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的新革命:不再只是能看更注重使用 電視的新革命首先在電視生產的流水線上體現出來。 Google、英特爾、索尼、羅技、百思買、DISH Network、Adobe,這些在各自行業裏都是巨頭的公司站在一起,目的只是為了生產出一台電視。 為了一台電視,他們之間的分工愈益明確,Google負責提供Android平臺、Chrome網絡瀏覽器和搜索技術,英特爾提供專為電視定做的CE4100芯片,Adobe Flash Player 10.1將被直接集成到Chrome瀏覽器,使觀眾得以體驗含有豐富的Flash內容的海量網頁;DISH Network可以優化體驗,實現在電視、數字視頻錄像機與互聯網之間進行統一的搜索,輕鬆查找相關內容並管理自己的電視觀看體驗;羅技會為它提供一個兼具鍵盤和搖控功能的控制器,或者直接將智能手機轉換成遙控器。最後,索尼負責把所有東西組裝成一台電視,再交由百思買銷售出去。 一條完整的電視流水線至此完成。過去由索尼一家就可以完成的流水線,現在卻多出了許多“陌生”的企業。電視功能的重新定義使得產業邊界也逐漸變得模糊。隨著顯示技術的更新換代,屆時會湧入更多“陌生”的企業。比如OLED企業萊寶、維信諾等,到了全息技術時代,有思科、丹麥ViZoo等。如果傳統的電視廠家仍然只將自己定位於“電視”,那麼消失的就不是行業邊界,而是自己。 智能電視來了 在本屆CES展上,智能電視大出風頭,吸引了無數眼球。在此之前,IT巨頭們已經蓄謀已久。 英特爾很早便成立了數字家庭事業部,設有專門團隊開發電視芯片。2010年4月,英特爾數字家庭事業部零售消費類電子產品總經理馬偉德展示了最新的應用了Intel CE4100芯片架構的智能電視。 2010年5月,Google與英特爾、索尼、羅技、百思買、DISH Network、Adobe站在一起,聯手推出Google TV “客戶通過電視不僅僅要獲得有限的應用和內容,客戶希望通過電視和電腦一樣獲得無限互聯網的內容,所以英特爾建立這樣一個平臺,幫助我們的客戶滿足終端消費的需要。” 馬偉德說。英特爾的合作夥伴,也會開發各種各樣的應用搬到這個平臺上,比如說照片編輯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智能電視來實現。 這完全是一種互聯網的開放精神,其商業模式和傳統電視產業可謂截然不同。2010年5月,Google與英特爾、索尼、羅技、百思買、DISH Network、Adobe站在一起,聯手推出Google TV。讓人們對智能電視有了比較清晰的定義:首先要確保一流的音頻和視頻的質量,然後再加上互聯網的應用。Google TV基於Android平臺,可以運行穀歌Chrome網絡瀏覽器。利用它,消費者將能通過電視提供商、網絡、個人內容庫以及移動應用等,搜索和觀看更為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包括豐富的Adobe Flash內容。 這一強大的IT、互聯網陣勢讓人不禁想起,1998年微軟推出的“維納斯計劃”。上次是微軟代表IT勢力進犯客廳,這次是Google代替互聯網向客廳發起衝擊。人們習慣性地將“維納斯計劃”的失敗套用到Google TV之上,從其誕生之日起,人們就有很多理由不看好,比如Google不瞭解電視消費人群的心理、不瞭解大尺寸該播放什麼內容等等。 但是,與“維納斯計劃”非常不同的是,Google TV有著完整的商業模式。第一,Google正在集結眾多廠商的力量,而且參與其中的每個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點;第二,成熟的智能手機模式證明,平臺上的每一個企業都能獲利,只是多少的問題,Google自己並不會向內容提供商收取任何平臺費用;第三,穀歌無法借助GoogleTV軟件的銷售直接獲利,但終端用戶使用這些軟件將使穀歌的搜索引擎從中受益,穀歌旗下YouTube視頻網站的點擊率也會增加,這都將幫助網絡巨頭獲得更多廣告收入;第四,Google有了更強大的網絡後備大軍,足以讓其用來平衡那些傳統的有線電視媒體,拉他們入夥。 去年11月,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美國三大電視巨頭相繼封殺Google TV的事情,曾讓人擔心其前途渺茫。但僅過了一個多月,CBS便決定允許使用互聯網電視軟件包 Boxee的用戶購買諸如CSI等特定節目。而且,在美國有線電視運營商中間,基本已經達成共識:“如果你購買我們的視頻訂閱服務,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你所有的設備提供視頻服務,實現電視無處不在的理念。人們不認為PC、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視是不同的東西,他們都是視頻顯示設備。” 在互聯網的強大衝擊下,Google TV模式逐漸讓所有企業願意接受新的利益劃分模式。在Google TV清晰的商業模式刺激下,沉寂多年並未發力的蘋果TV似有被激活的架勢。眾所周知,蘋果 TV自2006年9月發佈以來,從未在市場上熱賣過。但今年又有所不同,喬布斯已經不想將電視機繼續當成“公司的業餘愛好”。2010年9月,在名為“One more hobby”(另一項愛好)的發佈會上,蘋果公司發佈了新一代蘋果TV流媒體機頂盒。新的蘋果TV已經脫去了數碼外衣,從內容提供形態上進一步接近客廳裏的電視。 與Google TV相比,蘋果TV只是一個“盒子”,背部提供HDMI輸出、光纖音頻和百兆以太網接口,另有一個服務支持用Micro-USB接口。在軟件和內容方面,Apple TV拋棄了之前的購買模式,全面轉向租賃。用戶選擇網上商店的影視作品後即可馬上開始流媒體播放。和之前的規定類似,用戶可以在30天內開始觀看,一旦開始需48小時內看完。電影新片在DVD上市日就會登陸iTunes商店,只要版權方能夠提供全部為高清版本。 蘋果TV還支持Netflix流媒體服務,以及YouTube、Flickr、MobileMe網絡媒體。蘋果公司甚至承諾,將來會開發出專門為電視提供軟件服務的“iTunes”應用商店。可以看到,蘋果TV的商業模式與其他蘋果產品幾乎一樣。不過,也正像蘋果其他產品一樣,蘋果TV在開放性上要輸於Google,而且蘋果走的是“盒子”路線,Google走的是電視整機路線。 除了Google和蘋果之外,幾乎每個傳統的電視廠家都已開始在智能電視領域做出嘗試。三星更是推出了自己的應用程序商店(Samsung Apps),這是全球首個基於高清電視平臺的應用程序商店,也是全球最大的電視應用程序商店,這裏提供一系列付費和免費的應用程序(目前中國區域全部免費),滿足用戶在包括體育、娛樂、資訊、遊戲和社交在內的多種需求。不過,三星智能電視並非基於Android平臺,而是自己最新開發的智能中心(Smart Hub),可連接、顯示並播放所有連接設備內容,並展示在同一界面內,具體有全項搜索(Search All)功能、個性視頻(Your Video)、網絡瀏覽器(Web Blower)等功能。 可以看到,Android平臺雖然具有更好的開放性,但智能電視已經不局限於Android甚或某個操作系統,它帶來的是電視內容的改變,傳統的電視最多包含幾百個頻道,而智能電視將會把內容視頻源進一步擴大,包含海量的網絡視頻內容和流媒體視頻,而且通過集成搜索工作,幫助觀眾輕鬆查找相關內容,並提供畫中畫顯示技術,使用戶可以同時觀看多個畫面內容。同時它的交互界面和遙控方式更加友好、互動。 作為整機廠家的商業模式也逐漸清晰,就像蘋果公司一樣,他們的收入將分兩塊:一是整機產品銷售,二是應用程序商店的內容銷售。智能電視新的內容、新的交互界面、新的商業模式,令傳統電視與互聯網、IT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也帶來了新的參與者。 D-Link發佈了Yahoo!Connected TV,號稱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把互聯網內容連接到電視機。微軟也在極力地進入客廳,它依靠的是剛剛發佈不久的Kinect體感遊戲。微軟總裁稱,未來Kinect將支持Netflix,而且用戶可通過動作(體感)來選擇和播放這家網站上的視頻;今年春天晚些時候,還將支持另一家視頻網站Hulu提供的付費服務Hulu Plus。同時,微軟正與美國有線電視聯播網ESPN達成合作協議,提供體育節目。 當微軟給電視加入強大的娛樂功能之後,電視還能稱之為電視嗎?一種說法稱,電視應該叫家庭娛樂終端,或者平臺。不過現在還沒有正式定義。對電視來說,更難以想像的是,電視作為媒介存在的形態可能也將發生變化。這就是來自顯示技術的革命。 屏,無處不在 未來,你看到一塊透明的玻璃,可別就以為它是玻璃,給它接上電源,它可能就變成了一台帶無線功能的電視,而且可能兩面顯示的電視內容可以不一樣;你隨便從口袋裏掏出來的一張紙,把它由捲曲攤平,也可能變成一個正在播放電視節目的電視。或許只有幾秒的停頓,這張紙便呈現出你最想看的節目,你或許會驚詫,“它怎麼知道我想要什麼?” 這不是什麼神奇的想像。OLED顯示技術,從原理上來講,可以做成一張紙的厚度,可捲曲、可透明顯示、可雙面顯示。關於OLED最有力的想像是,可以將其做到衣服上,就像在衣服上撒上一層薄薄的納米顯示材料,衣服便成了一塊屏幕。這就是顯示技術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屏無處不在。 而那個無需任何操作便能實現互動選擇節目的功能,則由英特爾提供。通過攝像頭實時監控觀眾的性別、年齡和關注度,英特爾最新的一項應用系統能夠為用戶推薦個人喜歡的電視和廣告節目。該系統使用了先進的計算機視覺和雲計算技術,如快速的視頻解碼和混合渲染、先進的人臉跟蹤、笑臉、性別、年齡等檢測技術、基於上下文相關的廣告插入技術、基於用戶喜好的電視、廣告節目推薦技術等,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內容服務,也可為內容提供商提供更多的用戶信息。 顯示技術讓屏無處不在,IT應用則讓屏幕內容變得豐富和有趣。就像《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所說,未來移動世界也許不需要手機,每個界面都可能是終端,在任何終端上輸入信息,都可以得到呈現,未來信息儲存在雲端,通過任何一個界面,都可以獲得傳輸和分享。 OLED還只是平面的顯示。更驚人的是,立體顯示的呈現。身處異地的兩個人,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房間裏。互相可以看得真真切切,包括後腦勺,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握手。這就是全息技術。實際上,一些簡單的全息投影應用現在就已經席捲全球,並因為奇幻的效果成為展會和時尚界的新寵。 意大利品牌Diesel早在2008年佛羅倫薩春夏時裝發佈會上,就用全息技術把T形台打造成一個虛幻的流動空間:幻化的藍色物體不停變化,時而變成抽象的機械裝置,時而變成藍色的海底生物,時而又分解成數百條閃閃發光的小魚,模特就在這幻化的空間裏走動。而360度幻影成像(Cheoptics360)已是國內各種展覽、發佈會中常見的場景,寶馬車或者珠寶等各種產品的影像懸浮在半空中,自動旋轉,營造出亦幻亦真的氛圍,各個角度的細節都清晰可見。 現在的全息技術,還需要透過全息膜來達到成像效果。這是一種光學聚光膜,用投影儀把軟件做好的立體影像,打到這個膜上面,膜的後面就會呈現出立體的畫面。從理論上來講,純粹的空氣成像也是可行的,系統在產生類似水霧的具有成像特性的空氣分子後,接受激光投影,就能呈現立體的全息圖。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蝴蝶在餐桌上空飛舞、嫩綠的青草就在身邊搖擺。更大膽的想像是,在空氣中遊動的景象還能散發出各自所屬的味道。這種想像仍然基於電視發展的兩條主線:顯示技術和IT應用技術。當英特爾用一個攝像頭便能看透你的內心之時,還有什麼不可想像?無所不在的屏,提供給你無法想像的內容,這就是未來的電視。 有人或許會懷疑,這還是我們現在只稱之為電視的東西嗎?是的,它只是一個屏幕,融合了手機、電腦、電視或者其他終端的屏幕。顯示技術、IT、互聯網技術在此實現了真正的融合,所謂電視的邊界徹底消失。既然如此又將如何定義電視?只能說,TV非TV。 如此看來,智能電視僅僅只是電視邊界消失的開始,更大的變化在後頭,參與其中的企業也將越來越多。誰也不能說“我是電視製造商”,未來根本不存在電視企業,只有屏幕提供商。這將呈現完全不同的競爭態勢。 電視機的技術發展歷程 1954年 美國RCA推出第一台CRT彩色電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TFT-LCD電視誕生 2007年 索尼發表11英寸OLED電視 2010年 中國市場完成TFT-LCD對CRT的替代 預計2011年 3D電視初步普及 預計2012年 OLED電視開始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