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流通業“集中”廝殺開始 我國的藥品流通行業是一塊美味誘人的大蛋糕,同時,它也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在這塊蛋糕上埋伏著上萬家批發企業和幾十萬家零售門店,其中的“龍頭”也只占了不到5%的市場份額。 2011年5月5日,商務部的一紙規劃打破了這一切。根據規劃,這塊蛋糕將被糅合、切塊、擠出水分,5年後,大部分蛋糕將被少數企業所佔有。 面對“回爐”,大型國企很低調、知名民企很興奮,絕大多數小企業很焦躁。 一位參與商務部調研工作的專家用“虛假的繁華”來形容藥品流通行業。 據商務部公開的數據: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萬多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2149家,下轄門店13.5萬多家,零售單體藥店25.3萬多家,零售藥店門店總數達38.8萬多家。 與中國異常“熱鬧”的數字相比,美國的藥品批發企業經過兼併重組已經減少到75家,零售藥店只有5萬多家。 “熱鬧緣於利潤環節太多。”專家認為,在國外的成熟市場,藥品流通通常只需要經過2~3個環節,而在我國,從藥廠到終端消費者,往往有5~7個流通環節。“每增加一個環節,就為很多企業提供了利潤空間。” 與外界的想像不同,我國的藥品流通企業一直在“薄利多銷”。“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左右,而美國為1.5%~2.5%,日本為1%~1.5%。”專家認為,我國藥品流通行業正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的發展窘境。 更加明顯的差距是,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美國最大的三家藥品批發企業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90%以上,日本最大的三家藥品批發企業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以上。”專家介紹說,但是在我國,排名前三的藥品批發企業的市場總份額僅為20%,零售前三強的市場總份額只有5.6%。“這就是差距。” “瑣碎”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各方利益博弈下形成的藥價虛高。就如同曾經轟動一時的天價蘆筍片所表現出來的那樣,“這個行業魚龍混雜,而且各自霸佔著不同的領域和環節,這是造成我國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專家說。 更為可怕的是,“因為行業中企業太多,市場份額過於分散,藥品流通領域的安全和質量監管問題重重。”專家舉例說,“還記得山西疫苗事件嗎?由於藥品流通領域沒有達成控溫要求,導致大量兒童注射了"問題疫苗"。” 因此,在歷時一年多的考察調研之後,商務部發佈了《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下稱《綱要》),其中明確提出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是“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元的全國性大型醫藥商業集團,20家年銷售額過百億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藥品批發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批發總額85%以上,藥品零售連鎖百強企業年銷售額占藥品零售企業銷售總額60%以上;連鎖藥店占全部零售門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結合新醫改實施後的“集中採購、統一配送”政策,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認為,“廝殺已經開始。” 大吃小,現在開始 “千億俱樂部”固然誘人,可是,僅有的3個名額卻略顯殘酷。 據中國醫藥(600056,股吧)商業協會統計,2009年全國醫藥商業企業營業額過百億的有8家,分別是國藥集團(705億元)、上藥集團(263億元)、九州通(600998,股吧)(222億元)、南京醫藥(600713,股吧)(180億元)、廣州醫藥(145億元)、安徽華源(130億元)、北醫股份(102億元)、重慶醫藥(101億元),其中,安徽華源和北醫股份均為華潤醫藥的控股公司,因此華潤醫藥的營業額應為232億元,位列第三。 某小型藥品流通企業的總經理說:“商務部的規劃明顯就是為國藥集團、上藥集團和華潤醫藥這三家大型醫藥國企量身定制的,沒什麼好競爭的了。” 這將是一次隨時可能出現變數的遊戲。商務部原定是兩個名額,其中國藥集團應該是毫無爭議的了,另一個可能是在上藥集團和華潤醫藥之間。但現在名額增加為三個,這可能是民企龍頭九州通的機會。 今年2月,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和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部分重點企業座談會,參會的企業就包括國藥集團、北一股份和九州通等在京企業。進入千億級商業巨頭行列,是目前所有大型醫藥商業公司的夢想。 顯然,九州通不願輕易錯過這場政府主導下的行業盛宴。但是,民企要與其他的國企競爭,在政策、稅收減免等方面還有不小難度。 優勢明顯的國藥集團和上藥集團在政策出臺後一直保持低調,不願表達任何態度。他們早已做了充分的準備,這場競爭對於他們來說志在必得。 2009年8月,《關於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正式下發,其中明確提出了對醫藥企業的物流能力要求,如倉庫面積、終端數量、車輛運載能力等。“當時我們就感覺到,醫藥流通行業的重新洗牌即將開始。 感觸敏銳的顯然不只是專家,意見剛剛下發10天,國藥集團的湖北物流中心就開工興建了,一次性投資額高達1.5億元;一個月後,湖南物流中心隨即開工,計劃分兩期投資,共1.5億元。之後,在安徽合肥,國藥集團又簽訂了1.2億元的物流基地項目建設協議書。 上藥集團同樣加快了跑馬圈地的進程。2009年12月,上藥集團發佈公告,出資765萬元合資組建蘇州上藥供應鏈有限公司,劃分出以上海為圓心,長三角為半徑的輻射區。同時,上藥集團將旗下的上實醫藥和中西藥業合併吸收至母公司,並展開在華南華東的並購計劃。2010年初,上藥集團又與聯華超市、百聯集團接觸頻繁,並有明確的合作意向。 華潤醫藥對上藥集團的挑戰由來已久。去年華潤醫藥收購北京醫藥之後底氣大增,號稱北邊有北京醫藥,南邊有華潤三九(000999,股吧),並將依照這兩個基點朝四周發散。尤其是華潤南下收購江蘇禮安,可以說是打到上藥集團的家門口。 民企中的“龍頭老大”九州通也不甘示弱。2009年12月,九州通就宣佈斥資3億元在上海投建物流中心,建成後可支持年銷售額100億元。“九州通現在省級的網點有15個,地市級的有20個,省一級沒有覆蓋到的主要在西南、西北,東部的很多地區基本都有了。到今年底,省級網點能達到20多個,地市級能增加五六個。”專家認為,九州通完全有抗衡大國企的實力。 面對“老大們”的精心準備,絕大多數小企業不僅無力參戰,甚至難以自保。“國藥集團和上藥集團都在整合區域內具有銷售網絡優勢的中小批發商,以獲取規模效應實現外延式增長。”河南一家藥品流通企業的總經理介紹說,“尤其是作為中原腹地、交通樞紐的河南,吞吃已經很慘烈。我們太弱小,根本就沒有話語權。” 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小批發商主動接洽商業巨頭,希望能得到支持轉型為地區支線配送商,從而爭奪“20家百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的名額。另外,還有一些中小批發商選擇聯合零售終端藥房,組成聯盟以抵抗衝擊。 商務部發佈《綱要》,除了整合行業資源之外,最大的意圖也包括降低藥價。但在行業內,不少人對此並不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