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漁業實現“十二五”開門紅
作為中部的“漁業大省”,2011年春季,湖北省實現放養面積990萬畝,同比增長2%;水產品產量104萬噸,同比增長4%;加工能力達到96萬噸,新增6萬噸;加工產品6萬噸,出口創匯102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8%。近日,由於今年以來,湖北全省水產業按照“不與糧爭地,不與人爭水”的現代漁業發展理念,連續十年實施長江春季禁漁,以及配套多項漁業資源養護措施,著力抓好魚池改造、結構調整、產銷對接和科技服務等工作重點,目前已初步扭轉了長江漁業資源持續衰退趨勢。實現了“十二五”開局之年漁業生產的開門紅。
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成效顯著。湖北省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現場會後,各地掀起新一輪魚池改造熱潮。省級“以獎代補”資金帶動4.5億元地方配套、農民自籌和社會資本投入魚池標準化改造工程。目前,湖北省改造面積已達到32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80%。
名優放養力度加大,規模佔據總面積近八成。各地緊抓冬春黃金(1476.40,17.10,1.17%)時期,抓好養殖品種和生產方式的調整與優化,全面展開春季漁業生產。結合精養魚池改造,主推十大名優品種、十大實用技術、十大優化模式,大力發展健康養殖。到3月中旬,湖北省名特優養殖規模新增50萬畝,達到760萬畝,占總養殖面積的76%。
初步扭轉漁業衰退
2011年4月1日,湖北省舉行了“2011年禁漁期同步執法”啟動儀式,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省水產局局長王兆民告訴記者,從2002年國家試行禁漁期制度以來,湖北圍繞長江禁漁做了大量工作:在確保長江、漢江段禁漁質量的同時,將禁漁範圍擴大到清江長陽段、梁子湖、洪湖等十多個內河、湖泊、水庫;在長江、漢江上組建起22個國家級和省級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保護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和產卵場所;大規模開展江河湖庫大範圍增殖放流;對全省8753艘捕撈船,23710名漁民全面建檔管理。
經過十年的努力,湖北省長江四大家魚卵苗發生量大幅增加,初步扭轉了長江漁業資源持續衰退趨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2010年監測顯示,當年在長江監利段的四大家魚苗徑流量達4.28億尾,比較上年產卵規模增加10倍,更超過了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年份;同時長江部分江段的漁業資源恢復明顯,一度消失的長江魚汛又在局部範圍短暫重現。
農業部東海區漁政局局長李富榮表示,湖北省禁漁水域廣,禁漁江段包括長江1062公里,漢江970公里以及其他湖庫等大水面,而且是全國唯一的一個禁漁期長達5個月的省份,在全流域禁漁工作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湖北長江漁業資源的現狀是整個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現狀的縮影。今後長江禁漁要嚴格控制捕撈漁船審批,實現長江捕撈漁船“零增長”。重點保護長江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保護魚類生存環境,進一步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湖北省各地積極發展漁業
為了更好的實現全省漁業資源的生生不息,全面推進漁業生產的增加,湖北省各地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確保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湖北省鐘祥市水產局漁政站認真貫徹落實漁業法律法規,採取多種措施,養護水生生物資源,打擊違法捕撈行為,有效保護了漢江漁業資源。
一是法律宣傳用真手段。採取用宣傳車(船)、新聞媒體,牆體廣告、印發資料、聯辦節目等方式大力宣傳漁業法律法規和漁業資源養護的意義,讓廣大漁民知法懂法不違法,自覺保護漁業資源。現已出動宣傳車(船)12次,電視聯辦節目2期,印發宣傳資料1200餘份發到漁民手中。二是資源養護用真方案。2008年,申報建立了“漢江鐘祥段鱤鳤鯮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將漢江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同時,嚴格實行4~6月的漢江禁漁期制度,禁漁期間,做到人上岸,船上坡,網入庫;實施漢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每年投放各類大規格魚種80多萬尾,保護增殖漢江漁業資源。三是惠漁方式用真溫情。認真落實國家惠漁政策,採用一卡通的形式,按時足額發放石油補貼資金60多萬元;落實禁漁期間漁民禁漁生活補助費10多萬元,漁民每戶600元;給困難漁民發放慰問金和生活物資;開展漁民培訓20多期,引導漁民再就業。四是漁業執法用真舉措。採取單獨巡查與聯合執法等方法,重拳打擊漢江違規違法捕撈活動,嚴厲打擊電捕魚、毒魚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違法行為,撤除銷毀違規捕撈網具,放生幼魚苗種,有效維護了漢江漁業捕撈秩序,促進漢江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發展。
湖北省26個水產大縣之一的蘄春縣,是全省水產板塊基地建設重點縣。為辦好示範,搞好服務,積極引導漁民籌措資金按標準化改造精養魚池,在該縣掀起漁業基地建設高潮。該縣放養水面達到20萬畝,其中精養池塘面積10.7萬畝。由於大部分魚池修建於上個世紀,老化嚴重,普遍存在埂窄池淺、淤泥過深、病害嚴重、避災能力下降等現象。縣水產局積極爭取縣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主動與各鄉鎮溝通配合,並派出工程技術人員深入基地,搞好方案設計和跟蹤服務,辦點示範,整體推進全縣精養魚池的標準化改造工程。到3月底,全縣各鄉鎮、重點漁場共上報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面積28074畝,已動工18500畝,共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動用挖掘機、推土機、清淤機870餘台套,出動勞力5200多人次。
八裏湖農場有精養魚池13000多畝,是該縣水產板塊基地核心區之一。農場採取適當延長水面承包期等優惠措施,統一改造標準,用塊石護坡的方法,每三年對魚池輪修一次,每年改造4000畝。赤東鎮張高村在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組織下,用挖掘機作業,對3000畝無公害水產品示範基地進行統一改造。赤東湖漁場有連片精養魚池5000畝,是全縣最大的連片精養基地,該場依靠自我積累,自籌資金200多萬元,對精養基地進行清溝清淤,同時硬化池埂,高標準改造1000畝,成為全縣魚池改造的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