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2011年將推廣1億畝超級稻 有分析認為,因為飲食結構問題,中國的糧食問題更多聚焦在大米上。
4月1日,農業部印發《2011年全國超級稻“雙增一百”工作方案》,決定今年繼續實施超級稻“雙增一百”科技行動,努力實現“畝增產一百斤,節本增效一百元”的目標。
農業部表示,2011年,新培育適應性廣、產量水平高、抗逆性強的超級稻新品種8~10個(每個稻區1~2個),在全國17個水稻主產省(區、市)建立超級稻示範推廣核心區、示範區1000萬畝,輻射推廣1億畝以上。
此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引導農民擴大粳稻、玉米、雜糧等緊缺農作物品種的生產。
水稻是我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產量占糧食總產的40%左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表示,用於稻穀生產的資源具有專用性,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價格再高也種不出水稻來。所以,我們最大的問題是要確保稻穀的安全。
據統計,2010年,經農業部認定的80個超級稻品種推廣面積達1.01億畝,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近1/4,畝增產59.3公斤,畝節本增效114.5元。
“非常高興看到政府出臺措施支持超級稻推廣生產。”作為長期工作在水稻育種一線的專家,浙江寧波農科院副院長馬榮榮表示。據悉,他帶領“水稻育種創新團隊”育成的新一代超級雜交稻品種——“甬優12”,也在超級稻示範推廣品種之列。
“目前,‘甬優’系列水稻在浙、蘇、鄂、贛、閩、桂等地,已推廣100多萬畝。”馬榮榮表示,在政策支持下,推廣面積還將進一步增加。
龐大的超級稻推廣面積,必須有強大的制種能力做支撐。馬榮榮也正為此事發愁:“種子生產規模上不去,制種土地面積無法集中,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目前,“甬優”系列水稻的制種生產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兩省。
“初步計算,必須集中2萬畝以上的土地規模。”馬榮榮表示,兩個省份均無法提供如此規模的連片土地。他表示,自己的團隊也曾去其他省份進行過考察,土地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
作為我國農業育種的“天然溫室”,海南南繁育種基地也面臨著土地問題。
有專家表示,“繁育用地”隨著海南省旅遊經濟的發展日趨緊張。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勁松表示,目前南繁用地高達10多萬畝,但用地長期穩定的不足1萬畝,絕大部分用地是臨時租用,用地分散而且不穩定。
“目前,土地使用權歸農民,矛盾不好協調。我們希望政府出面,專門騰出一塊土地進行制種生產。”馬榮榮說,希望糧油市場報記者幫忙呼籲:要像抓工業園區建設一樣去抓制種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