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數據中心

市場分析:模具行業崛起模具鋼亟待國產化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6-1

市場分析:模具行業崛起模具鋼亟待國產化
        金融危機面前,國務院通過的《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把提升模具及其製造裝備的技術水平作為其重點內容,在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基礎裝備功能部件項目中有關的模具項目專項,也體現了模具工業在製造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業內資深專家羅百輝認為,中央一系列提振內需的刺激計劃也給遭遇困境的模具市場帶來機遇。
        如何抓住4萬億元總投資建設項目的商機,變成模具行業實實在在的訂單?羅百輝認為,空前的機遇面前,中國模具行業發展的最基本問題是解決模具材料及模具相關技術落後的現狀。
        新機遇帶來新挑戰
        國際模協鋼材委員會專家李光超認為,模具材料性能、質量和品種往往會影響模具質量、壽命及成本,國產模具鋼與國外進口鋼相比,無論是質量還是品種規格,都有較大差距。以汽車模具為例,中國汽車工業和模具工業的快速發展對模具材料的數量、質量、品種和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高標準模具鋼用戶要求材料有非常好的衝擊韌性、殘餘元素控制、高質量、長壽命等。而國產模具鋼由於品種、規格、質量及性能等方面的原因,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導致我國每年有25%的中、高檔模具必須從國外進口。
        國際模協副秘書長王金玲認為,一部汽車從微電子元件到車身、輪胎等,包含塑料、玻璃、銅、鋁、鋼鐵等各種不同強度和表面狀態的部件,而這任何一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過程中,如果要求每一部件的各項物理性能、外觀質量等均完全達到設計要求,模具的質量必須要有保證。模具用戶首先要求模具不得整體完全失效,即要求模具不得整體開裂。其次,模具用戶要求生產出的第一件與最後一件汽車零部件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外觀以及尺寸公差,因而模具材料必須保證足夠的強度。
        王金玲表示,隨著汽車輕量化的發展,壓鑄件的生產趨於採用更高壓力、更加自動化的壓鑄機來生產,因此,模具的工況條件更加惡化,這就要求模具材料同時具有優異的紅硬性(高溫屈服強度)和延展性(可塑性)。
        國家模具重點實驗室東莞中心副總周得勝認為,模具鋼的確是困擾模具製造商的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大中型模具的製造商們。例如大模塊的模具鋼材,國內模具鋼的可選性和可靠性都較低,不能滿足時間要求非常緊的項目,因此模具製造商不得不採用成本較高的進口模具鋼。
        模具鋼亟待國產化
        面對剛崛起的龐大市場,國內的鋼鐵企業卻滿是感慨與尷尬:目前,國產模具鋼還不能全部滿足國內模具行業的需求。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模具材料委員會負責人指出,國內模具鋼市場已經落後於模具工業的發展,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模具製造業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模具鋼的生產工藝落後,鋼材質量差。比如國產的通用性模具鋼h13、d2、ld等品種內在質量均能達到美國模具鋼通用標準astma681,屬國際一般水平,基本上能滿足國內外一般模具用戶的使用。但對高標準模具鋼用戶提出的高要求,如衝擊韌性、碳化物低偏等殘餘元素控制、高質量長壽命要求等,目前還無法滿足。如冷作模具鋼要求在低溫條件下具備耐磨損、抗塑性交形、抗崩角、抗整件開裂、可機加工性和可磨削性等各種性能。而塑膠模具用鋼要求具有高光潔度表面、耐腐蝕、耐磨損、高熱傳導性、機加工性、拋光性、蝕刻性能等。
        國際模協副秘書長王金玲表示,國外的淬火鋼模具壽命在160~300萬次,國內只有50~100萬次,非淬火鋼模具壽命國內也只有國外的一半。鋼材質量是造成這一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另外,國產模具鋼新品種少。近年來,國外一些著名模具鋼生產企業研製開發了許多模具鋼新品,如高強韌性模具鋼、dh13、dh53、火焰淬火模具鋼、粉末冶金冷作模具鋼等,這些高性能模具鋼成了當前國際模具市場的典型品牌產品。相比之下,國產的高性能模具鋼新品較少,模具鋼新品種開發少。
        還有就是品種規格不齊全。例如占模具鋼用量60%的塑料模具鋼,在我國合金工具鋼標準中,僅有兩個鋼號,而美國有7個鋼號,且形成了較完整的用鋼系列。美、日、法及瑞士等國,已在冷作模具鋼和熱作模具鋼中形成系列,僅熱作模具鋼就有6個定型通用品種,是國產模具鋼所不及的。

打印】【關閉
上一篇:
江蘇昆山模具業悄然開始轉型升級步伐
下一篇:
德國預計2025年經濟零增長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