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十一五”:央企成頂樑柱 新春伊始,萬物更新。站在新的五年計劃起跑線上,我們不妨回眸下我國央企尤其是能源央企在“十一五”期間取得的輝煌業績,並將之作為我們在“十二五”奮發前行的動力。 “十一五”的5年,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上繳稅金和稅後淨利潤等主要經營指標均實現了翻番,年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達到115%。2010年公佈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央企業有30家上榜。其中中國石化、國家電網和中國石油均位列前10名。中國石油更是一度排名全球市值第一。據國資委統計,目前,超過80%的資產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和通信等關鍵領域以及運輸、礦業、冶金和機械等支柱行業;央企承擔著全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十一五“期間,央企發電量佔據全國的半壁江山……中央企業分享著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成果,更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頂樑柱。 煤炭央企:能源安全和社會責任並重 “十一五”期間,煤炭央企堅持業務發展與履行社會責任並重的理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依靠西部資源優勢,做強煤炭主業,迎難而上,逆勢圖強,各項工作和生產經營均取得優異成績。 維護國家能源安全、保證能源供應是神華集團肩負的最重要的政治使命。2008年,在南方發生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導致電煤供應告急時,神華集團採取有力措施,全力以赴保障電煤供應;在國慶“60周年”以及北方冰雪災害期間,神華集團積極保障電煤供應,為緩解電煤供應緊張做出了貢獻。 清潔能源、低碳經濟是煤炭央企的發展方向。2009年,神華集團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均提前實現“十一五”減排目標,煤炭生產與運輸業務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近5%。中煤集團則將大力建設現代綠色和諧煤礦作為工作重點,平朔礦區2006年以來,年均綠化複墾5000余畝,治理井工塌陷區6000畝。通過走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發展和延伸綠色農業產業鏈,實現“挖煤不毀環境、礦山重披綠裝、產業形成鏈條、財富惠及農民”,像平朔複墾的例子,現已向全行業推廣。此外,中煤集團“十一五”自2006年以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累計達26億元,實施重點節能環保項目200余項,節能90余萬噸標準煤(按可比價產值計算),2009年提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在危機時刻,堅決挺身而出——煤炭央企在重要時刻保證電煤產運等方面毫不放鬆。近年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由於天氣原因,出現了嚴重電煤緊缺的現象,兩大煤炭央企急國家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千方百計地向災區運送煤炭,全力保障電煤供應。此外,神華集團大力實施惠民安居工程,投入27億元用於新疆、寧夏、內蒙古包頭和烏海四個礦區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目前,棚戶區搬遷改造工作已經開工和竣工的面積達到280多萬平方米,解決了近10萬戶住房問題。 電力央企:“十一五”電源結構更清潔 占全國一半發電量的五大發電集團,2010年在煤價大漲致火電嚴重虧損的不利形勢下,依靠非火電發電業務和煤炭、金融等非電產業支撐,從五大集團近日陸續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華能集團去年利潤總額69.8億元,淨利潤42億元,穩居五大發電集團之首。 “十一五”期間,五大發電集團都逐步形成了以大力發展新能源為引領,加快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綜合性電力集團的戰略體系,清潔能源比例不斷提高,其中,大唐新能源公司於2010年12月17日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打造了全新的融資平臺,降低了資產負債率。其2010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達到19.25%,比組建時提高了7.88個百分點。此外,五大電力集團在海外市場發展方面都取得突破,煤炭開發初具規模,煤化工項目穩步推進,金融、物流、科技等非電產業增收盈利能力穩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五大發電集團都提出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初步建立以電力為核心,煤炭、交通、金融、科技協同高效的產業體系。在發展煤炭產業方面,五大發電集團提出要持續增加煤炭資源儲備,提高優質動力煤資源產能、產量及貿易量,儘快提高煤炭自供率,確保集團公司電煤安全、穩定供應,並初步形成產品生產與資源控制相互協調、合理佈局、有序發展的煤電化綜合生產企業。 金融業務也是五大發電集團“十二五”期間的重點,五大發電集團都提出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產融結合,發揮金融支持作用。 此外,優化電源結構,實施節能減排,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大低碳清潔能源開發力度,提高低碳清潔能源裝機比重;加強傳統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繼續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優化調整區域佈局,加快拓展國際業務也是五大發電集團“十二五”工作的重點。 電網建設方面,兩大電網公司都加大了“十二五”期間的電網投入,繼續提高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國家電網將“十二五”作為堅強智能電網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將投入超過1.7萬億元保證到2015年基本建成堅強智能電網,初步實現世界一流電網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南方電網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規劃"十二五"期末城市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不超過5小時,並進一步提高駕馭複雜大電網的能力。 油氣央企:三大油企發力海外基本形成四大通道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保持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長,支撐工業發展的主要資源——石油、天然氣的消費需求集中爆發,既為油氣行業的大發展創造了契機,又給油氣資源的穩定供應帶來了壓力。五年間,中國國有油氣三大油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為實現資源的儲備、開發和利用,各展神通——入地、下海,勤練“內功”,更施展“輕功”積極漂洋過海找油氣。 作為中國油氣行業資產規模最大的企業,中石油“十一五”期間,不但國內實現了穩產、增產:大慶4000萬噸穩產繼續建設百年大慶,長慶油氣當量突破3000萬噸,成為國內第二大油氣田,塔里木油氣產量突破2000萬噸,建成中國第一大天然氣田;海外油氣產量更是五年翻了一番,在蘇丹建成了中國最大的海外油氣生產基地。 穩坐煉化行業頭把交椅的中石化“十一五”期間不再選擇揚長避短,而是揚長“補”短。在國內,中石化穩定東部老區產量、加大新區勘探力度,大幅提高採收率。陸上“貧油”的中海油沒有被先天條件絆住手腳,將目光堅定地投向了廣闊的海洋。2010年末,中國海上油氣總產量突破5000萬噸,“海上大慶”如期建成。中海油在其中的貢獻功不可沒。近十年來,我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上,2010年這一比例接近80%。 2010年中國從海外進口原油2.39億噸,原油對外依存度再次突破50%的警戒線。如此大規模的原油進口,將中國逼上了加快實現能源通道多元化的道路。在這一進程中,行業的龍頭老大中石油承擔了主要任務。“十一五”期間,中石油陸續實現中亞天然氣管道雙線通氣、中哈油氣管道貫通、中哈天然氣二期管線和打通西南動脈的中緬油氣管道順利動工、中俄原油管道試運行。隨著上述管線和海上進口LNG通道等的相繼啟動和建成,我國四大油氣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在加強國內生產能力和通道建設的同時,三大油企還紛紛加大了出海找油的力度。 僅2010年一年,就有中石油聯合殼牌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煤層氣產商箭牌能源,中石化鉅資收購加拿大油砂資產,刷新中國企業投資北美油氣領域紀錄,中海油收購美國德州鷹灘葉岩油氣資產部分權益,成為首家打進美國油氣市場的中國國有企業。上述並購案涉及的大多是,技術門檻較高,勘探開發難度較大,投資回報週期長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央企在“走出去”取經的過程中無疑扮演了更重要的作用,從利於國家油氣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有時需要做出犧牲。 海外並購除了在投資領域上翻新,投資範圍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最新發佈的報告稱,中國油企2010年海外並購金額超過3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項目分佈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