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餐飲渠道帶動中國水產凍品快速發展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已躍居為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中國的水產養殖已占全球產量70%;同時中國也成為水產品貿易大國之一,2010年我國貿易量突破200億美元,占全球水產品貿易量的10%。而這一切背後,餐飲渠道對水產凍品行業的提升力量不可忽視。
3月30日,在為2011中國水產業發展年會暨良中行第二屆全國凍品營銷論壇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水產商會常務副會長朱長良介紹,截至到2010年,餐飲行業實現了近20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增長超過了180倍,未來5年餐飲行業對水產凍品的需求從現在的採購占比40%將上升到60%,水產凍品行業仍然將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增長水平,發展空間巨大。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報告稱,目前,中國的水產品產量達5000余萬噸,產值達近7000億元。在過去10年,中國水產加工業年均增長速度達16%,其中主要的冷凍水產加工達到1500億元,但水產品的深加工量從目前的三分之一上升到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二還有很大市場空間。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生產、流通、加工各環節毛利率都在15%以上。
如此巨大的市場為中國的水產凍品行業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
質量安全是水產凍品行業和其他食品行業同樣要面對的首要問題。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炳義介紹,使用冷凍水產品的酒店對食材的首要要求就是要安全衛生,其次要保證新鮮。當年的多寶魚事件導致大量酒店和食客放棄該產品,是個沉痛的教訓。
農業部水產技術推廣處處長胡紅浪介紹,為了保障中國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在十一五期間,農業部就推廣建立了1000個健康養殖場,在十二五期間則更進一步,提出生態健康養殖,通過水處理回用和多品種混養等技術,踐行環保理念,加強質量安全管理。
對於食品安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曉雄則認為,生產前端的質量安全問題很難控制,要保證農民利益和企業發展,很多問題不能一刀切。他認為,如能聯合工信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成立一個信息化的監管平臺,對於食品質量監控將會有積極的效果。
對此,朱長良稱,生產企業不僅要注重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還要關注到市場流通環節冷鏈的安全保障和成本控制。現在餐飲採購一般要經過三到五個環節,從工廠到批發商,到二批商或經銷商,再到配送商,諸多的環節使產品的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如何降低中間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把中間環節控制在一到兩個環節,將是每個生產企業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武漢良中行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向宏認為,目前國內的冷凍產品物流作業還是很原始的,現代化的操作模式基本看不到,因此還有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空間。此外,水產冷凍行業,以及該行業的物流企業的信息化也很落後。他認為隨著安全、環保、物聯網等新興概念開始在凍品行業引起的廣泛關注和應用,未來水產凍品行業,一定會從傳統模式走向信息化營銷,這樣可以實現餐料安全溯源、推動陽光採購和低碳運營、提升供應鏈效率,最終實現酒店終端餐桌與廠商生產線的無障礙鏈接。
除了質量安全,現代人對上菜速度和菜品創新的要求也使得餐飲行業對水產凍品的深加工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在加強提高產品烹飪便利的同時,還要注重生產符合市場對美味健康需求的半成品菜肴,方便廚師處理。生產企業在產品工藝與配方上需要進行持續的科學研發和改進。這樣才能提高產品的品牌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