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十二五” 國內縫企紛紛完善產業鏈 從2010年初的市場強勢崛起到2010年11月行業進入“十二五”倒計時階段,再到今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國縫製機械行業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下行之後,全面迅速復蘇,各項經濟指標水平有望超過2007年的行業發展高峰時期水平而創造新紀錄。在這一過程中,國內各家企業的信心也逐漸恢復,著力於為“十二五”企業的發展謀篇佈局。 面對“十二五”的開局,國內縫機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完善企業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讓我們看看其中的代表企業的表現。 標準:投1000萬設立精密製造公司 2010年11月26日,作為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大型上市公司,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對外發佈了《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投資設立西安標準精密製造有限公司的公告》,宣佈與旗下子公司標準縫紉機菀坪機械有限公司按照9比1的比例,共計投資1000萬元設立西安標準精密製造有限公司,以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推進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提高運營效率。 成立之後的西安標準精密製造有限公司將以系列工業縫紉機零部件,機械設備零部件的開發、生產與銷售為主,以經營各種鍛壓、電鍍、熱處理、機械加工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委託加工業務為經營業務範圍。 而2011年1月18日,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斥1000萬人民幣鉅資設立的旗下精密分公司——西安標準精密製造有限公司正式揭牌運營。 記者點評: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西安標準除了在產品、技術、管理、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上做專做精之外,精密製造公司的揭牌運營將為西安標準延長、完善產業鏈,提升整體品牌和企業競爭力,打造牢不可破的產業鏈條。 上工、中捷:聯姻打造產業鏈優勢 2010年3月25日,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就建立以縫紉機業務相關資產為紐帶的互為參股、合資經營的戰略合作關係舉行合作協議書的簽約儀式暨新聞發佈會,並簽署了《縫紉機業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隨後7月份期間,中捷與上工申貝又簽署了《關於縫紉機業務合作框架補充協議》。補充協議的簽訂,使得雙方從實質上邁出了資源優化整合,提升產業鏈競爭優勢的戰略合作步伐。 《協議》和《補充協議》簽署後,上工申貝與中捷股份將對未來合資企業的經營模式、管理機制、產品品種和品牌、產品研發和製造,以及產品銷售等做出具體安排,並將在實現協議中全部合作內容的基礎上,對雙方作為戰略合作夥伴,開展未來進一步的合作制訂具體發展計劃。 補充協議中,雙方增補了如:雙方約定共同出資5000萬元,成立杜克普愛華製造(吳江)有限公司,打造吳江縫紉機生產基地;由中捷出資2200萬人民幣為吳江生產基地購置一條上工申貝的198縫紉機加工線,從而加大該生產基地的產能;上工申貝也計劃將其或其子公司“DA”和“上工”品牌產品委託給中捷或中捷的子公司進行定牌生產;中捷收購上工申貝GC5550型高速平縫機機殼底板加工線等。 記者點評:中捷、上工兩大強勢企業的聯姻,不僅能夠實現對資源的整合和優勢互補,進一步保持和完善雙方的產業鏈競爭優勢,而且也有利於提升縫製機械“中國製造”或“中國創造”的國家品牌競爭力,為中國縫製機械行業的由大變強奠定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