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傢具做舊蒙人百萬 質監局千頁標準定規矩管市場 最近幾年以來,紅木傢具憑藉保值升值的市場潛力,日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這紅木傢具中的古舊紅木傢具,由小葉紫檀等珍稀木材製成,在市場的追捧之下,價格更是扶搖直上。一些不良商人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費盡心思將新傢具修舊如舊來欺騙消費者,謀取暴利。 260萬白白打了水漂 不久前,在浙江寧波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有人花450萬元買了13件明清傢具,其中11件都是新仿的,專家估價不超過190萬元,260萬元差價白白打了水漂。在寧波慈溪某鎮一家“只做外貿傢具”的傢具廠,記者見識到了做舊的各個環節, 先把新傢具砸壞、拆卸,然後在有需要的部位敲打形成破損或缺口,接著對這些材料進行高溫烘烤使之變形、開裂,並放入冷水劇烈收縮。 然後,第二步用噴燈烤,使部分位置出現炭化。炭化顏色不真實的還需要用皮鞋油上色、拋光。傢具使用久了,表面會生成一層溫潤的亮光,行話叫做“包漿”。為使新傢具也有“包漿”,人為做舊一般要使用挫草打磨做出“包漿”。還有傢具接觸地面的部分,把椅腳放在沙子裏反復磨舊再用白醋浸泡一周,這樣傢具的腿部就會很久而且泛白。 第五步是泡堿——把生石灰調成膏塗滿傢具表面。澆水後生石灰會發熱,腐蝕傢具表面形成滄桑感。如果要使歷史感更加明顯,還可以用高錳酸鉀刷塗;之後是染發劑等物質第二次上色、雙氧水沖洗、二次打磨。到此,傢具做舊已經用去了25天左右,無論哪個方面都已經頗具古風。 最後一道工序是“美容”:把做舊過的傢具放在鳥籠或者鴿籠下等潮濕處。一周後,鳥糞、蜘蛛網都有了,這會造成傢具已經長久沒人使用的假像。省收藏協會副會長賀善達告訴記者,“這樣的維權十分困難,成功率很低。” 第一賣家是個人而非企業,幾乎沒有市場誠信的約束;第二雙方沒有協議,消費者無法證明賣家在以“古舊傢具”為名進行推銷;第三收藏界一般把這種情況稱為“打眼”,紅木舊傢具猶如古董,買賣憑的就是眼力,賣家不退外力很難強求。 在有“木雕之都”美名的浙江東陽,當地政府出臺的許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規範紅木傢具市場,首先是定規矩。當地的質監部門選調業務能手成立紅木傢具質量監督科,這個科室耗時一年擬出長達1千多頁的紅木傢具製作標準,下發到所有的紅木傢具製造廠家和經營戶;二是集中管理。設立紅木傢具市場,每個市場每一層都派駐一名質檢員;三是請專家,目前整個華東地區,上海的紅木鑒定協會最有權威,邀請專家來市場坐堂鑒定,在市場顯著位置公整個華東地區鑒定機構的地址、電話,客戶想找哪一家都行;四是講科學樹誠信,政府聯手南京林業大學木材系,在市場掛牌成立鑒定機構,為消費當場鑒定並出具鑒定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