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德宣佈競選IMF總裁 歐洲人急於定調引發不滿
IMF新總裁遴選程序啟動僅一日,人們就聞到了空氣中濃重的火藥味。本週三,呼聲甚高的法國財長拉加德正式發表聲明,宣佈參與競選IMF總裁一職。此前一天,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墨西哥央行行長、前IMF副總裁奧古斯丁•卡斯滕斯也明確表達了參選決心。由於擔心由歐洲人擔任IMF總裁一職的不成文傳統會在本次選舉中被打破,歐洲各主要國家不僅在推舉候選人方面表現出了空前團結,更有意在遴選一開始就加大宣傳攻勢以佔據先發優勢。此舉令新興經濟體代表頗為不滿。5月24日,代表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金磚國家”的IMF執行董事發表聯合聲明,譴責歐洲這種急於定調並試圖以此影響新總裁遴選的做法。
在週三發表的聲明中,拉加德肯定了IMF在前總裁卡恩領導下所取得的成績和作出的改革努力,提出“在下一屆總裁的領導下,IMF必須繼續維護和發展它最寶貴的資產:它的廣泛性和在不斷變化的經濟和金融環境下自我改造,以向所有成員國提供所有形式援助的能力”。她在聲明中承諾,如果當選,將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內努力使IMF具有三大特點,即反應快速,以做好準備面對一切可預知和未知的挑戰;富有合作精神,以傾聽各方面聲音,並與各方展開有效合作,繼續努力達成一致;合法且公平,以體現世界的不斷變化。
作為首個發表正式聲明的候選人,不難看出拉加德已提前做足了功課。而有消息稱,拉加德競選IMF總裁已得到歐盟27國一致支持。似乎是有意為此造勢,法國政府發言人巴洛因週二對一家法國電臺表示,歐洲各國在IMF總裁人選問題上正逐漸形成共識,即必須任用一名歐洲人。除巴洛因外,另有多位歐洲官員也通過不同渠道公開表達類似觀點。金磚國家代表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發表聲明以示不滿的。
五國代表在聲明中說,歐洲高層官員近期發表公開言論,強調IMF總裁一職應當繼續由歐洲人執掌,對此,新興經濟體感到擔憂。聲明強調,要讓IMF擁有公信力與合法性,就應該在同成員國廣泛磋商後挑選其總裁,最後任命的應當是最能勝任的人,而不管他或她是什麼國籍。透過新興經濟體的這份聲明可以看出,這些國家並沒有狹隘地排斥由歐洲人擔任IMF新總裁一職,而是從更加理性、客觀的角度來強調任人唯賢原則。的確,包括拉加德在內,所有候選人都應該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換句話說,這個遴選過程更應該像一場閉卷考試,決定誰將最終勝出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勝任新總裁一職,而不是看候選人是否是歐洲人。從這個角度考慮,新興經濟體反對歐洲領導人急於定調的做法未必是對拉加德本人德才能力的否定,而更多是呼籲尊重公開、透明、任人唯賢的遴選原則。
據一家歐洲網站(Intrade.com)統計,現年55歲的拉加德有88%的幾率在競選中獲勝,因為歐洲擁有IMF約35%的投票權,是IMF最大的投票團,且目前已對拉加德參選達成共識。除德國總理默克爾、瑞典財長博格等早在一周以前即率先表態的歐洲國家以外,英國財長奧斯本近日亦讚歎拉加德在目前由法國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能力,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也認為拉加德是位“非常出色”的領導人。不過,考慮到本次IMF新總裁遴選過程較之以往的特殊性和新興經濟體的呼聲,歐洲領導人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法國迫切需要找到同盟讓拉加德成為第一候選人並贏得187個IMF成員國中絕大多數國家的贊成票。
不過,歐洲人的急於求成並沒有為其贏得過早的支持。綜合各方消息,目前除巴西方面透露出支持拉加德的傾向性以外,其它主要國家對於各自立場多數不予置評。布隆博格新聞社週三援引巴西政府未具名知情官員的話報道稱,巴西將私下支持拉加德競選IMF新總裁,但條件是其任期僅到明年底(即前總裁卡恩原定任期結束之時)。這位官員表示,巴西政府認為在拉加德可能會以足夠票數當選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支持奧古斯丁•卡斯滕斯的候選資格。
相比之下,歐洲在新總裁競選上的天然盟友、手握16.8%投票權的美國仍然沒有公開表態,不過坊間有消息稱美國已對拉加德競選一事表示“認可”。分析人士預計,在本週四於法國召開的八國峰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其它八國集團成員可能會被遊說儘快表明立場。但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前任高級官員埃德文•杜魯門卻認為,美國可能不會急於把自己和歐洲捆綁在一起,而是會等待局勢更加明朗,即拉加德能夠得到IMF執董更廣泛支持的時候順水推舟。此外,IMF重要成員國日本也尚未公佈立場。週二,日本重申了自己對於選舉程序“公開”和“透明”的要求,但沒有示意支持誰。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日本方面還沒有到評估IMF總裁具體人選的階段。
同樣未表明立場的中國因為週二巴洛因接受電臺採訪時的一番話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巴洛因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支持拉加德擔任IMF新總裁一職。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未作置評。她在24日的外交部例會上對記者表示,具體的跟進問題可以繼續跟主管部門詢問,外交部不是這方面主管部門,權威信息應該從主管部門發出。分析人士認為,在遴選剛剛開始的階段,中國本來也沒有必要表明立場。也許在接近6月10日新總裁提名期結束時,各方才會逐漸公開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