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啟動社區首診制試點將助力基藥擴容 2011年2月12日,社區衛生服務的軟件建設要加強,尤其是人力資源方面,若跟不上,社區首診只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1月26日,廣州召開了該市2011年衛生工作會議,透露2011年將制定實施《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管理指導意見》,明確分級診療標準,開展社區首診試點,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雙向轉診制度。 《醫藥經濟報》記者發現,《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管理指導意見》提出的“開展社區首診試點,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雙向轉診制度”,與同在1月26日衛生部網站掛出的《2011年衛生工作要點》不謀而合。 東莞先行試點 社區首診制,簡而言之就是居民患病必須到社區首診,如病情確需到大醫院的則要持社區醫生開具的轉診單,否則費用不予報銷。據廣州市衛生局基婦處處長王俊傑介紹,設想中的首診制是希望醫保病人患病後馬上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治,如果治不了,必須經由社區醫生同意簽字、幫忙操作轉診到上級醫院,這樣才可以實現醫保報銷。 在英美等公共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的國家及地區可見類似做法,業內也公認此做法對解決大醫院資源過度集中、控制醫療費用大有益處。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教授張新平認為,近年來國內社區衛生服務取得一定的發展,給社區首診增添了可能性。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也表示,社區首診對方便居民就近就醫、控制費用等有幫助。 但要實現以上的理想狀態,並非一蹴而就的事。張新平向記者強調,社區衛生服務的軟件建設要加強,尤其是人力資源方面,若跟不上,社區首診只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記者瞭解到,廣東省東莞市今年1月在社保一類特定門診實行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診制。據東莞市大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經學反映,大部分居民對此措施表示支持。研究人士認為,這與該中心大力投入經費,引進人才與檢驗設備,並利用當地各類政府宣傳口徑廣而告之,有所關聯。 據悉,廣州的首診制試點方案目前正在研究中。一位接近廣州市衛生系統的研究專家向記者透露,目前廣州的社區首診目前僅停留在想法的階段,具體實施還需多個部門單位共同協商落實。廣州市越秀區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也證實了這一情況,表示目前該中心的重點工作是落實去年年底開始執行的基本藥物制度,迄今未接到實行首診制的相關通知。 企業期待配套政策跟上 社區首診制實施的意圖,無疑是希冀藉此突破此前在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機構步履艱難的尷尬局面。這也是繼去年12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之後,國家和地方在另一個層面尋求對基層醫療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突破。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企業對社區首診制均表示了認可。 以廣州為例,該市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自2010年12月25日起實施基本藥物零差率制度,要求機構配備和使用的藥物全部需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及本省增補品種目錄內。據瞭解,國家制定的基本藥物目錄囊括藥物307種,廣東省再增補244種——這意味著廣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使用藥品總數為551種。而對於非基本藥物,則要求採取半年過渡期的管理方式,只出不進以消化庫存。 這將對產業鏈產生一系列深遠影響。對此,胡善聯認為,社區首診制若鋪開,會有助於基本藥物市場的擴大,非基本藥物也會有所增長,在國家衛生費用增長、居民醫療需求上升的背景下,兩者比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將同步增長。 新醫改一系列政策出臺後,藥品市場將面臨變革的風暴。加快研究政策對企業的影響、調整產品結構、合理搭配,都是企業未來需要採取的行動。於藥品生產企業而言,由此形成的龐大基本藥物市場是其銷售量的有力保證。然而,為進入基本目錄而竭力減少的成本或利潤又讓其再三思量。 中智藥業集團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曹曉俊坦言,實施社區首診制對以普藥、OTC為主要產品的企業而言是一個利好,可通過增量來提高企業效益,但還需等待其他配套政策,尤其是招標制度,避免低價中標。 另一方面,在社區無法配備相應藥品的情況下,可能出現兩種情況——居民持社區開的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或者直接到大醫院就醫。“目前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居民選擇後者。”胡善聯如是推測。換而言之,原本專供二、三級醫院的臨床品種銷售會受到何種影響,尚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