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加快升值對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影響深遠
對於中國大宗商品市場而言,人民幣加快升值趨勢,將是今後一段時期的重大影響因素。為此,需要有關方面與投資者,予以充分關注。
多重因素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步伐明顯加快。預計今後一、兩年內,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6:1已無懸念,甚至還有可能見到更高的水平。未來人民幣所以呈現加快升值局面,主要受到以下三大因素推動。
一是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由於經濟衰退,以及多年來實施擴張財政政策,美國欠下了天文數字公共債務,目前總規模超出14萬億美元,占GDP比例達到72%。據美國國家財政責任和改革委員會的計算,若不採取有效措施,美國債務占GDP比重到2020年將達到85%左右。另據有關資料,美國經濟總額是15萬億美元,包括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的總債務則達到了52萬億美元。
規模如此巨大的債務總量,使得美國政府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償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連年巨額財政赤字不斷。預計2011年美國預算赤字將增至1.5萬億美元至1.6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左右。正是這些巨額債務與財政赤字,導致美聯儲長期大量超發貨幣,構成了美元長期走軟的經濟基礎。
為了刺激出口,保障經濟復蘇與就業,解決這些最緊迫問題,以及變相賴債,美國政府都樂見美元貶值。這將是一個長期方針。因此,直到今天美聯儲依然維持接近於零的利率水平,繼續實施數量寬鬆貨幣政策。當然,這種貶值,將在美聯儲掌控範圍內進行,把握其貶值節奏,決不會任由美元一瀉千里,出現崩盤。
目前美元指數仍處於80關口下方。今後一、兩年內還有可能跌破60。為此,世界銀行近期發佈報告預計,2025年一個全新的圍繞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的“多幣種”國際貨幣體系將逐漸浮出水面,使當前美元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逐漸消失。美元持續性貶值,以及人民幣逐步成為世界重要儲備貨幣之一,將會從兩個方面推動人民幣升值。
除了美元因為債臺高築與巨額財政赤字而貶值外,日元、歐元前景也不樂觀。據有關資料,到今年3月末,日本國家債務餘額924萬億日元(包括國債、借債和短期政府債券),人均負債超過700萬日元。隨著災後重建的逐步展開,日本的國家債務還會大量增加。歐元區一些國家更是遭遇破產、被救、債務重組援困境,對於歐元匯率產生了重大衝擊。因此,今後的長期趨勢是上述貨幣的輪番景象貶值,進而引發人民幣的相對升值。
過去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將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鈎,因此人民幣升值較為平緩,甚至對有些貨幣匯率還有貶值。現在看來,這種策略難以為繼。不僅國際壓力越來越大,而且我們自身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主要是必須在外匯市場上不斷大量收購持續貶值,利息較低的美元;另一方面,又要賣出具有很大升值潛力的人民幣,並且支付較高利息。這實際上是嚴重的金融財產損失,孕育著極大市場風險。
隨著央行連續加息,以及今後還要多次加息,其操作成本會越來越高,負擔越來越重。而且在美聯儲大量注入流動性的前提下,我們這種操作遠遠看不到“盡頭”。為此,今後在聯繫匯率上勢必逐步鬆動,進而解除人民幣升值,尤其是對一籃子貨幣升值羈絆。
二是外匯儲備規模太大。如上所述,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在外匯市場上用大量人民幣收購美元、日元、歐元等貨幣。其結果是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由2萬多億美元到突破3萬億規模,只有1年多的時間,其規模太大,增長速度太快,遠遠超出了實際需要。
如此之多外匯儲備,尤其是美元儲備,在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升的情況下,導致了實際購買力,即實際幣值的大幅縮水,使得中國外匯儲備遭遇了巨大損失,遠遠超出了賬面收益。比如,現在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按照市價(2011年1季度進口平均價格,下同)計算,能夠在國際市場購買43.5億噸石油,能夠購買191億噸鐵礦石,能夠購買3.2億噸精銅。而在7年前的2004年12月份,同等數量的石油、鐵礦石和精銅,僅需1.34萬億、1.15萬億和0.99萬億美元就能夠買到。
這就是說,就上述3種大宗商品而言,其中近2萬億美元儲備等於虛增。或者說,10年之間,即使加上賬面收益,我們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幣值(大宗商品購買力),還是貶值了3成以上。受到今後美元幣值繼續貶值趨勢影響,現有的外匯儲備實際幣值(大宗商品購買力)還將進一步縮水。
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多,也就意味著央行發放人民幣外匯占款的不斷增多。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外匯占款規模已經從2002年底的2.3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22.58萬億元。今年1季度,中國外匯占款再創新高。雖然4月份新增外匯占款數據為3107.18億元,環比降約24%,但比較2010年新增外匯占款月均為2720億元左右,仍處於高位運行態勢。
大量新增外匯占款,勢必導致國內流動性投放過多,加大了通貨膨脹貨幣基礎;同時也要求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現在已經達到21%。如此巨量資金被凍結不能使用,加大了央行支付利息負擔。如果今後繼續多次加息,這種負擔將會越發沉重。有觀點認為,對沖外匯占款的巨大成本,正在浮出水面。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對沖外匯占款的成本(包括央行發行央票的利息支出,以及2003年至今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生的利息支出等。),累計規模為10830.6億元。
由此可見,這種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而大量收購美元,導致外匯儲備不斷增多的局面難以為繼,必須儘快放棄。受其影響,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將明顯加快。
三是現階段人民幣升值具有積極作用。實際上,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平衡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成為解決輸入型通貨膨脹的迫切需要,成為卸掉沉重利息負擔的需要。這種自身需要,勢必成為今後人民幣加速升值的最大動力,完全不是外界壓力可同日而語。過去,我們對於人民幣升值確實有些過度恐懼。主要擔心人民幣較大幅度升值以後,會對中國出口產生很大衝擊,出口企業大批倒閉。
多年來經濟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出口企業對於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遠大於我們預期。自從2005年中國匯改啟動以後,儘管人民幣升值幅度不小,但中國出口貿易依然繁榮。還是在這個期間,中國成為全球頭號鋼材出口國家。只是因為國家從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考慮出發,實施了一些抑制鋼鐵產品措施,才使得鋼材出口勢頭減弱。即便如此,今年前4個月,在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同比增幅仍然接近3成,其中鋼材出口量達到1500多萬噸,同比增長20%左右,仍為世界重要鋼材出口國家。
不僅如此,作為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家,作為世界最大“加工廠”,人民幣升值,還可以降低進口原材料成本,進而部分,甚至完全沖掉因為人民幣升值所提高的出口成本。因為近些年來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暴漲,對於中國加工製造出口企業的成本影響,遠大於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除此之外,人民幣升值對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平衡健康發展,還具有更多好處,主要是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含結構調整)、實現更多就業、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
人民幣加快升值對於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幾何
如果今後人民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快速升值,對於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及其運行,勢必產生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影響。
1.降低原材料進口成本。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累計,全國石油、大豆、糧食、礦石等8種大宗商品進口平均價格同比漲幅超過25%。原輔材料進口價格的不斷揚升,已經成為支撐中國商品價格高位運行,震盪向上的主要因素。
人民幣升值,尤其是突如其來一次性較大幅度升值,將在一段時間內,急速降低原油、礦石、橡膠、大豆、棉花等原材料進口成本,進而減弱其對於價格的成本支撐力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機資本推波助瀾,勢必產生放大效應,導致一些大宗商品市場行情的劇烈波動。
當然,因為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的其他基本面因素依然存在,比如超級基本建設、超級消費人口、印度等其他人口大國的崛起、美元的長期貶值趨勢等,並未消失。因此,人民幣升值對於商品價格的衝擊只是暫時的。該因素消化之後,價格行情還將震盪向上。
2.促進國內需求。人民幣升值後大宗商品進口費用的下降,將直接引發中國製造業的原材料成本與物流成本的降低,提供商品銷售價格的降低空間,進而使得單位貨幣的購買力相應提高,這樣一來,勢必顯著增加國內食品、住房、汽車、旅遊等多方面的需求,對於商品需求總量的增加,也是一個很大促進。
3.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引發許多商品進口價格下降。受其影響,中國企業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中國企業必須進一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改善服務等,從而推動產品結構調整,同時,還通過市場力量,加快劣勢企業與落後產能的淘汰。與此同時,國內商品需求總量的增加,也有利於減弱經濟增長對於出口依賴,為更多產能轉向國內提供增長空間。
4.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人民幣大幅升值以後,單位貨幣購買力提高,勢必使得中國企業投資並購處於有利地位。一方面會刺激中國企業大手筆石油、煤炭、穀物、油料等資源戰略佈局,將中國外匯儲備中的很大部分,轉化為世界資源權益儲備。另一方面,也會促進中國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種植園),將其部分產能轉移至境外,接近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
比如按照測算,今後10年之內,中國粗鋼需求(含鋼鐵直接出口與間接出口)將會達到8億噸,甚至還會更多。考慮到環境、能耗、貿易摩擦等多方面的影響,如此巨大的鋼鐵需求,不可能完全依靠國內生產解決,需要將其部分產能轉移至境外。預計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也將加快中國加工製造產業這一戰略轉移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