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纵横信息技术研究院
首頁 | 研究分析 | 專題視野 | 中科視點 | 中國視點 | 區域視點 國際視點 | 英文視點| 國際法規 | 國內法規 | 數據中心 | 熱點下載 |  簡體切換
搜索:通過此功能可以快速搜索本站內容.
關鍵字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科視點 >> 國內法规

因地制宜是發展中國特色農業保險的必由之路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中科視點       時間:2011-4-11

因地制宜是發展中國特色農業保險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間,中國農業保險的道路該怎麼走?“。”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給出了他的答案。

        成果豐碩

        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周延禮用“持續快速增長,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業保險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增強。”概括了“十一五”時期我國農業保險取得的突破性發展。

        首先,保費規模和農業保險覆蓋面實現了快速增長。“十一五”時期,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從2006年的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68億元,增長了近16倍。五年來,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40億元,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險保障11279億元。同時,我國農作物承保面積從2006年的0.6億畝增加到2010年的11.6億畝,增長了18倍。五年間,累計承保農作物29億畝,承保生豬及能繁母豬2億頭,承保森林7.6億畝。“十一五”末期重要糧、油、棉作物的承保覆蓋面已經達到全國播種面積的33%。

        其次,農業保險服務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保險企業支持和服務“三農”,主動開拓和發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意識明顯增強。“十一五”末期,實際參與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已經有18家。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建立農業保險承保人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農業保險經營管理中的重點問題,共同研究制定了《種植業保險大災理賠指引》。

        最後,農業保險經營風險總體可控,農業保險的功能作用日益凸顯。保險行業啟動了農業保險風險區劃研究,並初步完成了省級農業保險風險區劃研究工作。同時,農業保險補償已成為農民災後恢復生產和災區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五年間,農業保險累計為6400萬受災農戶支付賠款307億元,有力地支持了災區生產恢復。

        體系建設

        面對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我國農業保險仍有農業保險需求相對有限、供給相對短缺,農業保險賠付率居高不下、發展的可持續性差等不少問題亟需解決。如何在此基礎上鞏固成績、解決問題,將是“十二五”時期農業保險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國保監會提出,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保監會認為,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保險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儘快出臺農業保險條例,確保農業保險規範、穩健、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強農業保險基礎制度建設,推進種植業保險風險區劃研究,完善農業保險承保、查勘、定損、理賠流程;進一步加強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整合支農資源,發揮政策合力;進一步完善支持扶助政策;研究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做好巨災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為“三農”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保障。

打印】【關閉
上一篇:
《鉛酸蓄電池行業准入條件》制定迫在眉睫
下一篇:
新一代煤電升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
網站推薦:
 國家信息中心 國務院發展 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發改委 中國科學院 中國海關 國家統計局 中國財政部 中國檢察院
關于我們 | 聯繫我們 | 訂購流程 | 付款方式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誠聘英才
Copyright: Chinese Scien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086-10-84675230    FAX:0086-10-84673367     E-mail:service@zkreport.org
Qingnian Chuangye Building,Baisha Rd. 200#,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北京中科縱橫信息技術研究院

京ICP备0911250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