《偉大的美國淡啤酒之路》一書,他在研究過程中聽到很多相關討論。不久前的一個啤酒節上,一位美國釀酒商告訴觀眾一個故事,講一個德國啤酒愛好者品嘗了美國產的有著濃郁啤酒花香的印度淡啤酒,並稱之為“希望之鄉”。
一些歐盟的人聽到美國人談論美國的革新能夠拯救舊世界的啤酒文化時,也許會覺得有點不舒服。實際上,就啤酒消費量來說,美國現在人均消費啤酒只有80升。即使德國啤酒的消費現在在顯著下降,但是德國人仍然比美國人喝的啤酒要多得多。
但是,也並不能就此否認美國精釀啤酒在德國已經占盡優勢。現在,如果你隨便走進一家德國的酒吧,你就會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在喝著具有美國風格的大麥酒或桶釀陳年酸啤酒,而不再是傳統的德國百威啤酒或PBR啤酒。所以,班奈戴提認為,對於德國人來說,面對外來的啤酒文化也許應該再謙虛一點。
啤酒觀察家詹森•威爾遜表示對美國啤酒商和德國啤酒商至今為止的合作有些失望,比如山姆•亞當斯最近推出的“永遠”啤酒(由唯森啤酒製造)和施耐德與布魯克林釀酒廠合作推出的“啤酒花”啤酒,這些新項目釀造的新型啤酒似乎酒精度過高,平衡度也不好,並不怎麼受歡迎。 他認為,德國啤酒的改革如何在美式風格與德國傳統釀造方法之間找到契合點,恐怕還需要繼續探索。
德國傳統值得保留
當關於德國啤酒正在衰落的論調越來越多時,它們聽起來可能更像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新世界啤酒釀造商們的自誇,而德國的啤酒評論家們則在無形中助長了這一風氣。類似的情況也曾經發生在葡萄酒界。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經常有很多針對傳統的法國葡萄酒發出的“無聊”、“落伍”的評論,如澳洲、智利等新世界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創新如何能夠輕易地勝過法國葡萄酒一直所強調的“傳統”和“風土”等觀點大行其道。而經過無數衝擊之後,法國傳統的葡萄酒業卻最終成功地存活了下來,並且堅定地保持了自己的傳統。在德國啤酒界,斯貝特、寶拉娜、奧古斯丁等幾個德國大型釀酒廠生產的啤酒大多是為大眾所熟悉的傳統品種———亮啤、黑啤、唯森啤酒、幾種口味強烈的季節性黑啤酒,當然還有慕尼黑啤酒。德國大眾們一直都很喜歡這些傳統口味的啤酒。關於德國啤酒發展問題的疑慮始自80年代,德國啤酒在美國市場上被視為“討厭的”啤酒,而德國慕尼黑六大啤酒品牌之一盧雲堡稍後犯了一個重大的決策錯誤,許可美國米勒釀酒公司使用其品牌商標,造成了很大的品牌形象損失,德國啤酒的發展就此開始走下坡路。
其實,德國啤酒並不是單一和傳統的,而是多樣化的。很多美國釀酒商製造的薰制啤酒實際上是由德國班貝克的啤酒商率先釀制的,其中Rauchbiers薰制啤酒一直享有盛名。詹森•威爾遜表示,實際上德國啤酒的風格在有些美國釀酒商那裏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比如他喜歡一個美國釀酒商生產的活潑的、低酒精度的柏林白啤酒,還有口感明顯好於德國卡力特的黑啤酒。此外,加州淺啤酒也不錯。其實,他認為少有美國人喜歡清新爽口的淺啤酒是件奇怪的事情。其實,不管是否符合現在的流行趨勢,德國啤酒身上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