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市場風雲突變 2011年3月國際藥業巨頭荷蘭帝斯曼(DSM)宣佈,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提高維生素產品的價格,所有新業務的VB2和B6提價15%,所有新簽訂單的VA、VE和泛酸鈣提價10%.這一消息,為一直飽受國內維生素生產和出口生產過剩、擴張、生產過剩和價格競爭困擾的行業帶來利好消息,國內維生素板塊藥企曾聞風而漲,一度鑫富藥業漲逾6%,廣濟藥業和新和成的漲幅也超過5%。 VE、VA中間體供應緊張 帝斯曼此次系列產品決定調整價格,稱緣起近幾個月來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匯率變化、受日本地震影響,VE、VA中間體供應緊張等因素。據悉,這已是帝斯曼在一個月內的第二次提價,3月初,帝斯曼將VA價格提至135元(千克價,下同),提價幅度為10%。 據瞭解,日本本州化學是VE生產企業採購來源之一,其中帝斯曼約有一半的間甲酚從該公司採購,國內也有企業從該企業採購一部分。 專家對記者分析,我國原料藥企業也受此影響,產品醞釀提價的機會性加大。據瞭解新和成的人士透露,新和成有可能將V E提價10%,從120元提至132元。 據分析,世界幾大生產VE的企業庫存存量不多,很快將消耗完畢,中間體供應的緊張將推動VE提價。最新信息是,日本地震導致本州化學和K uraray公司受損停產。化工企業複產需要2到3個月時間,這期間,部分維生素中間體的供應會非常緊張,企業會有繼續提價的動力。而此番漲價,則會波及到幾乎所有維生素產品系列。 國內“四大家族”或獲利頗豐 中投顧問分析研究員郭凡禮對記者說,此次帝斯曼提價,將開啟國內維生素行業“四大家族”為首的提價週期的開始。 據瞭解,首先對國內行業利好的是小原材料維生素產品。帝斯曼提價之列的產品如V B5、V B2等,國內的鑫富藥業、廣濟藥業均有生產。 記者電話採訪石藥集團相關人士時,對方表示,石藥已經對帝斯曼漲價給予了認真關注。此前報道說,新和成、浙江醫藥等藥企則回避了媒體關於產品漲價的問詢。 業內人士分析說,現階段,VE毛利率大約在40%-50%,對於大宗原料藥生產企業來說已經屬於壟斷性超額收益,盈利能力遠超過其他企業。帝斯曼、巴斯夫、新和成等企業對於原材料V E中間體都有壟斷市場的衝動,此次漲價“扎實的理由”為他們提供了爭取更大壟斷優勢的機會。 資料表明,國內企業浙江醫藥自己從事中間體生產,另外一部分來自於國際市場;新合成2條生產線。浙江醫藥、新合成,兩家公司佔據世界產量的40%,帝斯曼、巴斯夫掌握了另外60%的壟斷份額。 2010年,VE市場售價每公斤最低110元,最高接近140元。全年均價在120元附近,以浙江醫藥為例,該項業務給公司貢獻90%以上的利潤。 “而VC市場,將從此次其他品類的漲價中獲得搭車之便”,分析者說。VC生產上享有“四大家族”之稱的東北制藥、華北制藥、石藥集團以及江山制藥佔據了全球VC市場80%市場份額,在我國的市場佔有率更是達到了9成以上。 石藥VC年產能在3.5萬噸左右,占國內產能21%左右;其次為東北制藥,其VC產能在2.5萬噸左右,占國內VC產能的18%左右。 國際市場上生產VC的主要企業還包括帝斯曼和巴斯夫,加上中國的“四大家族”,這六家企業共享全球90%的VC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