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測:2011年新增貸款規模應在7-7.4萬億
2010年11月30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整體流動性將保持適度寬鬆,但是貨幣政策將逐漸從適度寬鬆向穩健過度,2011年合理的新增貸款規模在7-7.4萬億之間,基準利率將上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存在進一步上調空間。
信貸收緊將影響實體經濟
中國證券報:你如何判斷2011年的新增貸款規模?
連平:對歷史數據進行實證研究表明,貸款餘額增長與名義GDP增長之間存在一定的彈性關係,信貸餘額增長約等于名義GDP增速的1.2倍。普遍預期2011年中國GDP增速約在9%,2011年的通脹率將達到4%的水平,由此計算得出2011年的貸款餘額增速約在15.6%。也就是說,2011年行業的新增貸款規模應該是7.4萬億元。
如果將國內的經濟增長率放緩,假設2011年GDP增速在8%,CPI增速控制在3.5%,貸款餘額增速約爲13.8%,計算得出2011年新增貸款規模的下限值爲6.5萬億元。
中國證券報:市場普遍預期2011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在6.5萬億左右,也就是您計算得出的下限值,該數值和2010年相比大約下降13%,這是不是會對2011年的流動性産生比較大的影響?
連平:面對2011年旺盛的信貸需求,如果銀行業新增貸款規模在6.5萬億元左右,可能會導致國內經濟出現較爲明顯的緊縮。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會明顯低于9%,甚至“保八”都存在一定難度。
首先,2011年的企業實際信貸需求將會十分旺盛。09年以來,配合4萬億的刺激計劃,國內上馬了大量的新開工項目,多數期限在3年或者以上,後續的項目融資需求較大。而數據顯示,2010年1-9月份,新開工項目投資增速在24%左右,投資增速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這預示2011年的信貸需求仍將維持高位。
其次,2011年銀行業通過表外向企業的融資難以達到2010年的水平。2010年銀信合作的融資類理財産品發行達2萬多億。這類融資基本上是銀行提供項目、擔保和組織資金投入,與信托公司共同實施的。這樣,2010年的表內外融資總規模可能達到9.5萬億甚至更多,這和09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基本一致。目前監管機構加大了對表外融資的監管,將表外融資幷入表內,2011年即使有所放鬆,也難以達到2010年這樣的發展速度。在這種情况下,如果2011年的信貸規模收得過緊,就將對企業的資金面産生較大的影響。
再次,票據與信貸的置換空間已經非常有限。2009年票據融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而2010年較去年却减少了1萬億元,這說明商業銀行通過壓縮票據置換出近1萬億元一般性貸款。目前的票據融資存量是歷史上的一個較低水平,未來銀行通過壓縮票據融資來“騰籠換鳥”空間已經十分狹小。
中國證券報:您認爲2011年的新增貸款的合理水平應該是什麽?
連平:目前企業的資金需求較爲旺盛,2011年又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如果銀根收得過緊,使得資金的需求與供應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可能會導致企業資金鏈的斷裂。貨幣信貸閘門收緊應該是逐步進行的,這樣可以减少這一過程的負面影響。我認爲2011年的新增貸款規模應該在7萬億到7.4萬億之間較爲合適。事實上,2011年信貸增速由2010年的19%降爲15%多已經有了明顯的收縮,15%的信貸增速低于歷史平均16-17%的水平。
非信貸融資擴容空間不大
中國證券報:2011年非信貸類融資方式是否可以形成對銀行新增貸款的替代?
連平:這也是考慮2011年信貸增量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非金融企業的非信貸類融資包括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公司債、企業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在股票市場的融資。這部分擴容能力2011年將會比較有限。
2010年股市融資十分迅速。1-9月份,A股市場融資總額爲5835億元,而去年同期股市融資規模爲3400億元,同比增長1.7倍,其中主要包括大量金融企業的融資。就總量增長來說,3000-4000億的融資相對于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來說仍舊是很小的一部分。
此外,債券市場去年1-9月發行規模爲1.2萬億,2010年發行規模爲1.28萬億,增幅僅7%多一些。由于受到市場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2011年短融、中票、企業債、公司債難以迅速增長,即使有創新,地方債和私募債券的發行也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企業融資主渠道仍舊是銀行信貸,在當下企業融資渠道狹窄的情况下,雖然2011年的貨幣政策將從寬鬆向穩健的方向轉化,但新增貸款仍應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不排除年底之前加息一次
中國證券報:您如何判斷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市場普遍預期年底之前,央行會加息一次,您作何判斷?
連平:不能排除年底之前央行會選擇再度加息。目前CPI增速持續加快,預計11月份CPI漲幅要比10月份更高,可能達到4.4%,而2011年通脹形勢會進一步發展。逐步增强的通脹壓力可能會對未來的房價和其他資産價格帶來刺激。此外,負利率持續的時間越長、程度越高,存款搬家和物價上漲壓力就更大。
未來五年輸入型通脹及成本推動型通脹叠加的壓力不可忽視。在本輪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高調起步的背景下,CPI已經持續上升,未來五年受衆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來自全球美元的泛濫,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以及越來越强的資源、勞動力和流通等方面的成本推動。所以,采取加息政策是管理通脹較爲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反觀央行近10年來的貨幣政策,對利率工具的使用是非常謹慎的。照目前形勢分析,短期內仍無法看到國內存貸款利率持續大幅上調的可能性。
相對利率政策,央行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可能更加頻繁,目前大行和中小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分別提高至18%和16%,未來仍有進一步上調空間。
考慮到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狀况,準備金率的上調、銀根的收緊可能導致商業銀行拋售資産。由于信貸類資産收益率較高,商業銀行更傾向于拋售國債、企業類債、票據等相對收益率較低的資産。資金的抽離會導致債券市場規模縮减,活躍程度下降,甚至不排除未來會出現債券發行流標的情况出現。如果未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至20%以上,多數銀行會感受到資金緊張的壓力,拋售資産力度會加大。
當然,影響存款準備金率上調的關鍵變量是外匯占款增量,如果增加很多,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提得高一些,但會出現結構性問題;如果緊縮力度超過外匯占款增量,對存量就會帶來壓力。届時,貨幣市場就會出現明顯波動。
近幾個月以來,我國外匯占款增量增長迅速,未來貨幣政策調控壓力在加大。伴隨未來中美息差的拉大,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資産價格上行,2011年熱錢的加快流入可能性依然存在,而央票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可能會更加頻繁。
來源: 中國證券報
|