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服務化的思考與建議 隨著全球製造業發展的日益成熟,製造業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僅停留在產品本身上。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正在逐漸提升服務在其整個經營運作中的比重。通過提供服務增加產品的價值,並依靠服務獲取明顯的競爭優勢。產業界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製造業的服務化”。
製造業服務化成為趨勢 服務能力提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轉移的基礎。
製造業向服務領域延伸,其原因主要有5個方面:過剩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行業特性的要求、世界各國製造業的競爭、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要求、差異化戰略的實施。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業競爭優勢開始變遷,服務能力提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轉移的基礎。 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2008年下半年以後,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外資企業外遷繼續加速的同時,內資企業的關閉數量逐步增加,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遭遇嚴峻挑戰。導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更加關注和重視民生,要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實現職工工資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這必將導致以低工資維繫的加工型電子信息製造業面臨更大的壓力。 國家間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發達國家對技術出口限制、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強化,發展中國家從技術模仿製造中獲得的利益不斷被壓縮。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品出口面臨更加嚴峻的非關稅壁壘。不斷提高技術標準是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同時還有增加檢驗檢疫項目、調整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變化等多種方式。而部分發展中國家以各種優惠政策與我國展開競爭。 內需拉動不足,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2006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內銷比重不足40%,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全球電子信息產品需求萎縮,出口額下降,加之內需市場對產業發展拉動不足,產業自主調控能力弱的問題愈加凸顯。
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一舉兩得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走服務化發展道路趨勢日益明顯。
(一)電子信息製造服務化發展前景看好 1.電子信息製造業最適於服務化。從一定程度上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產品都是為實現某種“功能”而生產的“工具”。這種工具的特徵,使得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最適合向提供相關“功能”的服務企業延伸。因此,國外一些先進的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銷售產品,而是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提供與該產品配套的一個完整的服務系統,即“產品-服務包”。 2.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走服務化發展道路將成為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許多新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很高,操作複雜,客戶在使用之前必須獲得企業的操作指導,這些產品具有結構複雜、零部件多樣性的特點,生產企業在貨物出售以後必須對產品進行日常維護和定期檢查。產品服務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客戶的購買選擇;而客戶的購買選擇決定了製造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前景。因此,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走服務化發展道路已經日益成為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服務化經營可以有效提升製造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成本領先、差異化經營、快速反應。而服務化經營,是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手段。通過差異化經營,提供更加貼心的專門服務,能夠有效地吸引目標群體。 4.內需的擴大與升級為電子信息製造業服務化提供廣闊的市場。國內市場是該國產業競爭優勢形成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正致力於擴大消費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開闢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對產品結構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為電子信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5.政策有利於電子製造業服務化發展。2007年3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4號文”)中出臺了關於軟件等相關企業營業稅的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指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這將對信息服務業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服務化是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來源和基礎 1.信息服務業將大量源於電子信息製造企業。服務化是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未來將有大量的服務業從製造業中衍生出來。基於電子信息產品的信息服務業很可能成為未來信息服務業的主流。無論是基於投資類產品的生產性信息服務業,還是基於消費類電子的生活性信息服務業,都將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產業體。 2.電子信息製造大國為信息服務業提供重要的基礎。電子製造業是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作為電子信息製造業大國,2010年,我國生產彩電1.18億台,手機9.98億部,微型計算機2.46億台,數碼相機9000萬台,均名列全球第一。這在客觀上,已經為我國信息服務業的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產業基礎。 (三)電子信息製造業與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一舉兩得 “製造業服務化”是“產品+服務”的模式創新,是以價值鏈延伸為基礎,對價值鏈上各種活動加以整合的流程創新,因而蘊含著巨大潛力。“製造業服務化”既順應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階段性要求,也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利益。
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方向 產品形態是有限的,服務的內容是無法窮盡的。
(一)發展方向 1.電子信息設備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設備製造企業,如計算機、數控裝備等生產企業,可向包括業務流程設計與優化服務、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服務、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呼叫中心、後臺服務等方向延伸發展。 2.電子信息終端製造業與商務、生活服務業融合。通信終端、視聽產品等製造業,可重點向電子商務、物流、辦公服務、數字家庭、個人娛樂、車載信息等方向延伸發展。 (二)建議 1.以應用為基礎,加快搭建信息服務公共平臺。當前,較具市場前景的平臺有:數字(智能)家庭平臺、個人移動終端平臺、車載信息平臺、辦公服務平臺、物流信息平臺等。信息服務業具有開放性、規模經濟等特點,不太可能每個企業都自建服務平臺,因此需要產業鏈上的各個相關環節通過一定合作,共同搭建公共平臺。政府可通過一定形式給予支持。 2.鼓勵製造企業與服務企業合作與重組。製造與服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已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係。一項完整的信息服務提供涉及眾多環節。各環節之間要加強合作,有條件的廠商間可以通過合資、重組等方式,共同完成信息服務的提供。 產品形態是有限的,服務的內容是無法窮盡的。希望各地在推進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要善於利用信息服務與電子製造業的融合,實現產業的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