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藥品說明書仍然存在著諸多漏洞
從2006年起,我國開始正式實行施行《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規定》對藥品說明書內容和形式都提出了要求,並明確指出藥品說明書的具體格式、內容和書寫要求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並發佈,然而直到現在,我國藥品說明書仍然存在諸多漏洞。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目前我國藥品說明書存在的漏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國內藥品說明書用詞模糊,專業術語較多。《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裏指出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的文字表述應當“科學、規範、準確”。但是一些藥品說明書裏的表述籠統、專業性強,這給患者合理用藥帶來不少困難。 另一方面,我國藥品說明書存在的漏洞還體現在不良反應這一項“尚不明確”。國內的藥品生產企業為了提升業績,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對於藥品的“不良反應”閉口不提。殊不知,“不良反應”是衡量一種藥品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不良反應“尚不明確”直接反映了國內整個醫藥產業處於一個混亂的格局。 近年來,隨著新醫改的推進以及人們對自身健康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自我藥療已經成為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但是如果藥品的說明書仍然沒有相應的調整,其文字表述仍然不容易被患者理解、判斷和使用,那麼“保證公眾用藥安全、減少藥品安全事故的重複發生、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只能成為空談。 中投顧問發佈的《2010-2015年中國醫藥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說明書是藥品使用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如果說明書在項目設置和內容表述上,可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句為患者進行解釋,並對服用藥品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詳細說明,這樣才有利於患者的合理用藥,同時也體現出藥品生產企業對患者的負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